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日本「留學生」不僅作品被收入《全唐詩》,和李白王維還是好友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擴散,這讓此前日本援助中國物資的包裝箱上寫的那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更顯應景。事實上,日本的漢文化非常發達,古時就有專門的漢詩集《懷風藻》。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這正說明,彼時有日本詩人專門寫作漢詩。唐代伊始,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往來頻繁,日本遣唐使制度先後延續了二百多年,也讓許多傾心漢學,特別是詩歌的日本學者得到了滋養。這其中,既有在唐代學習多年之人,亦有反對遣唐使制度的人。但從他們的詩作中,卻能看到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人類共情。

李白的慟哭

李白送別過很多人,在黃鶴樓、在赤壁、在荊門。其中既包括同為詩人的孟浩然,也包括一位叫魏萬的王屋山人。送別魏萬時,李白寫下了《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一詩,其中有一句「身著日本裘」卻引出了另一則故事。

詩人寫詩,有時候會在詩句之後寫幾筆注釋以作說明,在這句「身著日本裘」之後,李白特意自注說明道:「裘則朝卿所贈,日本布為之。」這位朝卿想來與李白關係不錯,贈送的貴重衣物李白經常穿,走路都能生出風來。

這份在送別他人時候的「三心二意」某種程度上顯示李白與此人關係頗好,好到當李白聽聞「朝卿」罹難海上之後,便聲淚俱下地寫了一首《哭晁卿衡》(朝通晁,晁卿即朝衡),詩曰:

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好友朝衡即將回國,哪知明月卻沒能將他送回故鄉,反而船沉碧海,一時間,蒼涼的心緒充滿了李白的內心。

一位老留學生要回鄉了

朝衡就是阿部仲麻呂,在大唐的五十年,幾乎就是他的一生。

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從此,由日本而來的學生、僧侶在大唐學習知識、佛法,與當時唐朝的文人、名僧多有交往。日本留學生若是學有所成,還可以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以此入仕。

開元初年(713),阿部仲麻呂作為副使來唐。之後進入國子監學習。開元十四年,阿部仲麻呂參加唐科舉考試,進士及第。

《舊唐書》載:「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歷左補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留不去。」《新唐書》中記載得更為詳細一些,將他在唐朝的五十年分為兩段,先是「慕華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歷左補闕,儀王友,多所該識,久乃還」。之後在天寶十二年(753)「復入朝」。上元年間,「擢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

對比新舊唐書的兩段記載不難發現,朝衡在唐五十年間的重要節點便是天寶十二年的「復入朝」。根據《大日本史》記載,天平勝寶年間(日本奈良時代孝謙天皇年號),日本天皇派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前往唐朝。當時的唐皇李隆基派出已經在唐官至秘書監的日本人朝衡負責接待。此時朝衡已經在大唐待了快40年了,從剛來唐朝時的青蔥少年,變成了年逾半百的的老人。所以,這次接待工作讓朝衡想家了。他向唐朝皇帝請求回家鄉看看。有研究表明,此前朝衡曾經請還,但未被應允。這一次,唐玄宗頗為體恤這位年邁的大臣,還做了個順水人情,「因命為使」。

在唐朝這個詩的國度,遇上加官而衣錦還鄉的大事不寫首詩似乎說不過去。於是,在大唐文化圈浸潤多年的朝衡揮筆寫下《銜命還國作》,這首被收入了《全唐詩》的作品這樣寫道: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這首詩大體說了幾件事:第一,感謝明君大唐皇帝,體諒我的思鄉之情,讓我頂著天使的名頭回鄉探親;第二,家鄉很遠,我會懷念侍奉皇帝的日子,也會懷念在大唐的友人們;第三,我一直隨身攜帶的這柄寶劍,便把它留下贈給我的朋友們吧。

