《迦百農》:世間疾苦,沒有誰會是你的救贖

2021-01-08 山海之名oz

「我想起訴我父母。」「為什麼要起訴父母?」「因為生了我。

沒有一絲波瀾,男孩異常平靜甚至有些冷漠地吐出了這些話。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決定將父母告上法庭,並且只是以如此「簡單」的理由,著實出人意料。

但你如果看了《迦百農》這部電影之後,你就不會感到十分詫異。

作為娜丁·拉巴基導演生涯中獨立指導的第三部電影長片,本片延續了拉巴基一貫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挖掘,只是這一次,她摒棄了以往慣用的輕鬆基調,取而代之的是異常沉重的現實基調。

身處亂世,身不由己。改變社會很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自然是最簡單的,但倘若人人如此,造物主就沒必要產生人這類物種了。人的出現便是伴隨著改變而存在的,所幸,扎因也是如此。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從扎因為了改變這個社會所做出的努力的角度來看一看這部電影。

1. 混亂之地,生存不易

片名《迦百農》是現實中黎巴嫩的一座城市,是聖經裡的神跡之地。而在文學中,通常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失序」的意思。在電影中,這片土地是一片棚戶區,貧窮、毒品、暴力是這裡的生活常態。

主人公扎因出生在一個人口龐大的家庭,沒錢、沒身份、甚至不知道出生日期。一大家人擠在破爛的房子裡,一群孩子橫七豎八地睡在地板上,一簾之隔的父母在夜裡繼續著造人運動,扎因和妹妹薩哈無法忍受,轉過身去。

去藥房騙處方藥,換煤氣,送貨,送菜,擺地攤賣果汁,所有能夠掙錢幫補家庭的事情,扎因都毫無怨言地去做了。奔走在各種體力勞動之中,那輛接送學生上學的校車成了扎因和理想生活之間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在貧窮面前,每個人的人生都像那個被扎因拉開上衣露出雙乳的瑪麗蓮夢露一樣,毫無尊嚴可言。

在這混亂之地生存下去,這一切還遠遠不夠。

為了不被從那個被稱為「豬圈」的家中趕出去,父母只能被迫將剛來初潮的女兒薩哈嫁給房東的成人兒子阿薩德。眼見著最愛的妹妹被這樣兜售出去,扎因並不是什麼都沒做,然而換來的卻是母親的一頓毒打。扎因是這片混亂之地裡的一束亮光,他在默默地抵抗這殘酷的現實,然而只是太過微小了。

在這片土地上,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存在,五個子女,大兒子用來打工幫補家用,11歲的女兒嫁給他人換來幾個月的口糧,剩下的子女養著留作他用。

沒有一個孩子是以愛之名誕生的,他們不過都是父母拿來換取生存的工具。這樣的現象不是個例,只是千千萬萬個例子中的一個,微小卻又極具代表性。

2.努力過後,只剩失望

在11歲的妹妹薩哈被強制嫁給房東的成人兒子阿薩德後,扎因就搭著長途巴士離開了這個混亂的地方,他跟著一個穿著「蟑螂服」的老人、在一個破舊的、寒酸的遊樂場前下了車,他努力在找工作,但都沒有人願意請一個12歲的瘦弱小男孩,最終在機緣巧合下只能和非法居留的泰格斯相依為命。

奇怪的三人組合拼接著過了一段苦中作樂的生活,本以為能夠就這樣繼續安樂下去,然而泰格斯突然被捕,不明所以的扎因只能一邊四處尋找她,一邊承擔起了照顧男嬰的職責。用最後的錢買奶粉,偷鄰居小孩的奶瓶,搶來滑板裝上鐵鍋,拖著男嬰在露天市場找他的母親。

電影裡展現了很多扎因努力的嘗試。比如正兒八經地在快餐店、甜品店等各式商店裡詢問是否需要勞工,不接受免費的飲品,在泰格斯失蹤之後獨立照顧尤納斯……

他可以選擇再次出走,但他沒有,因為他知道,一旦他選擇將尤納斯拋棄在雜亂的街頭,他就與強行送走妹妹的父母無二。

《迦百農》不是童話故事,即使他不願意,即使他再堅強,最後扎因還是將尤納斯交到了人販子阿普洛手裡,不然他們兩個都得餓死,這已經不是一個道德選擇,而是生存選擇,一如扎因父母當初所做的那樣。

不是所有的努力過後,都有好的結果,在這個吃人的社會現實裡,努力是最無效的,因此也是最稀缺的。在世間疾苦面前,沒有誰會是你的救贖者,明明知道需要無數的努力,但努力過後,只剩失望,還有誰會去嘗試呢?

