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天心詩人飆唐詩

2021-01-13 新湖南

人工智慧與天心詩人飆唐詩

天心區「慶五一」詩詞大會活動決賽在黃興廣場舉行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4日訊(通訊員 王斌 金傑)「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今日,「詩意天心 幸福長沙」天心區「慶五一」詩詞大會活動決賽在黃興廣場舉行。2018年央視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雷海為當眾分享了學習詩詞的經驗,他還與現場一名小觀眾對詩《黃鶴樓》和《將進酒》。

活動現場舉辦了機器人與參賽詩人互飆唐詩的環節。每句詩的上句由機器人「小胖」誦出——「造化鍾神秀」,相當於對聯上半句;參賽的詩人必須當場答出下半句——「陰陽割分曉」,以此類推,8名參與決賽的詩人輪流上陣作答。此外,還有別的考驗參賽詩人的環節。最張,決賽第一名由王治國獲得。他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註冊志願者。

據了解,5月1日-5月3日三天假期,詩詞大會已進行了激烈的海選,黃興南路步行街中心廣場、賈誼故居、海信廣場、王府井、友阿奧特萊斯5大朗讀亭,吸引了近3000餘名選手參與並領取到消費券。在這春暖花開、疫情好轉之時,天心區吹響了消費復甦的號角,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有望加速釋放。