總之,朝衡要回日本了。

朝衡的奇幻漂流

在詩的國度,文化人寫了詩而無人應和是很丟人的,朝衡在唐多年,當然有幾位拿得出手的朋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時任尚書右丞王維,其作《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詩人寫詩,除了詩間自注之外,有時還會在詩前寫序,以此說明寫詩的緣由。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前就有一篇600餘字的序——序後的詩,僅有60個字。

序中,王維評價日本為「海東國日本為大,服聖人之訓,有君子之風」,說到中日兩國關係則為「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彼以好來,廢關弛禁;上敷文教,虛至實歸。故人民雜居,往來如市」。說到朝衡則是將其比於孔子等先聖,謂其「結髮遊聖,負笈辭親,問禮於老聃,學詩於子夏。魯借車馬,孔子遂適於宗周;鄭獻縞衣,季札始通於上國。名成太學,官至客卿」,之後又用了兩個在「異國」為官又歸鄉的典故,稱其為「莊舄(音細,戰國時期在楚國做大臣的越國人)既顯而思歸,關羽報恩而終去」。

有了充足的鋪墊,王維詩曰: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裡若乘空。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詩中,王維提到了滄海之東是為朝衡的家鄉,想像了朝衡可能在路上遇到的情況,就連夜晚漆黑的海面以及之後躍出海面的紅日都在考量之中。在王維看來,這既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囑託,或者還是一種挽留。前路兇險,他既希望朝衡平安,亦希望他在抵達之後,能夠來信告知友人。

王維的這首詩似乎成了某種讖言。使團出海後,在海上不幸遭遇信風,彼時唐人誤以為朝衡溺死,消息傳至長安引起了震動。時任翰林供奉的李白想起這位相識了十年的舊交竟然在歸鄉途中不明不白地葬身海底,未免悲憤,方有了開篇提到的《哭晁卿衡》一詩。

不過,朝衡和藤原清河並未殉難,二人搭乘的船隻漂至安南(今越南),之後又復歸唐朝。經此一難,朝衡再未言歸鄉,唐朝皇帝更是慢慢提高其官職——玄宗之子肅宗繼位後仍然累進朝衡官職,根據《大日本史》記載:「肅宗擢佐散騎常侍安南都護,至光祿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開國公,食邑王千戶。大曆五年正月,朝衡卒於唐,終年七十。」

自少年離鄉,阿部仲麻呂跨海而至大唐,成為朝衡,結識了彼時大唐的冠冕詩人,互有往來作品,又經海而去,遭遇海難輾轉回唐。一生漂流,可謂奇幻。

空海與「文境秘府」

遣唐使制度一度是日本的國策,先後延續了二百多年,數百名使者、學生、僧人來到大唐遊歷、遊學。804年5月,日本僧人空海乘上遣唐使的船,作為一名「留學僧」開始了大唐之行,與他同行的還有同為平安時期三大書法家之一的橘逸勢。經過半年多的時間,空海於804年12月抵達長安。

來唐之前,空海已經學習過很多中國典籍,寫漢詩不在話下。在大唐,空海曾寫有一首《在唐日示劍南惟上離合詩》:「磴危人難行,石險獸無升。燭暗迷千戶,蜀人不得過。」唐代文人馬總看後深感驚訝,遂與之應和道:「何乃萬裡來,可非炫其才。增學助玄機,土人如子稀。」

這兩首詩都是離合詩。其首句第一個字的一部分為第二句的首字,第三句第一個字的一部分為第四句的首字。這兩個首字的某個部分構成一個主題字。空海的離合詩構成「火」加「登」字,即「燈(燈)」,而馬總的離合詩構成「人」加「曾」字,即「僧」。

離合詩其實是始於漢代的一種文字遊戲,至於詩歌發展頂峰的唐代出現了高潮,許多詩人願意在創作詩歌之餘玩這樣的遊戲互相應和,交流學問,也是增進感情。除此之外,空海還有幾首詩歌傳世,其中「見君庭際小山色,還識君情不染塵」「一生一別難再見,非夢思中數數尋」等有關寺廟、佛理的詩都頗有靈性和韻味。

