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百農》:混亂世界的眾生相,也有善良和希望

2021-01-08 曉風吹過有點涼

文/裴曉鋒

相比於《何以為家》,我更喜歡直譯的《迦百農》這個名字。

迦百農本是聖經裡的地名,位於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現已成為一片廢墟。

迦百農作為聖經裡的地名是發生過神跡的地方,但現實是發生神跡的地方卻是一片苦不堪言的亂象。

電影《迦百農》講述的是一位出生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12歲小男孩贊恩的辛酸故事,因為生存的絕望,將父母告上了法庭。

01 生存的絕望是黎巴嫩社會的影子

贊恩歷經生活的磨難,因為傷人入獄,絕望之下狀告父母讓他來到這個世上,卻沒能夠好好地撫養他,沒能給他應有的教育、健康和愛。

你窮困潦倒、食不果腹,連自己都難以養活,你為什麼要生下我?這個國家戰亂頻發、難民遍地,你為什麼要讓我來到這個充滿苦難的土地上?如果你把我生下來只是為了把我遺棄、虐待、辱罵,那又為什麼要讓我來到這個世上?

贊恩以悲慘孩子身份的質問擲地有聲:沒有資格就不要生育。

其實,照顧過尤納斯的贊恩算是某種意義上的"父母"。所以,他的控訴除了源於自己對父母的印象,也與他自身經歷密不可分,除了對於生育的質問,其他的控告可以算得上有理有據。

只是他不知道,他所需要的那些教育、健康和愛,對於他的父母來說,也是絕望。

正如父親塞利姆在法庭中所說的:

這是為了讓她擺脫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沒有希望,她連睡覺的床都沒有,吃的喝的都不夠,也不能洗澡,電視也看不上。我對自己說,嫁了她,起碼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你有沒有想過,這不是我們的錯。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如果我有選擇的話,我可能會比你們所有人都好。這不是我想要的。有人告訴我,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你的孩子將會是你的脊梁。但他們打斷了我的脊梁,傷了我的心,我詛咒結婚的那一天,我為什麼要過得這麼悲慘?

母親舒雅德說:

我這一生都奴隸,你還敢批評我?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你永遠不會,因為你活不下去,你連做噩夢都活不下去,換成你是我,你早就已經上吊自殺了。為了讓孩子活下去,我願意犯下千種罪,他們是我的孩子,沒人有權批評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而同樣地,大家可能會希望導致薩哈懷孕致死的阿薩德是一個十惡不赦之人,但其實只是個無知之人,從眾地做著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而已。

是的,所有的人都只是在盲目地生存,盲目之後的絕望只是黎巴嫩社會的影子,只要有光,你永遠無法擺脫。

所有人都不知道這個混亂的社會,還有什麼災難在前面等著。

02 《何以為家》片名直譯"迦百農"的含義是:"亂"與"無規則",在阿拉伯語中也指代混亂和災難

髒亂差窮是真實的黎巴嫩,不能只從某一方的視角來看,全方位審視贊恩和其家庭的悲劇,絕對不只是父母的個人特質問題。

儘管他們冷漠暴戾,但父母並非天性純惡,生育觀念只是表面。

其根源:在於畸形的兒童買賣、未成年人婚姻、童工、毒品交易、無戶口居民、敘利亞非法移民、非法居留、社會生育觀念、女性地位、童養媳、階層固化等多種社會問題。

《迦百農》所描繪的黎巴嫩是如此貧困和混亂,也許有人會質疑是導演故意為之的噱頭。

電影開頭所展示的利用兒童去藥房騙取處方藥(如鎮定藥曲馬多),研碎泡水,用衣服浸泡並晾乾,帶進監獄重新用水提取製成可以飲用的帶鎮痛藥的飲品進行售賣的場景。

這是這個社區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截面,還有很多更為暴力的行為和現象,比如強姦、戀童癖等,導演沒有放進電影,因為,光是電影所展露的這些,已足以令人心痛。

