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成年後,施暴者和受虐者的溫情和解

2020-09-05 迷霧小森林

最近,因為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大火,校園霸凌再次回到大眾視線,很多人回首學生時代就發現,自己在校園時也或多或少被霸凌過。

但是跟電影不一樣,大部分被霸凌過的人都沒有一個叫小北的專屬守護神,他們只是在忍耐和沉默中長大,曾經受過的傷害漸漸的深埋在心中的一個角落,對他的人生產生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影響。

而今天,關於校園霸凌,我要說的不是電影《少年的你》,而是美劇《生活大爆炸》。

生活大爆炸第一季

生活大爆炸

《生活大爆炸》於2007年9月正式開播,講述了四個宅男天才科學家與美女鄰居之間的搞笑日常。

劇中,四個男主角都是在加州理工大學工作的科學家,而且都是博士甚至雙博士學位(除了霍華德是碩士工程師)。作為天才科學家,他們的行為舉止或多或少的異於常人,謝爾頓傲慢刻薄有極端強迫症;萊納德呆萌自卑極端能忍;霍華德被媽媽過度保護;印度籍的拉傑什口音奇怪,喝了酒才敢跟女生說話......

這樣的高智商、低情商的四個宅男,聚在一起吃飯、打遊戲、看漫畫,他們的人際關係簡單,腦迴路清奇,總是做出一些好笑又笨拙的舉動。

而他們的鄰居-金髮美女佩妮,跟這群宅男就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她是有一顆北漂明星夢的鄰家女孩,意料之中的星途不順,只能當起了服務生,學歷不高,對科學一竅不通,好在靠著高情商和率真熱情的性格打入了宅男圈,混吃混喝蹭wifi。

作為保護者的佩妮

當然,雖然是跟著這群奇葩的宅男蹭吃,但是佩妮也有很大的不可取代的價值,對於這群不懂社交、時常被欺負的宅男,佩妮很多時候都像是一個保護者。

一集中,樓上新來的美女鄰居把三個宅男耍的團團轉,還享受著他們提供的無償服務,佩妮告訴她,他們的世界很單純,不要利用他們,然後還跟她在洗衣房打的鼻青臉腫;

還有一集,謝爾頓的遊戲裝備被一個人全偷了,現實中去找那個人理論,還被欺負了,佩妮知道後帶著他們四個人去報了仇,要回了遊戲裝備......

還有很多,佩妮慢慢的越來越了解這個死宅的團體,就越來越多的擔任起了保護者的角色。甚至她跟萊納德結婚以後,更像是一位傳統大家庭裡的長嫂,給大家辦party、幫拉傑養狗、幫霍華德夫婦看孩子,還要像老母親一樣操心謝爾頓......

校園時代的施暴者

在這個死宅小團體中,佩妮的大姐大作風保護著他們,但是校園時代的佩妮,完全就是校園霸凌的施暴者。

她上學時討厭一個女生,就跟自己的小團體一起把她綁到了玉米地裡,綁了一夜,為了防止她喊出聲音來,還把她的嘴巴裡塞滿了玉米穗;

聽見有人說她的壞話,她就和自己的小團體把那個人堵到了廁所,把她的牙齒保持器摘下來扔進馬桶,再拿起來給她戴上;

多年以後,當回想起來這件事的時候,佩妮並不覺得她在施暴,只是覺得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而她後來遇到的四個宅男以及謝爾頓的女朋友艾米、霍華德的女朋友邦妮,在學生時代無一不是被人校園霸凌過,如果學生時代他們就認識,我想,佩妮大概也會跟著其他施暴者一樣戲弄嘲笑他們。

人生的改變

成年後的相遇,意外把佩妮放在這個小團體裡,讓她漸漸的去了解他們、融入他們、保護他們。

當然,跟他們的相遇,也改變了佩妮的人生,如果沒有遇到他們,佩妮可能要一直跟各種酒肉朋友廝混,不停的換男朋友,一直做服務員。

但是跟他們相遇後,佩妮去繼續上了大學、跟兩個博士女孩做了閨蜜,在醫藥銷售公司做了team leader,也跟真愛自己的科學家萊納德結了婚。

佩妮,最終變成了觀眾最愛的佩媽。

我愛的生活大爆炸

這也就是我一直喜歡生活大爆炸的原因,它擁有令人動容的溫情,在成年人的世界,它讓曾經校園霸凌的雙方進行了最好的和解。

仔細回想起來,我們絕大多數人在學生時代,要麼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要麼是校園暴力的受虐者,還要一種可能,就是同時是施暴者和受虐者。校園霸凌在看不見的地方影響著每一個人的人生。

我中學時候,轉學到一個新的學校,那時候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剛好在發育期,經常遭到全班的戲弄。至今想起來都覺得那是我學生時代最灰暗的一段日子,那段經歷也給我留下了後遺症:每次到一個新集體,我都極度焦慮,做噩夢,生怕自己被排擠。