空海在大唐不但暢遊寺廟、鑽研佛理、寫詩交友,更關注對中國詩歌理論的學習和總結歸納。在著作《文鏡秘府論》的序言中,空海提到:

孔宣有言:「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人而不為《周南》《邵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

無論是對「不學詩,無以言」這一儒家詩觀念的接受,還是對於詩歌「興觀群怨」作用的認可,都體現了空海對中國詩觀念的認同。故而序言中的「是知文章之義,大哉遠哉」一句方顯得如此心悅誠服。

《文鏡秘府論》成書於9世紀初,主要彙編了此前的中國詩文理論。空海編撰這部關於詩文創作理論的書籍背景就是當時日本文人對漢詩文創作的熱情極高。有學者指出,9世紀初,正是日本的平安時代初期,中國文化在日本受到追捧,尤其在文人之間,用漢語創作詩歌、文章(漢詩文)蔚然成風。但漢詩文的創作有一定的規律,如對仗、押韻等,搞不清楚的話會影響到漢詩文創作的水平。為了從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空海匯集編撰了這部詩文創作理論的書籍。

空海在唐留學時,當時的唐朝「學術界」流傳著很多名為《詩格》的作品,其中一部署名王昌齡的《詩格》更是引起了空海的注意,除卻「名人效應」,也應與其在詩歌創作構思上的成熟認識有關。遺憾的是,這部作品並沒有在之後的中國文論彙編中流傳下來,反倒是空海的《文鏡秘府論》將其收入其中,以至於中日的專業研究者在研究時,總也繞不開「遍照金剛」空海的這部著作。

從未謀面的「知音」

遣唐使制度在日本實行二百餘年,直到894年,被任命為遣唐使的日本名臣菅原道真上書宇多天皇,請求停止遣唐使政策。最終,宇多天皇採納了菅原道真的建議。有趣的是,雖然菅原道真並未來過中國,但卻寫得一手好漢詩。

這應與其出身學問之家有關,845年,菅原道真出生,其在11歲就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月夜見梅花》:「月耀如晴雪,梅花似照星。可憐金鏡轉,庭上玉房馨。」雖然略顯直白,但其家學影響及其個人才華可見一斑。

出身世家,菅原道真的學問與官運都不錯,但880年,其父去世,失去了家長的庇護,菅原道真於886年被調離京城。當時菅原道真已經是文壇領袖,更是有著「文道之祖,詩境之主」的美譽。

不過一年之後,宇多天皇即位,890年,得到宇多天皇賞識的菅原道真終於回到京城。894年,道真考量了日本國內文化環境以及當時的造船、航海技術(自有遣唐使制度以來,來唐使節經常遇到海難,空海在來唐時同樣遇到了海難,所幸有驚無險,終於抵達),遂請求天皇停止遣唐使政策。

天皇同意了菅原道真終止遣唐使制度的上書,說明道真享有宇多天皇聖眷,但是在897年,宇多天皇傳位給了自己13歲的兒子,並囑託菅原道真和藤原時平共同輔佐幼子,希望以此舉制衡權傾朝野的藤原一家。

菅原道真長於詩文,於900年的重陽宮廷御宴上作《秋思》詩歌一首,以此表明希望為天皇效力的決心:

丞相度年幾樂思,今宵觸物自然悲。聲寒絡緯風吹處,落葉梧桐雨打時。君富春秋臣漸老,恩無涯岸報尚遲。不知此意何安慰,酌酒聽琴又詠詩。

道真的意思很明顯,重陽御宴上,樂景觸發了自己已經年邁的哀情。尤為可惜的是,天皇正春秋鼎盛,自己卻已經垂老,怕是不能輔佐天皇更長的時間,由此甚是悲傷:因為天皇一家對自己的無涯之恩,需要自己用餘生以報。