3.沒有誰是主動的施暴者

影片末段,扎因父母,阿薩德被傳喚至法庭。而坐在原告席的,則是扎因。法庭上,扎因控訴著: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話。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和毆打。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像一堆腐爛的肉。

而父親只能無奈地回應,

我也沒有辦法,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如果我有選擇,我可能做得比你們更好。

對於這對父母而言,生殖繁衍是他們的本能,撫養孩子的方式來自上一代的傳承,放養、暴力、粗口,用鏈子將孩子綁定行動範圍。貧窮的生存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人間循環延續著,扎因和他的弟弟妹妹們也許也會在多年後成為這樣的父母。

當談起薩哈的事情時,父親表現得十分沮喪,說:

「這是為了讓她擺脫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沒有希望,她連睡覺的床都沒有,吃的喝的都不夠,也不能洗澡,電視也看不上。我對自己說,嫁了她,她起碼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

至於影片中導致薩哈懷孕致死的阿薩德,沒有人不希望他受到應有的懲罰,然而依他所說,他只是一個無知之人,一個跟隨大眾之人。

「我不知道她會因此而死,周圍很多女孩這個年齡已經結婚,我繼母也是年紀輕輕結婚的,她就在這裡,活得好好的。」

正如他們所言,沒有誰是主動的施暴者,他們都只是這個社會實質的表現。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只是因為從來都是這樣。從來如此就是對的嗎?當然不一定。但沒有誰會去計較這個,他們麻木地跟隨著前人的做法,期待著能順利度過一生就好。

【總結】

影片的結尾,導演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夢。警察抓捕了人販子,救出了男嬰,扎因得到了移民機會,被帶去拍護照照片,鏡頭前的扎因在攝影師的提醒下學會了微笑,這也算是整部影片壓抑的氛圍下的一點歡樂。

我們曾經以為微笑是與生俱來的,是人類的本能,然而當我們看到扎因努力地學習微笑時,我們才知道自己錯了。

影片的結尾很完美,然而現實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扎因們」,他們也許在與現實抗爭,也許是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放棄了掙扎。

社會問題,無法用個人的行為去改變。但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世間疾苦,沒有誰是你的救贖,只有自己,才能救贖自己。