可再仔細回想起來,我學生時代也跟著其他人一起戲弄過別人,排擠過別人,甚至給過別人一個巴掌,當時我並不為惡。

那時候,我們都身不由己,但好在現在我們有選擇。

所以,希望我們都往更好的前方走。

相關焦點

  • 從施暴者、受虐者、旁觀者三種角色,解讀《少年的你》
    沉重的主題,讓人看後久久不能平靜。陳念是一個高三學生,為了衝刺名校轉學到升學率更高的復讀班,在這裡,她不想和任何人建立友誼,只想安安靜靜地備考。可是在目睹了同學胡小蝶的自殺後,自己也像胡小蝶一樣成為了校園霸凌的對象。
  • 愛上施暴者,是被害人絕望的選擇
    據此,這部分人會說,4個女性中有一個希望被強暴,因而愛上強暴者也是很正常的。這其實誤會了「強姦想像」的本意,李銀河對此有闡述:不少女性可以有強姦受虐想像,並以此為性喚起的手段,但是沒有一個女人會喜歡真正的暴力。所謂虐戀正是一種雙方同意並預先商定的施虐受虐遊戲,而不是由一方任意施加的暴力。毫無準備和突如其來的痛苦絕不會導致性快感,即使有最狂熱的受虐心理的人也不例外。
  • 慘遭性侵後,她卻選擇和施暴者生活在一起!
    女主被性侵後不禁沒有殺人放火,威脅施暴者親屬,反而選擇和施暴者生活在了一起。此後,施暴者和受害者都下場悲慘。包括尾崎在內的四名棒球手斷送前途,而且相繼退學。而尾崎一直忘不掉那晚發生的事情,他內心懷著巨大的愧疚感生活著,
  • 《冷暴力》:我們在不經意間,就成為了施虐者和受虐者!
    在借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典型的冷暴力者。當然,與書中那些把冷暴力當做手段,並以此為自己贏取利益的人相比,我的「冷暴力」可能還不夠格。這本書唯一能讓我讀下去的,就是裡面的案例。我在某些案例中甚至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書中說,冷暴力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拒絕溝通。我便覺得這是在寫我。
  • 品特戲劇中施暴者的身份建構
    這些令人髮指的施暴者的存在值得讀者和觀眾去追問:殘忍冷酷是與生俱來的本性嗎? 是誰建構了他們的這一特殊身份? 品特戲劇是如何表現這一建構過程的?這些施暴者在品特戲劇世界中又昭示著怎樣的意義? 一、 強權機構:施暴者身份建構的外部力量 身份是可以塑造的,對許多忙碌工作的個體而言,他們為之效勞的組織機構、單位則是建構其身份的重要外部力量。
  • 《生活大爆炸》第六季將映 「科學怪人」炸出心底溫情
    我們在《生活大爆炸》中看到自己,或者看到自己所期待的內容。  四個科學宅男,一個天然呆美女,逐漸加進來的配角,史蒂芬·霍金等大佬甘願客串。在美國低成本室內情景喜劇中,《生活大爆炸》無疑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這種成功,又更體現在中國的美劇迷中間。甚至連美國的製片人和導演都沒有想到,《生活大爆炸》帶著各種奇怪的科學名詞、美國街頭俚語、冷幽默,居然在中國比在美國更紅。
  • 本以為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結果是家庭暴力施暴者!
    本文節選自楊蕙如老師的「施暴者的源與緣—解析家庭暴力背後的原生家庭和夫妻關係」主題直播,感謝+1整理內容,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看完整回顧
  • 延禧攻略爾晴手撕知否盛墨蘭:從校園霸凌看施暴者與旁觀者
    既有受害者,必有施暴者。接下來施暴者找了社會混子,江湖人稱龍哥,去欺侮受害者,這已經是在違法犯罪的邊緣瘋狂試探了。對於施暴者來說,沉默意味著旁觀者是支持自己的;對於受害者來說,沉默意味著旁觀者是支持對方的。
  • 延禧攻略爾晴手撕知否盛墨蘭:從校園霸凌看施暴者與旁觀者
    但它揭開了校園生活最殘酷及真實的一面。女主是飾演前幾年大熱劇《延禧攻略》裡女反派的代表人物——喜塔臘爾晴,蘇青。她在這部劇中飾演女主韓曉婷,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既有受害者,必有施暴者。在這裡飾演施暴者張蓓蕾的是《知否知否》中的盛墨蘭扮演者——施詩。
  • 《生活大爆炸》完結篇:在完滿與溫情中見好就收
    五月註定是讓美劇迷們傷感的月份,一代神劇《權力的遊戲》即將草草收場,而另外一部跨越了12年的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也在上周迎來了完結篇。從2007年開播以來,這部講述四個宅男科學家與美女鄰居日常搞笑生活的情景喜劇幾乎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打一個稍顯年齡歧視的比方:《生活大爆炸》堪稱是屬於新世紀年輕人的《老友記》。
  • 家庭暴力裡的那些施暴者們