道真表面上說自己已老,但實際說的卻是希望能夠窮儘自己的一生來做相國以報答皇恩,立意、技法都很高超。果然,年幼的醍醐天皇領會到了他的忠心,賞賜了菅原道真。

可惜好景不長,菅原道真高估了自己這首詩作的力量。之後不久,藤原時平進讒言,說道真攀附已經退位的宇多天皇(一說陰謀擁立宇多天皇之弟即位),醍醐天皇便將道真貶至太宰府(今日本福岡),遠離了權力中樞。

公元901年,又到重陽,菅原道真想起去年今日歡宴的場景,悲從中來,寫出了另一首傳世名作《九月十日》:

去年今夜侍清涼,秋思詩篇獨斷腸。恩賜御衣今在此,捧持每日拜餘香。

去年今日的歡宴猶在目前,自己卻被排擠出權力中樞。想起那首曾得到賞賜的詩,吟詩人眼下只能在偏遠之地獨自愁苦斷腸。皇帝賜予的衣裳還在,而自己只能憑藉每日膜拜這件衣服,嗅著上面的香氣來懷念在天皇身邊的日子了。

菅原道真的逐臣愁緒,通過短短28字便躍然紙上。這短短二十八字,這位遠離權力中樞的文臣,像極了百餘年之前,千百裡之外的大唐詩作和詩人——這位啟發了菅原道真的詩人,就是杜甫。

唐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唐玄宗因安史之亂西狩,杜鴻漸等迎太子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聽說此事,振奮心情北上。但在途中為叛軍所俘,被押赴長安。至德二年(757)二月,肅宗將行在遷至鳳翔(今陝西鳳翔縣)。四月,杜甫出逃至鳳翔,拜謁肅宗,獲授左拾遺一職,負責進諫和舉薦。

杜甫剛當上左拾遺不久,便趕上了前宰相房琯因戰敗而要罷相,作為負責進諫和舉薦的官員,在政治理想和抱負的影響之下,杜甫上書營救房琯,卻因「直言」而觸怒了肅宗。雖然免去死罪,但杜甫卻被貶官往華州(今陝西渭南)任司功參軍。任上的第一個冬至,杜甫想起了前一年的同一天。想到身為左拾遺的自己隨侍在肅宗皇帝身邊時的風光,對比理想抱負破滅的愁苦,寫下了《至日譴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對過去的懷念之情可謂溢於言表:

去歲茲辰捧御床,五更三點入鵷行。欲知趨走傷心地,正想氛氳滿眼香。無路從容陪語笑,有時顛倒著衣裳。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其一)憶昨逍遙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龍顏。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間。孤城此日堪腸斷,愁對寒雲雪滿山。(其二)

菅原道真的絕句和杜甫的律詩都很好懂,無論是今昔對比的技法,還是「御衣」和「衣裳」,「滿眼香」和「拜餘香」這些相似的說法,以及希望再次為統治者效力的願望,都無比相像,說菅原道真受到了杜甫的啟迪或許不一定準確,但是說他在相隔150餘年之後,體會到了杜甫的這份心情誠然一點都不為過。

可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明月何曾是兩鄉」這些說法,決然有典可循。日本的漢詩文化受惠於遣唐使、留學生帶回去的唐詩文化,當然也受惠於其代代學人有序的傳承和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共同面對疫病的當下,在同一個世界裡、歷史的長河中,有著在文化上相類的族群,也是一種慰藉。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袁新雨

