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負有盛名,經久不衰的交響樂名曲《大地之歌》,喜歡交響樂的朋友都知道它的創作者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
然而這首著名的外國名曲卻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音符裡跳動的中國血統,因為這首曲子的創作素材來自我國的唐詩。
1885年,年僅25歲的馬勒在萊比錫指揮孟德爾頌的歌劇《聖·保羅》獲得巨大的成功,被聘為布拉格歌劇院指揮。後來又在布達佩斯、大都會、維也納等各地歌劇院任首席指揮,逐漸成為現代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
47歲那年,馬勒因得罪了皇家貴族,毅然辭去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職務,加之5歲的愛女病逝和自己身患頑疾,使他精神上受到嚴重的打擊。馬勒孤身一人來到阿爾卑斯山下的一個小村莊,他隨身僅帶了一把心愛的小提琴和幾本書。當他讀了德國作家漢斯·貝特格翻譯的中國古詩集《中國》後,李白、王維等詩人的悲壯的人生情懷和瑰麗的詩章激起他強烈的共鳴和靈感。
馬勒從詩集中選取了七首詩作為歌詞,譜寫了著名的《大地之歌》。第一樂章《悲傷和塵世飲酒歌》,是根據李白的《悲歌行》寫成;第二樂章《秋天的寂寞》,是根據錢起的《效古秋夜長》而創作;第三樂章《少年》,是根據李白的《客中行》寫成;第四樂章《美女》,根據李白的《採蓮曲》寫成;第五樂章《春天的醉漢》,依據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所作;末章《永別》,根據王維的《送別》和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寫成。
馬勒在這部交響曲中,將古典音樂的形式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唐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藉以抒發自己的心緒和情感,成為中西文化結合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