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朝江淹《別賦》以來,送別詩恆河沙數。一次次的離別,總讓人黯然淚下,相同的揮手,卻是不同的落寞。故別雖一緒,情理千名。數千年來,人世間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分別的場景,但是文人才子,總能寫出不一樣的離別之言。
生活之中,想必我們也有不同的離別感受。與戀人的離別,不同於與家人之間的離別;與同窗的離別,不同於與好友的離別。而不同環境,又有不同的情感。或是去國離鄉,一別遙遙無期,或是他城故友相聚,分手更顯孤寂。
送別和離別,是同樣的神傷。離別或許為了安慰對方而故作瀟灑,送別之人,則是無需掩飾自己的情感。當唐朝才情橫溢的詩人,遇上這種普遍的情感,則誕生了許多千古傳唱的佳篇。
學者王兆鵬曾帶著自己的研究生,通過人工計算與大數據分析,歷經17年,從:歷代選本、歷代評點、20世紀論文研究、文史著作選介分析四個方面,排列出了個榜單。
這個榜單,雖然無法代表詩歌藝術成就的高低,但是能夠看出那些詩歌,後世學者研究討論賞析的是最多的。
榜單共有100首,其中大部分都是送別詩。今天說的四首送別詩,不僅是公認的藝術成就高,同時還在這個榜單之上,足見詩作優秀。堪稱唐朝的終究送別詩,前無古人,後有沒有來者,就不敢妄言了。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公元738年,王昌齡因為同情張九齡,被李林甫手下的人排擠,貶至嶺南,後來遇赦回京,又改任江寧丞,不過還是貶謫之職。這段時間,他與一位叫做辛漸朋友十分聊得來,經常吐露心聲。
公元742年,辛漸從潤州北上洛陽,王昌齡便送他到了潤州,然後分手。分手時,王昌齡寫下了這首詩。
此詩是倒敘的手法,前兩句是破曉十分,送走辛漸的場景。寒冷的秋夜,秋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滿江皆是雨點的漣漪。清晨送走好友之後,不見好友身影,只有楚山相對而望,倍覺孤寂和惆悵。
後兩句,是分別是王昌齡對辛漸的叮囑:此去洛陽,如果有親友詢問我的情況,你告訴他們,王昌齡還是那個純淨無暇、品格高尚的王昌齡。句中的冰心,是指純潔的心。玉壺,是道教用於,也是比喻心地純潔。
近現代作家冰心的筆名便來源於此。《唐詩鏡》說此詩「煉格最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是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所寫的一首七絕。他們二人,和王昌齡都是好朋友,並且互相都寫過送別詩,不過經過時間的沉澱,一些優秀的作品,脫穎而出成為了名篇,這就是其中一首。
孟浩然屬於詩壇前輩,成名已久。李白遊歷天下時,曾在安陸住了十來年,於此,他二人互相欣賞,結為忘年交。公元730年的初春,孟浩然要去廣陵,也就是揚州,李白在武昌將孟浩然送到了江邊。
因為在武昌分別,所以首句說從黃鶴樓辭別,言明地點。第二句則說出時間,三月,還是煙花迷離的三月,孟浩然去往揚州,一個美麗的城市。
載著故人的小舟,逐漸變小,帆影最終消失在目光盡頭的碧空下。李白依舊沒有離開,仍然望著奔流不息的江水,似乎要目送好友直到揚州。
對於這首詩,宋顧樂形容得非常好:「如朝陽鳴風。」李白這首七絕,簡直將唐詩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餘韻呈現到了極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佔巾。
這是王勃的一首五律。很多人說,王勃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可能唐詩一哥,輪不到李白。雖然是初唐,但這首律詩的幾處對仗十分工整。
少府是官職,從題目可知,王勃是送一位姓杜的官員去蜀地上任。
首聯描寫的是長安城,短短十個字,就將唐朝京都的氣象描寫得無比宏大,同時還點出了友人將要去的地點。「五津」代指蜀地。
男人之間的送別,沒有那麼多情長不舍,王勃告訴好友,自己的心情,和對方是一樣的。同為遊宦之人,對於背井離鄉能夠感同身受。很多時候,一句「我懂你」,就足以讓好友放下防備,也止不住淚水,知己難尋啊!
頸聯則說了,只要是知己,彼此相知,四海之內,無論何處,哪怕天涯海角,都像是鄰居一樣。宋朝的秦觀的名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與王勃此句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表達的是只要情深,則可以無視時間,另一個無視空間。
所以最後,王勃勸好友,不要哭哭啼啼,像小兒女那樣,把手巾衣袖都沾溼了。
王勃這首詩,一改其他送別詩悲傷纏綿之態,言語中盡顯曠達,意境宏大,氣象壯闊,對盛唐之詩,影響非常大。用兩個詞形容此詩:格高、氣厚。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王維的一首詩。在盛唐,王維的名氣,是不下於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唐詩排行榜》第二,可見古往今來,有無數人為之沉醉。
元二,是王維的朋友,古人對好友經常會以家族排行來稱呼。安西則是安西都護府。
渭城的清晨,細雨迷濛,微風拂過,便感覺臉上一陣溫潤,路上的灰塵被打溼,無法隨著車馬揚起,空氣清新了不少。旅館周圍的楊柳樹木,經過細雨的滋潤,更彰顯生機,青翠的枝葉,煥然一新。
臨別之際,王維端起酒盞,誠摯地勸道:元兄,再喝最後一杯酒吧,等西行出了陽關,便沒有故人陪你飲酒了。
通篇沒有不舍,但不舍盡在酒中。許多人對此都有共鳴,所以此詩被譜成曲子,名為《陽關三疊》,許多人送別時,都會唱彈這首曲子。
宋代的劉辰翁說:更萬首絕句,亦無復近,古今第一矣。他稱讚此詩為古今第一七絕。而明代《唐詩絕句類選》,稱此詩是送別詩的絕唱。
以上四首詩,雖然同為送別,但各有不同。王勃的作品,盡顯唐詩氣象,而其他三位,盡現唐詩絕句韻味,由此管窺唐詩,可知其為何是傳統詩歌的巔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