流程編輯:tf019

相關焦點

  • 李白和王維為什麼老死不相往來?
    他們都是文化圈的人,本來有很多機緣成為好友,如果從他們的作品來分析,也有相似之處。來看一下,新豐美酒鬥十千。(王維《少年行》)金樽清酒鬥十千。(李白《行路難》)再看,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縱死俠骨香。(李白《俠客行》)是誰在抄襲誰?如此「心靈相通」,最終卻老死不相往來。 古代文人一般會在作品中表達他們的人生態度,就像今天我們發微博和朋友圈一樣,可是王維和李白的作品加起來上千首,一次也沒有@對方。
  • 王維「拉黑」李白始末
    3被拉黑的那個人,名字很陽光——李白。 他們都是文化圈的人,本來有很多機緣成為好友,如果從他們的作品來分析,也有相似之處。來看一下,新豐清酒鬥十斤。 古代文人一般會在作品中表達他們的人生態度,就像今天我們發微博和朋友圈一樣,可是王維和李白的作品加起來上千首,一次也沒有@對方。同年出生,幾乎同年死去,同樣炙手可熱,他們都是音樂發燒友,李白唱功一流,聲音有些像李宗盛;王維更是詩詞屆的方文山,吉他(那時候叫琵琶)彈起來,令人意亂情迷,可惜,兩人竟一次都沒合作過。
  • 王維為什麼「拉黑」李白?
    被拉黑的那個人,名字很陽光——李白。 他們都是文化圈的人,本來有很多機緣成為好友,如果從他們的作品來分析,也有相似之處。來看一下,新豐美酒鬥十千。(王維《少年行》)金樽清酒鬥十千。 古代文人一般會在作品中表達他們的人生態度,就像今天我們發微博和朋友圈一樣, 可是王維和李白的作品加起來上千首,一次也沒有@對方。
  • 【講唐詩】 王維《酬張少府》
    你好,歡迎來到《唐詩50講》。在進入這一講的正題之前,請你回想自己走過的路,貴輕鬆適意還是重謀取功名?幽居和廟堂,你更鍾情於哪一項?在你走的那條路上,車馬繁華佔多少比例,松風山月又佔多少比例?如果有人請教,採用怎樣的搭配比例才完美,你會如何作答呢?王維也遇到了向他請教成功學的晚輩,他的回答是一首田園詩《酬張少府》。1.
  • 【用日語讀唐詩】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起來欣賞吧。
  • 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往來頻繁,這位遣唐使曾讓李白聲淚俱下寫下詩文
    這位朝卿想來與李白關係不錯,贈送的貴重衣物李白經常穿,走路都能生出風來。這份在送別他人時候的「三心二意」某種程度上顯示李白與此人關係頗好,好到當李白聽聞「朝卿」罹難海上之後,便聲淚俱下地寫了一首《哭晁卿衡》(朝通晁,晁卿即朝衡),詩曰: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 【講唐詩】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田園生活的富貴真相在唐朝以前,最著名的田園詩人只有兩位:陶淵明和謝靈運。這兩個人,無論從人生選擇還是從詩歌風格來看,幾乎沒有任何共性。嚴格來說,謝靈運只能算是山水詩人,而不能算是田園詩人。只有陶淵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田園詩人,他真的住在鄉下,有自己的田,並且親自耕種。
  • 外國名曲中的唐詩基因,李白王維等詩人與作曲家的穿越千年之作
    有一首負有盛名,經久不衰的交響樂名曲《大地之歌》,喜歡交響樂的朋友都知道它的創作者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然而這首著名的外國名曲卻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音符裡跳動的中國血統,因為這首曲子的創作素材來自我國的唐詩。
  • 王維:與李白、杜甫齊名的詩人,還是大畫家和著名音樂家
    唐開元九年,王維從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部)來到長安應試。唐代的科舉考試要想高中有一條「捷徑」,就是需要王公貴胄事前給考官打招呼。聽說詩人張九皋通過唐公主的途徑,得到取殿試第一的許諾,王維與好友歧王李範(玄宗弟)商量。
  • 來華留學生段芳花:道不盡的唐詩美
    來華留學生段芳花:道不盡的唐詩美 2020年12月11日 15: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詩詞大會:李白的夢想和王維的歸隱
    比較著名的隱者,如漢光武帝的同窗好友嚴光,功成名就後選擇了歸隱富春江。謝安在早年和王羲之日夜遊玩,直到國家危難之際才東山再起。陶淵明和王維則是膩煩了官場,選擇歸隱山林。這些人都留下了千古佳話,也留下了很多關於歸隱的作品。今天一起看看兩篇關於歸隱的詩詞,同時也比較一下李白和王維。先看詩仙李白的《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