認為《迦百農》刻意煽情的人,也許是被舒適的生活限制了想像力,可能永遠都無法體會那種用盡全力都無法逃脫的絕望。

突破階層、逃離原生家庭,不是用努力兩字就可以做到的一種命運。

有時候,越努力,就會越絕望。

《迦百農》囊括的社會話題太多,任何一個單拎出來都可以延伸出無數討論。

當一個地區連宗教都無法維護秩序時,它就真正地進入了一種最為原始的混亂。

這一次,導演Nadine將她的鏡頭聚焦在兒童問題。

03 兒童視角折射出的黎巴嫩社會生存困境

兒童問題是黎巴嫩非常突出的一個社會問題,大街小巷裡,你都可以看到、感受得到這種苦難。

正如電影中所展示的那樣,大街小巷裡擠滿了各種無人看管、奔於生計、極有可能是未註冊出生的兒童,賣水果汁的、賣口香糖的、賣日用品的、在車流中走動敲打車窗售賣鮮花的、搬運著體積和重量遠遠大於自己的煤氣瓶……

生於長於難民區的小演員給予贊恩這個角色一種獨特的魅力,瘦小的身軀讓他看起來比劇中的年齡要小得多,但同時又散發出一種甚至比成人更為成熟的氣場,可以更深刻地去觀察、感受兒童在黎巴嫩的艱難生存。

贊恩家的窮,你也許無法想像。

七個兄弟姐妹被逼睡在一間臥室的地板,在布掛起來作為隔離的另一邊,是正在做愛的父母。

在貧窮面前,每個人的人生都像那個被贊恩拉開上衣露出雙乳的瑪麗蓮夢露一樣,毫無尊嚴可言。

性有多裸露,生活就有多貧窮。

你所能想像的一個人為了突破階層束縛的努力,贊恩都已經做了,起碼在他那個年齡所能做的,都已經盡力去做了。

在所有人都在忙著生存的時候,贊恩奔走在那個他無法選擇的出生地之間,默默地抵抗這種惡性循環,丟掉阿薩德向薩哈示好的甘草和拉麵、向父母提出上學的需求、隱瞞薩哈來月經的事實。

奔走在各種體力勞動之間,那輛接送學生的校車成為贊恩與理想生活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贊恩不離開這個原生家庭,自力更生。

事實上,贊恩也真的這樣做了,在11歲的妹妹薩哈被強制嫁給房東的成人兒子阿薩德後,他就搭著長途巴士離開了這個混亂的地方。

但也僅僅只是從一個絕望跳到另外一個絕望而已。

贊恩跟著一個穿著"蟑螂服"的老人,在破舊寒酸的遊樂場前下了車,手裡只剩下250黎巴嫩磅(折合1元RMB),努力在找工作,但沒有人願意請一個12歲的瘦弱小男孩,最終和衣索比亞非法居留的泰格斯相依為命。

而泰格斯的突然消失,留下一歲不到的尤納斯,讓贊恩又面臨著新一輪的困境。

04 絕望困境中的生存與選擇,是導演極力想要在扎因身上表現的矛盾力量

一方面贊恩擁有最為原始的、強烈的生存欲望,天性讓他極力繼續生存下去,無論是在舊社區還是離家出走之後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贊恩又有著這個社會、尤其是貧窮社區所最為缺乏的惻隱之心。

若說是生他育他的那個混沌世界給予了贊恩這種閃著光的善良,實在是不合理。

或者這種惻隱之心來源於和妹妹薩哈的緊密聯繫,又或許真的是這個破敗社區的異類。

但在這個混亂的社會,惻隱之心,常常是致命的。

贊恩的生存能力無疑是非常強的。

電影裡展現了很多贊恩想要獨立的嘗試,這種嘗試無關尊嚴,只是希望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獲得生存資格。