相關焦點

  • 《迦百農》何以為《迦百農》,歷史上著名的迦百農原來竟是聖地?
    最近很火的劇《迦百農》也就是《何以為家》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演出,其攝人的故事情節就像有些人說的稱得上是今年最佳的眼淚收割機了。我呢,也乘著這股熱流細細品味了一把,果然看過之後是鼻涕一把淚一把,為之貢獻了不少的珍珠兒。
  • 滄桑迦百農/金一平
    《馬可福音》2:14記載,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  迦百農這個城市是在以色列王國(公元前一二○○—前五八七)開始興建的,繁榮於前五世紀,希臘、羅馬時期(前三○○—公元三○○)繼續發展,在拜佔庭時期(公元四世紀—七世紀早期)達到巔峰,到了阿拉伯時期(七世紀到十二世紀)又逐漸衰落,直至被遺棄。這個結果《聖經》曾有預言。
  • 神跡發生的地方:迦百農
    《何以為家》明天將在中國院線上登陸,在沒有定檔之前,它叫做《迦百農》。「何以為家」這個名字真的low到我已經無力吐槽了,但是作為黎巴嫩的獨立電影,且涉及那麼多敏感問題,能夠上映就相當不錯了。實際上我看了一下,五月份還是有不少很不錯的電影節電影的,希望多多支持。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而《迦百農》作為繼《羞辱》後第二次入圍坎城電影節的黎巴嫩電影,以當地孩童和移民女性的雙重視角,通過手持攝影的詩意化影像展現中東底層社會亂象及潛在問題,具有強烈的真實性和人文關懷。1997年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在《小鞋子》中以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底層兒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取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2004年的伊朗電影《烏龜也會飛》通過講述「孩子王」衛星帶領夥伴們拾荒換地雷的艱辛成長史,表現戰爭對孩童無法彌補的創傷;此外,黑色幽默風格的《流浪狗》、改編自著名小說的《追風箏的人》,無不是通過孩童天真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的複雜險惡,並通過其對現狀改變行為的無效,來突顯孩童面對外部世界的無力和無奈
  • 迦百農的警示
    8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9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10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 推個電影|《迦百農》
    日子看上去稍微有了一點點起色,然而命運並沒有善待扎因。拉希什因為湊不夠足夠的錢來獲取假的身份證件,不幸被抓。而扎因在四處尋找拉希什無果之後也只能努力帶著尤納斯生存。他為了養活拉希什的孩子尤納斯在街頭賣違法藥水,被小混混毆打,裝作難民去獲取救濟,然而這些也都讓他沒有支撐多久。不得已之下,他最終還是把尤納斯賣給了對其覬覦已久的做假證小販,也給他自己換來去瑞典的機會。
  • 「五句情話,世間歡樂疾苦,終究與我無關」
    嗯我希望我是搶救失敗的那個從未出現在這個世界人間歡樂疾苦與我無關。2.給你們講個笑話吧,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不喜歡說話,他內向,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他小時候有很多夢想,但等他慢慢長大,懂事了,他想幫家裡的忙,他還想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可是他家裡人不支持他,無論是誰都詆毀他,他看著玩具店裡的變形金剛,眼睛裡冒著光,卻搖搖頭說句不喜歡,太幼稚了……3.
  • 《迦百農》:出生即是原罪
    法官:「知道你為什麼上法庭嗎?」贊恩:「因為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破舊的T恤松松垮垮的掛在瘦小的身體上,髒髒的臉,髒髒的衣服,早熟的眼神中藏著似乎化不開的複雜情緒—悲哀,絕望,無助,迷惘。
  • 抖音讓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是什麼歌誰唱的 歌詞完整版介紹
    最近在抖音上聽到一首歌感覺還挺好聽的,歌詞大意是「讓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據了解,這首歌是歌手柏松演唱的歌曲《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目前這首歌已經上線了。  抖音讓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是什麼歌誰唱的  「讓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這句話是歌曲《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裡面的一句歌詞,是歌手柏松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
  • 迦百農:天使面孔的孩子生活在人間地獄
    但後來耶穌也提到了迦百農的滅亡,並得到了應驗: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或作你將要升到天上嗎?)將來必推下陰間。所以迦百農是神跡之地,亦是被神遺棄的地方。 不過拉巴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說過,這片名的意義就是表達一種失序。其實在文學領域,很早就有人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的意義,所以拍電影時就想到了這個題目,甚至早在寫劇本之前,就已經確定下了這個片名。