[責編:封豪]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這場天心詩詞大賽不一樣,人工智慧等你來體驗!
    「「詩意天心,幸福長沙」,天心區「慶五一」詩詞大會活動將在五一期間舉行,5月1日正式開始海選!優秀詩詞人晉級決賽,還有千元現金獎勵!!!」為啥要報名?決賽時間2020年5月4日決賽地點黃興南路步行街中心廣場報名方式掃碼報名高質量底色:天心詩吧簡介 「天心詩吧」從項目啟動到問世,只用了8天時間。
  • 哪首詩才是唐詩的第一首?誰算是唐代第一位詩人?
    唐詩,是指創作於唐朝的詩歌,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唐詩對後人研究唐代文化、政治、經濟、民情、風俗、服飾、音樂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說起唐代詩人,大家第一印象應是李白、杜甫,但是,誰才算是唐代的第一位詩人,哪首詩才算是唐代的第一首詩?
  • 《唐詩三百首》收錄哪位詩人的詩最多?
    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歷代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唐詩三百首》。其作者為蘅塘退士,其選詩標準為「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優要者」及「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即所選擇的唐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是雅俗共賞的篇章。那麼,標準這麼高,哪位詩人入選的詩作最多呢?第一名,杜甫(詩聖):共收錄了 39 首。
  • 《唐詩裡的煙火人間》:詩人不食人間煙火?其實他們也是俗人一個
    談論起「唐詩」這種文學體裁,應該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很熟悉「唐詩」,畢竟絕大多數的人從小就開始學習背誦唐詩,現在你隨隨便便找一個還在上幼兒園的孩童,相信每一個孩子差不多都能夠搖頭晃腦的隨口背出幾首唐詩,說出一兩個著名的唐朝詩人的名字。
  • 人工智慧將攻克詩歌? 聽聽這位知名詩人的犀利點評……
    對於人工智慧「小冰」的詩集,知名詩人歐陽江河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歐陽江河,原名江河,生於1956年,四川瀘州人,詩人,詩學、音樂及文化批評家。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代表作有長詩《懸棺》《玻璃工廠》和《傍晚穿過廣場》等。  日前,人工智慧「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了,引發關注。
  • 【2019唐詩抄讀營】40 丨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唐詩中頗有些對觱篥的描寫。描寫樂器,無非是觀其形、聽其聲,然後品其妙、狀其勢。「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這一聯是本詩的詩腰:有此一句,仿佛之前的「嘆息」和「淚垂」,不過都是「解聽」而已——大家都知道觱篥的樂曲哀傷,概不稀奇。若是只聽到此處,則觱篥樂聲仍像長飆之浮音,在空中自來自往,並未真正落在諸君心上。而什麼才算得是「解賞」呢?隨後的八句便是李頎的領悟。
  • 唐詩趣話:疊字使詩句更加優美,唐代詩人最愛使用的疊字排行榜一
    因疊字語音上和諧悅耳,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傳情達意更加生動形象,所以在唐代疊字被詩人大量運用。你知道,唐代詩人最愛用的疊字是哪些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排名第一位的是「悠悠」《全唐詩》中「悠悠」出現743次。「悠悠」,多用於表達從容自在的狀態。也可指長久、遙遠。還有憂思憂慮的意思。
  • 蔣勳說唐詩,說出唐詩真正的美
    蔣勳,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 唐詩,詩唐 ——與孩子讀《唐詩三百首》
    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聞一多我們中國素以「詩國」著稱於世。唐朝流傳下來5萬多首詩歌,成為詩歌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後人整理了許多唐詩精選本,其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風行海內外,與《詩三百》並駕齊驅,成為今人最珍視的文化遺傳。「三百首」只是個概數,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有310首詩。
  • 向人民報告⑦|數字天心:讓數據變成企業的「真金白銀」
    作為長沙市22條新興及優勢產業鏈之一,以天心經開區為牽頭園區的大數據(含地理信息)產業鏈發展迅速,成為天心區騰籠換鳥、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2020年以來,天心區按照「強化集群培育,在『存量、增量、變量』上下功夫,加強同類企業、上下遊合作夥伴整合聚集,促進產業鏈優勢向產業集群優勢轉化」工作思路,聚焦大數據(含地理信息)產業鏈發展,著力延鏈、補鏈。
  • 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太少了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
    01 《唐詩三百首》共有多少位詩人? 《唐詩三百首》共收錄作品共318首。 02 《唐詩三百首》包括哪些體裁? 《唐詩三百首》裡面當然是唐詩,但唐詩也分很多體裁。
  • 《莫礪鋒講唐詩課》:一份關於唐詩的新導遊詞|文度書摘
    這四十堂課,聚焦了從初唐到晚唐的主要著名詩人和重要名篇詩作,並探討了誰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著名詩人之間的唱酬問題、唐詩意象的密度、唐詩中的主要主題、唐詩和宋詩的比較等問題。可謂堂堂精彩,堂堂讓人愛不釋手,那麼《莫礪鋒講唐詩課》這本書的創作背後有何故事?莫礪鋒教授寫作這本書有何淵源?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文度君為大家分享莫礪鋒教授為《莫礪鋒講唐詩課》所作的序言。
  • 外國名曲中的唐詩基因,李白王維等詩人與作曲家的穿越千年之作
    然而這首著名的外國名曲卻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音符裡跳動的中國血統,因為這首曲子的創作素材來自我國的唐詩。1885年,年僅25歲的馬勒在萊比錫指揮孟德爾頌的歌劇《聖·保羅》獲得巨大的成功,被聘為布拉格歌劇院指揮。後來又在布達佩斯、大都會、維也納等各地歌劇院任首席指揮,逐漸成為現代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
  • 唐詩鑑賞:春節不能回家的詩人,鄉愁凝成千古傷心詩句,令人落淚
    「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家的時候,詩人們總是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凝結成一篇又一篇精美的詩文,流傳千年。人下,處於人下,指的是官職微小;客,指的是詩人自己。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老來被貶居於人下,春天歸來也在我這客居之人的前面。
  • 詩詞行旅(14)丨唐詩的美麗
    從古至今,很多人在閱讀唐詩,也在研究唐詩。唐詩為何屹立千年而風採依然?答案非常簡單:因為美麗,才是唐詩。唐詩之美,意境先行。他要表達什麼,不言自明,僅僅二十個字,其中一個「沒」,一個「寒」,把詩人所有的思想情緒表達得幾近完美,讀來溢滿悽愴之色。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語言蒼勁,情感蒼涼,寥寥四句,朗朗上口,既大氣雄放,又悲憤沉鬱。那是一種壯士的情懷,借著一個古老樓臺,綻放得霞光滿天。
  • 【講唐詩】李商隱《錦瑟》
    在唐代詩人當中,乃至在歷代詩人當中,在這條路上走的最遠的人就是李商隱。李商隱是一個遠遠超越了時代的詩人。又因為其他詩人,包括宋元明清的很多詩人都沒有能夠超越李商隱所超越的時代,所以他們才會對李商隱的詩歌絞盡腦汁卻找不到要領,所以才會有一篇《錦瑟》解人難這樣的局面。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詩。錦瑟作者:李商隱 (唐)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 周絢隆:錢鍾書選唐詩
    到出版前,對所選的作者未再做增刪(倒是一九六三年第二次印刷時,迫於當時的特殊環境,刪掉了一個詩人——左緯——和他的作品)。有消息說,胡喬木生前就曾勸錢鍾書選注唐詩,想必也是事出有因的。由於不抱商業目的(不是出版社的約稿,沒有字數、體例上的限制),也不受組織幹預(非單位委託的任務,選什麼不選什麼可以自己決定),所以這是一部非常「任性」的選本。《唐詩選》共選了一百三十餘位詩人的六百三十多首作品,本書則選了三百零五位詩人的一千八百六十五首作品,單從體量上就可以看出,它的覆蓋面是很大的。
  • 解讀《蔣勳說唐詩》,說一下唐詩中的獨特精神和宇宙意識
    蔣勳說,李白的詩其實沒有難度,讀他的詩真正的難度是理解李白所代表的遊俠詩人的真性情。提到唐詩,提了李白,還有另一位詩人避不過去,那就是杜甫。蔣勳說,年輕時你只喜歡李白,不喜歡杜甫不要緊,因為五十歲的時候,會有杜甫等在那裡,你不喜歡都不行。杜甫的詩中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這也就是我們要說的唐詩中的第二個特點,人文情懷。什麼是人文情懷?
  • 關於唐詩,一場跨代際對話
    現場,南京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莫礪鋒與知名網絡自媒體人六神磊磊進行了一場關於唐詩的跨代際對話。一位是40後學界前輩,一位是80後自媒體達人,雖然兩人年齡相差甚遠,對唐詩各有心得偏好,卻又有共鳴之處,在兩個多小時的活動中,兩人不時引經據典,縱古論今,將唐詩的雄渾與博大、深厚與沉鬱一一呈現,讓現場觀眾體會到了詩人溫暖的情懷以及唐詩本身的韻律之美。
  • 唐詩「四分法」,你知道嗎?
    把唐詩的發展分為四段由來已久。宋代嚴羽《滄浪詩話》首先把唐詩分為「唐初」、「盛唐」、「大曆」、「元和」、「晚唐」五體,元代楊士弘在《唐音》中又將「大曆」、「元和」兩體合併為「中唐體」。至明初高棅編《唐詩品匯》時,才明確提出「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這種四分法,為後代多數研究者及文學史家所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