  • 王維最灑脫愜意的唐詩,前6句一句一景,後2句以陶淵明自比
    眾所周知,《輞川集》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收錄了二十首王維的輞川山水詩。其中最著名的詩篇自然是《鹿柴》和《竹裡館》這兩首絕句了。而我們今天要讀的這首唐詩,也是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所作。王維這首唐詩的題目是《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的前6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絕妙丹青,字裡行間,無不透出「詩中有畫」的絕妙神韻。
  • 美國人將李白詩作譯成英文,留學生讀過原文後:英文版也配叫詩?
    在這其中,唐詩因其數量巨大,且朗朗上口,便於閱讀和記憶,於是成為諸多文學體裁中的佼佼者。盛唐時期的詩人們也有不少在歷史畫卷上畫下了屬於自己的一筆。這位浪漫主義詩人一生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寫景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人有「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寫氣節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等,這些無一不是唐詩中的精華所在。
  • 為什麼李白要哭祭日本人阿倍仲麻呂?真相到底是什麼?
    「日本晁衡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公元754年,被貶在南方僻遠之地的李白,聽說日本留學生晁衡在乘船歸國途中遇難,悲慟異常,於是提筆寫下了這首情深意厚、傳誦千古的《哭晁卿衡》詩。
  • 無敵說唱古詩:《李白》| 一首歌,熟記李白生平和唐詩代表作
    停更了兩個多月,這段時間,我們將繼續推送看動畫學唐詩的視頻。今天,我們還要分享給大家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由無敵老師原創。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用一首首類似的音樂,讓孩子們唱熟每一位唐詩人的生平事跡和代表詩作。點擊下方播放鍵欣賞吧,如果喜歡,請轉發給同學和朋友。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2015年11月30日11:17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美國詩人翻譯李白情詩,被編入美國教科書,留學生看完原版沉默了
    美國的一位詩人埃茲拉·龐德某天也看到了這篇作品,他如獲至寶般將它翻譯成外文,而後美國人將它放到了教材之中,而留學生比較了原作與翻譯之作沉默了。龐德是意象派的代表作家,他出生於1885年,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小鎮上,原本在美國讀書,後來又去到了歐洲。
  • 陳尚君:《全唐詩》49403首,偽詩很多
    陳尚君舉例,唐詩中最有名的偽詩是傳為杜牧所作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他認為此詩寫於宋代,並非出自杜牧。原因有二:第一,杜牧文集及《全唐詩》中均沒有收入此詩;第二,唐人重視寒食節而宋人更重視清明節。「這首詩收於南宋中期兩種類書:《合璧事類》和《錦繡萬花谷》,但都沒說是杜牧所作。
  • 唐朝四首終極送別詩,堪稱絕唱,讀罷才知唐詩為何是巔峰
    清晨送走好友之後,不見好友身影,只有楚山相對而望,倍覺孤寂和惆悵。後兩句,是分別是王昌齡對辛漸的叮囑:此去洛陽,如果有親友詢問我的情況,你告訴他們,王昌齡還是那個純淨無暇、品格高尚的王昌齡。句中的冰心,是指純潔的心。玉壺,是道教用於,也是比喻心地純潔。近現代作家冰心的筆名便來源於此。《唐詩鏡》說此詩「煉格最高」。
  • 終南別業 王維(唐詩欣賞縱橫談)
    本詩為五律還是五古?也是各自歸類不同。歸入五律的有《唐音》《瀛奎律髓》《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唐詩歸》《唐詩鏡》《而庵說唐詩》《唐詩摘鈔》《唐詩別裁》《唐詩合解箋注》《唐詩三百首》《唐詩評註讀本》,歸入五古的有《唐詩品匯》《唐詩解》《唐詩評選》。從平仄聲律讀,只有頸聯合律,其餘都不合。初盛唐,這類詩也常見,也可稱為半律,介於古詩律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