  • 迦百農,這個聖經中的地名,現在竟然是這個樣子
    這段時間,電影院引進了一部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當然這個是譯名,電影本身的名字叫做《迦百農》,在文學中,通常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失序」的意思。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來說一說,迦百農的來歷。迦百農在現在的以色列境內,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如今是一片廢墟。迦百農這個名字之所以響亮,因為它還是聖經中的地名,也就是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現在的門匾上掛著「耶穌之城」。
  • 迦百農,這個聖經中的地名,現在竟然是這個樣子!
    電影本身的名字叫做《迦百農》,在文學中,通常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失序」的意思。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來說一說,迦百農的來歷信教的人,一般都了解,舊約聖經上是沒有迦百農的,但是在新約聖經上,迦百農卻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 納迪·拉巴基憑藉《迦百農》獲坎城評審團獎
    網易娛樂5月20日報導 坎城電影節閉幕式,納迪·拉巴基憑藉《迦百農》獲評審團獎。《迦百農》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Zain的艱難歷程,他狀告父母讓其來到這個世界,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故事就此展開,並對他存在的合法性產生質疑:除了被虐待之外,這個幼小的兒童生來就沒有任何身份。通過Zain的奮爭,迦百農希望成為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保障、缺乏教育、健康和愛的人們的代言人。? 為了讓人們意識到這個殘酷的現實和所講故事的真實性,拉巴基選擇一批真實生活於迦百農類似的人們出演本片。
  • 專訪|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迦百農》不是「演」出來的
    澎湃新聞:不論是你的處女作《焦糖》,還是上一部作品《吾等何處去》,甚至是新片《迦百農》裡,都有一種幽默感。這是為了中和影片悲劇的底色嗎?因為當它們完結的時候,電影裡反映的國家創傷和社會問題,都沒有得出一個解決的辦法。拉巴基:是的,但我覺得世事本就如此,這是很自然的事。
  • 《迦百農》:混亂世界的眾生相,也有善良和希望
    你窮困潦倒、食不果腹,連自己都難以養活,你為什麼要生下我?這個國家戰亂頻發、難民遍地,你為什麼要讓我來到這個充滿苦難的土地上?如果你把我生下來只是為了把我遺棄、虐待、辱罵,那又為什麼要讓我來到這個世上?贊恩以悲慘孩子身份的質問擲地有聲:沒有資格就不要生育。其實,照顧過尤納斯的贊恩算是某種意義上的"父母"。
  • 「喪到崩潰」的英文個籤:紅塵世間萬般皆苦,你再不是我的救贖
    「喪到崩潰」的英文個籤:紅塵世間萬般皆苦,你再不是我的救贖 比如,你不愛我。 There are many things I can't do in this world, such as birth, death, time passing. For example, you don't love me.
  • 小孩的嘴裡說真話:「熱淚奪眶」的兒童悲傷電影——《迦百農》
    故事主要圍繞贊恩的經歷展開:他和父母還有多個兄弟姐妹擠住在貧民窟裡;雖然工作極其辛勞,出於兒童天性讓他在疲憊不堪的工作之餘也會玩耍;他沒有機會上學,最終命運似乎只有步其兄後塵關進監獄這一條路;他缺衣少食,也缺乏溫暖和關愛。贊恩的生存的本能和天生的尊嚴也在來自衣索比亞的非法勞工拉希爾(Rahil)(由希弗勞(Yordanos Shiferaw)飾演)身上得到了體現。
  • 《迦百農》: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這部影片的直譯是《迦百農》,其實有更多的隱喻。"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是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傳說耶穌在家鄉拿撒勒不受歡迎,就前往迦百農,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情在那裡發生。但迦百農早就成為廢墟,遭到遺棄;就像片中那群生活在貧民窟卻被世界遺棄的孩子。導演納迪·拉巴基將該片介於紀錄片和小說之間。起訴控告自己父母的原因竟是父母生了他。
  • 《迦百農》何以為家四海為家,生而不養是罪嗎,十幾的孩子變大人
    01電影簡介《迦百農》是電影在中國內地譯名定為《何以為家》之前的名字。這個譯名「Capernaum」 是《聖經》記載過的一個如今已荒廢的村莊,迦百農的希伯來語是Kefar Nahum,Kefar 是鄉村,Nahum是那鴻,所以它的意思是I 那鴻的鄉村」。據稱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但其法語「Capharnaum」 - 詞意為「混亂」,更能代表導演娜丁:拉巴基想要表達的社會問題。本文用《何以為家》這個片名來進行表達,含有劇透。
  • 迦百農:無法想像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走進電影院觀看《何以為家》之前,做好了苦悶壓抑的準備,可當電影結束燈光亮起時,並沒有哭得稀裡譁啦,也沒有沉重到無法呼吸。旁邊一位跟著女兒來觀影的老人仍睡得沉,Dr.T小聲說:要是帶爸媽來,估計他們會說以前孩子多的家裡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