比如正兒八經地在快餐店、甜品店等各式商店裡詢問是否需要勞工;不接受免費的食物;在泰格斯失蹤之後獨立照顧尤納斯……

贊恩可以選擇再次出走,但他沒有,因為他知道,一旦選擇將尤納斯拋棄在雜亂的街頭,他就與強行送走妹妹的父母無異。

然而令人諷刺的是,在泰格斯意外被拘留之後,走投無路的贊恩還是靠賣曲馬多水賺了錢,而被房東鎖在門外,最終成為了壓倒他全部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迦百農》不是童話故事,即使不願意,即使再堅強,贊恩還是將尤納斯交到了人販子阿普洛手裡,不然他們兩個都得餓死。

這不是一個道德選擇,一如贊恩父母當初所做的那樣,這是生存選擇,是生存與人性的兩難決斷,是社會碾壓人性的絕對無奈。

在這裡,贊恩和從前的父母似乎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和解,但要中斷這種詛咒,個人之間的和解似乎毫無意義。

妹妹薩哈的死,再一次將這種和解打破,逼使贊恩不顧一切地想要玉石俱焚,將自己的父母推上法庭。

05 開放的結局沒有解決現實憂患,但給世界帶來了善良和希望

著眼於混亂社會的《迦百農》難得的地方在於,它給予這個貧窮社會毫無偏見的、不加修飾的、甚至略帶粗暴的一刀,把一個囊括黎巴嫩眾生相的社會橫切面,赤裸裸地擺在觀眾面前。

憤怒、悲傷、痛苦、無奈這些生命負能量,在自出生之日就帶有、無法緩解的詛咒之下,情緒宣洩本身變得毫無意義。

而導演在本可以大肆渲染情緒的鏡頭中能保持冷靜,避免過度催化個體之間的情感因素,用一種更為客觀和全面的態度去展現貝魯特這個被輪胎緊緊壓下的混亂社區。

結局輕巧而隨意,似乎前面的那些苦難輕易有了明朗的結果,可能在導演的心裡,是存在著這個社會能夠走向更好的美好的一種願景,她給電影這樣輕巧、開放的結局,或許是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贊恩站出來。