    後發文承認家暴,表示十分悔恨。後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越來越多的家暴事件被大膽爆出,家庭暴力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有很多人都在告訴被家暴者應該怎麼做,卻很少有人去探究為什麼會發生家暴。12月9日,《三聯生活周刊》發布了一篇文章《他曾是施暴者》,講了一位曾多次對前妻施暴的男人。這是一個叫顧偉的男人。他對妻子多次施暴後,妻子終於受不了了,提出了離婚訴訟。
  • 《摩天大樓》:如何走出受虐的人生困境?
    繼父運用層層套路將家人捆綁在身邊,他首先給自己建立了一個霸道總裁和對她子女好的暖男的人設;成功追求母親後,他才告訴她不幸遭遇的事實,然後激發出母親的同情心;接著他要求母親對她不離不棄,建立婚姻的契約關係;次之,不停地告訴家人負面評價;最後,告訴他們永遠無法擺脫自己。母親曾經也為離開另一半做出努力,但是對方的死纏爛打讓自己始終陷入絕望,讓自己覺得無法重新開始生活。
  • 《刺》:這場校園霸凌中,施暴者和背叛者哪個更不值得被原諒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網劇《刺》,這部劇由小說改編只有短短16集,已經改編的足夠溫和了,揭露出校園霸凌、職場暴力、網絡暴力種種黑暗和傷害,直刺人心。從十年前高中裡發生的一起霸凌事件,圍繞這起事件的四個女生和一個男生,友情和愛情、背叛和原諒,一直到十年後這件事情仍然折磨著每一個人,尤其是施暴者和被霸凌者的心魔。
  • 《美國恐怖故事:1984 第九季》施暴者的狂歡舞臺
    整部劇就是一場施暴者們的群演,Red wood 是撒旦圈起的後花園。在80年代,連環殺人犯絕對是當時的頂級流量。他們是暴力和血腥的代名詞,是被符號化的群體,是無數心理學研究和影視劇改編的對象,也是一代代調皮家長嚇唬孩子的完美素材。
  • 痛心|調查顯示「虐童案」施暴者75%為親生父母……
    而據他本人和親屬講述,施暴者疑是其親生父親。 記者獲悉,目前警方已對此立案調查,因涉嫌刑事傷害,小偉豪36歲的父親被依法刑事拘留。 在對施暴者加以譴責和對孩子的心疼之後,以上種種案例再次引發人們發出叩問,為何虐童案件屢禁不止? 二、親生父母,正是虐童的主力軍!
  • 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她人設崩塌了?
    雖然理解情況事發緊急,而且孝琳人也不再國內,但這個回應也太容易被狙了吧只會讓更多模稜兩可的人覺得公司只是在拖時間做公關,孝琳的形象反而變成了毫無歉意和誠意的疑似施暴者.有網友在論壇發帖表示自己曾是爆料者和孝琳的同學,並表示爆料者初中的時候就是個混混,經常欺負膽小懦弱的孩子。
  • 《悲傷逆流成河》,校園欺凌者不僅僅是施暴人,也是那些旁邊者
    校園暴力不僅僅是那些對其他學生的毆打,也包括那些孤立和語言上的攻擊,所以校園暴力者在施暴的時候,往往都不知道自己是不可饒恕的人。很多施暴者不都不了解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傷害,校園暴力者也不僅僅只是那些施暴人,也包括那些旁觀者,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旁觀者的冷眼,才縱容了校園暴力的出現。
  • 金華首創「社會諒解」 增加施暴者「出拳」成本
    家暴案件發生以後,派出所會對家暴違法行為調查定性,按再次報警、多次家暴、傷情嚴重、揚言報復等四類人員進行篩選,選擇合適的對象開具家暴警情通報表,由施暴人自願選擇接受社會幫助及社會教育;隨後,施暴者帶著家暴類警情通報表到街道婦工委報到,並通過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獲取一定的積分,由街道辦事處開具社會諒解書;最後,施暴人帶著社會諒解書回到派出所可申請不作出拘留處罰。
  • SISTAR孝琳施暴事件結束,雙方達成和解,這不是變相承認施暴嗎?
    自從韓網爆出SISTAR的孝琳曾經參與校園暴力事件之後,大家的意見和看法也是隨著事態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變化。先是在剛有網友發帖稱自己曾經遭受SISTAR孝琳的校園欺凌之後,許多人表示整個組合都不簡單,並直接說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人在娛樂圈活動。而也有人表示要等孝琳方面的回應。
  • 未成年少女遭7人欺凌並拍攝視頻,被打到流鼻血,施暴者鼓掌歡笑
    施暴者一邊傷害女孩子,一邊竟然在鼓掌歡笑,完全不會為自己的可恥行為感到羞辱。只因曾發生口角,打擊報復被欺凌者史某曾經與欺凌者丁某之間發生過口角,不過兩個人都是未成年人,難免會產生一些小矛盾,即便家長知道了,可能也不會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