贊恩無疑是窺探世界的一個主要窗口,一個極易吸引注意力和煽動情緒的入口,但《迦百農》並沒有一味地沉浸在贊恩的世界。

那些和贊恩有著千絲萬縷關係,想要在他身上獲得利益,甚至帶給他巨大痛苦的人,同樣在導演的鏡頭裡獲得了一個向觀眾講述自己苦難和無奈的機會。

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悲劇的受害者。

而"迦百農"正是這個社會悲劇的真實寫照,但我願意相信"迦百農"的真正含義是:這個世界也許混亂,但仍存良善。

相關焦點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和她的前作《吾等何處去》一樣,影片以黎巴嫩家庭為切口,聚焦於戰爭迫害、女性生育、宗教移民等問題,與之不同的是,她跳出了以女性為主體來觀察世界的「舒適區」,而從底層家庭裡孩童的視角出發,展現了貝魯特街區眾生相的社會橫切面。
  • 迦百農:無法想像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這一幕一直停留在她腦中,最終形成一幅畫面:一個孩子對著父母哭喊,控訴他們為什麼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之後,娜丁用三年時間走訪調查貧民窟、監獄、拘留所、法庭,與貧民窟的兒童、父母交談,見到的家庭越多,觸動越大。每個和她聊天的孩子都說「我不想活著,我更願意去死。我希望我從沒有出生過,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到世上」。
  • 《迦百農》:出生即是原罪
    贊恩的世界,充斥著不應屬於孩童的頹喪。等待搬運的貨物,不負責任的父母,懵懂無知的弟妹。贊恩的世界,充斥著不應屬於孩童的苦難。破爛的居所,混亂的街道,麻木的氣息。贊恩的世界,充斥著不應屬於孩童的絕望。頹喪,痛苦,絕望。沉溺,忍受,沉默。贊恩冷眼看著他身所陷的泥沼,他的生活之處,他出生並成長的地方。
  • 迦百農:無法想像的苦難,無法掩蓋的光芒.
    戰爭、動亂帶給人類的苦難,我們這一代大多是通過書籍和紀錄片建立認知的,「難民」這個詞雖在新聞裡時常看到,但仍是離自己生活很遠的一種人生。我想這部電影之所以直擊人心,正是在於把另一方的世界如此近距離如此真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習慣了和平與安穩的我們,不由心驚肉跳,暗自慶幸。
  • 推個電影|《迦百農》
    電影中的主角扎因是一個12歲左右的男孩,他和父母以及好幾個兄弟姐妹住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在這個本該上學的年紀,他每天的生活卻是在房東兒子開的雜貨店裡打工,帶著弟弟妹妹在街邊賣果汁維繫家用。儘管他也想上學,可是家庭的貧困使得這個想法無從實現。但是扎因並不因此而放棄和命運抗爭。隨著妹妹的長大,來了初潮,扎因憑著本能覺得事情不太妙,他知道雜貨店的老闆對他的妹妹一直心懷不軌。
  • 神跡發生的地方:迦百農
    《何以為家》明天將在中國院線上登陸,在沒有定檔之前,它叫做《迦百農》。「何以為家」這個名字真的low到我已經無力吐槽了,但是作為黎巴嫩的獨立電影,且涉及那麼多敏感問題,能夠上映就相當不錯了。實際上我看了一下,五月份還是有不少很不錯的電影節電影的,希望多多支持。
  • 迦百農:天使面孔的孩子生活在人間地獄
    其實,去年坎城電影節拿下評審團獎的阿拉伯語電影《迦百農》(後來在金球獎和奧斯卡有都提名最佳外語片),先於《都挺好》發出了這一靈魂之問。但後來耶穌也提到了迦百農的滅亡,並得到了應驗: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或作你將要升到天上嗎?)將來必推下陰間。所以迦百農是神跡之地,亦是被神遺棄的地方。 不過拉巴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說過,這片名的意義就是表達一種失序。其實在文學領域,很早就有人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的意義,所以拍電影時就想到了這個題目,甚至早在寫劇本之前,就已經確定下了這個片名。
  • 滄桑迦百農/金一平
    因此迦百農有耶穌第二故鄉之稱。有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這裡。此次我們的以色列之行,很多地方就是圍繞迦百農的。  「迦百農」這個名字,雖然不曾在舊約聖經出現,但這地方在新約時代甚為重要。耶穌在自己家鄉拿撒勒不受歡迎,就下到迦百農,這裡是他傳道、事奉的一個中心,有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
  • 《迦百農》何以為《迦百農》,歷史上著名的迦百農原來竟是聖地?
    看過之後心裡就產生了一些疑惑,這麼悲傷的故事為什麼不起一個特別叫人一目了然的題目,就像《何以為家》(這是後翻譯來的),而是叫做《迦百農》呢,它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後來查閱了部分資料才知道迦百農是比利時著名的聖地,迦百農(Capernaum),是聖經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今天早已成為一片廢墟。據稱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
  • 迦百農,這個聖經中的地名,現在竟然是這個樣子
    這段時間,電影院引進了一部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當然這個是譯名,電影本身的名字叫做《迦百農》,在文學中,通常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失序」的意思。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來說一說,迦百農的來歷。迦百農在現在的以色列境內,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如今是一片廢墟。迦百農這個名字之所以響亮,因為它還是聖經中的地名,也就是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現在的門匾上掛著「耶穌之城」。
  • 迦百農,這個聖經中的地名,現在竟然是這個樣子!
    電影本身的名字叫做《迦百農》,在文學中,通常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失序」的意思。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來說一說,迦百農的來歷>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如今是一片廢墟。有不少神跡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例如治好彼得嶽母的熱病,在會堂趕逐汙鬼,醫治百夫長的僕人,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和馬太,設立十二門徒
  • 專訪|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迦百農》不是「演」出來的
    然而,近年來,黎巴嫩卻開始在全新的電影領域樹立自己的位置,通過走上國際舞臺,將黎巴嫩的今昔呈現在世界觀眾面前,其中尤以《羞辱》(The Insult)的導演齊德·多爾裡(Ziad Doueiri)和娜丁·拉巴基為表表者。對比兩人,拉巴基的創作焦點更集中於黎巴嫩內部,這可能跟她始終沒有離開過這個國家有關——而多爾裡在1980年代初期移居美國,直到新千年後才重返祖國拍片。
  • 迦百農:被耶穌詛咒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上的孩子
    前一陣子,有這麼一部黎巴嫩小資電影《迦百農》,毫無預警地闖入了所有人的視線。一舉拿下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兩項大獎。這部介於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電影,出自納迪·拉巴基之手。大概,女導演的筆觸和視覺,更加的細膩吧,她所拍攝的這部電影,著眼於貧窮和無知,用最真實的案例,鏡頭,難民的演繹,赤裸裸地將「迦百農」的煉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 無主之城《迦百農》:每個父母都「不配」將孩子帶到人間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發出此番呼告,並將父母告上法庭?電影《迦百農》(中文譯名《何以為家》)將告訴我們答案。為何要狀告父母?這一切還得從扎因一家敘利亞難民的身份說起。自2011年敘利亞危機以來,黎巴嫩接收了100多萬敘利亞難民。
  • 《迦百農》,「我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導演娜丁·拉巴基是一位善於揭露社會現實的導演,《迦百農》是拉巴基作品中政治性最強的一部影片。導演之所以給影片取名《迦百農》,是因為迦百農在法文和英文中是表達一種失序、混亂的意思,似乎與耶穌並沒有什麼關係,但似乎卻又有某些諷刺的味道在。
  • 納迪·拉巴基憑藉《迦百農》獲坎城評審團獎
    網易娛樂5月20日報導 坎城電影節閉幕式,納迪·拉巴基憑藉《迦百農》獲評審團獎。《迦百農》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Zain的艱難歷程,他狀告父母讓其來到這個世界,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通過Zain的奮爭,迦百農希望成為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保障、缺乏教育、健康和愛的人們的代言人。? 為了讓人們意識到這個殘酷的現實和所講故事的真實性,拉巴基選擇一批真實生活於迦百農類似的人們出演本片。這位女影人在影片中展現他們曾經看到的情況或經歷過的生活,她說:「演員必須曾經經歷過這樣的生活,沒有那些將這部電影作為維護他們的奮鬥目標的旗幟的人們,就沒有這部電影」。
  • 迦百農:是耶穌傳教的起點,象徵希望的開始(下)
    最初的,以前的「生活的智慧」也為了勉強應付生活,喝救濟站吃謊言被騙,曲馬多=水換錢,搶來了用的滑板和破鍋約納斯的小型車……被趕出家門,積攢到房東的錢泡湯,把生活逼到懸崖邊的時候,也因為走不出父母的道聽途說,約好送走了。該大廈是枝裕和的「誰也不知道」,同樣的母親拋棄了四人的孩子,也沒有大人的庇護的生活之際,努力活下去了。
  • 迦百農的警示
    (馬太福音 8:5-17 和合本)5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6「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痛苦。」7耶穌說:「我去醫治他。」9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10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11我又告訴你們,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12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 《迦百農》:世間疾苦,沒有誰會是你的救贖
    混亂之地,生存不易片名《迦百農》是現實中黎巴嫩的一座城市,是聖經裡的神跡之地。而在文學中,通常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失序」的意思。在電影中,這片土地是一片棚戶區,貧窮、毒品、暴力是這裡的生活常態。主人公扎因出生在一個人口龐大的家庭,沒錢、沒身份、甚至不知道出生日期。
  • 佛理智慧:《圓覺經》之『云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圓覺經》第九章,佛對淨諸業障菩薩說: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