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的好好告別:共有青山明月,便沒有人是異鄉人丨周末讀詩

2020-12-23 新京報

撰文 | 三書

有多少相遇,就有多少告別,哪怕是在火車上瞥見窗外閃過的一條河流,睡夢中陌生人的一朵微笑。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當少年派最終獲救,目送老虎理察頭也不回地朝叢林走,他始放聲大哭。理察沒有與他道別,只是在叢林邊停留了片刻,然後就永遠消失了。成年派後來總結說:「我知道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只是遺憾沒能好好告別。」

1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 /

送別是唐代詩人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正式設宴餞行,或策馬長亭相送,臨別贈詩,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在各類送別詩中,最常見的就是此詩中的情景,朋友仕途受挫,即將遠謫,此時更需要好好送別。

寫下這首頗「老成」的詩時,王勃才二十歲出頭。二十七歲即因意外溺水而英年早逝的他,留下了很多成熟的經典之作。比如這首送別詩,雖然他還很年輕,但看世界的眼光卻已在暮年。也許從來就沒有所謂「青春寫作」,一切好詩的眼光皆來自暮年,十分鐘年華老去的暮年。

看題目便知他在送一個傷心的朋友。杜少府遭到貶謫,從長安外調到偏遠的蜀地,離別之際該如何安慰,如何告別?文不對題地說些振奮人心的空話,或陪著朋友嘆息流淚痛恨世道不公,恐怕都不能真正起到撫慰和加持的作用。

前二句不只描寫送別的客觀環境,從來就沒有「客觀」這回事,世界即我們心靈的映像,你就是你看到的東西。「城闕輔三秦」,權力的強大直壓下來,不可對抗的現實穩如泰山,心情一開始立即傳達出來。長安安穩如宇宙中心,而朋友要去的地方,也是朋友人生的方向,在長江上一片迷茫,即「風煙望五津」。兩句之間形相對照,便覺無限悽然。

第二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雖然王勃自己留在長安,然而這兩句的心情卻很感同身受。比起寫詩,其實更難的是度過一生,更重要的是了解和感受彼此的不幸。他人的命運,就是正在或即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命運。一棵樹受難,我們也為此受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實在太溫暖,以至於被後人用濫。然而作為第一個說出來的人,王勃無疑是個天才。在此的「海內」和「天涯」指空間上,但其外延還可以擴展到時間,比如《詩經》裡的一首詩,或未來的某個讀者,都可以與我們若比鄰。如果你覺得被這首詩擊中,那麼王勃也可以是你在唐朝的一個知己。

最後兩句勸朋友不要沾巾,他自己卻已經沾巾了。詩人是從哪一句落淚的,杜少府的眼淚又忍到第幾句呢?讀者可能也在落淚了。我們所有人在這首詩裡落下的淚,皆來自同一雙無名的眼睛。

唐寅《金昌送別圖》(局部)

2

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

那天清晨的細雨,像是為元二而飄灑,在詩歌發聲之前,一場雨已奏出了離別的序曲。

細雨潤溼了路上的輕塵,乾淨的泥土氣息,客舍瓦房青青,路旁柳色簇新,這些無非都是一種挽留。春天回到人間,情意綿綿,像生活的一個諾言,而元二卻要去往寒冷荒僻的地方。

安西是唐代安西都護府,治所在西域龜茲城,即今天聽起來依然很遙遠的新疆庫車。距離的雄辯使抒情失去了意義,說什麼都太無力。

「勸君」二句,一般理解為王維對元二說的,也合情合理。再喝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是一個陌生的絕域了。

也有人認為是元二所說。不僅也合情理,如果元二自己舉杯慨當以慷,則不僅有對王維的惜別,而且也包含了對故園對自己人生的惜別。

陽關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裡不說安西,而說陽關。從長安一路往西,先到陽關。出了陽關,故園就遠在天邊了,就是天外了,而安西更在天外的天外。

此詩一出,天下爭傳,遂成千古送別名曲。一唱而三疊,疊法或不一,總歸是為了延宕惜別的心情。

王維另有一首《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依然是默語無際,不言之言。特別在於,送別詩多寫別時場景,而此詩卻從別後寫起。日暮送罷,掩柴扉的瞬間,陡起的寂寞感,一直鋪向明年。

仇英《潯陽送別圖》(局部)

3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

讀這首詩,無需任何名物注釋,無需了解任何背景,明白如畫。問題在於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畫。詩情畫意,要能感覺到詩情何在,畫意又何在,才算得到藝術享受。

前兩句表面上是寫景,或曰「交待離別的地點和環境」,這樣說不僅廢話,而且很容易偷換成缺乏感受力的藉口。離別的環境並非寫離別詩一定要交待的,比如上面那首王維的《山中送別》,僅「山中」二字。再比如前面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前兩句「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貌似交待環境,實則寫情,但並非「情景交融」即可敷衍而過。

感受力的敏銳,帶來豐富的審美,而有了豐富的審美,才能有豐富的人生。缺乏感受力的人,日復一日在無意識的慣性中生活,這種人生如同沒有活過。而詩歌和藝術的意義正在於喚醒,恢復我們對事物的感受而非認知。

此詩前兩句,如果我們置身其中,就會感到青山的青和白水的白是一種傷心,且它們的姿態一橫一繞,如同守著城郭而阻攔人的離去。人離去,留在這裡的生活,和青山白水一樣,天長地久,如此又有了某種慰藉。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這樣的話別,深情但無多少新意。以孤蓬比漂泊不定,對此我們並不陌生。下一聯的「浮雲」和「落日」,也都是很常見的比喻。

最後兩句很好。「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他二人或策馬同行,或友人跨馬而去。分道揚鑣之際,蕭蕭馬鳴。今人極少聽到馬鳴,很難想像那一瞬的心情。不妨想像月臺上即將離去的火車,嘹亮的汽笛發出一聲長鳴,生命中某種深層的感覺突然震悚。太白此處又添一「班」字,班即為「別」,班馬即離群之馬,這樣的馬鳴又加深了離別的悲情。

離別不是一道線,是漣漪般不斷擴散的圓圈。蕭蕭班馬鳴,也將離別的定格為一個回音,在生命中久久激蕩。

太白這首《送友人》,堪稱教科書版的送別詩:不記友人姓名,普遍適用的場景,標準化的比喻,經典的結尾。

沈周《京江送別圖》

4

天山送別

在唐代詩人中,岑參的送別詩可謂創出了別調。尤其是塞外的送別,大漠天山的江山之助,使他的詩境更為壯闊。

且先看我們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前面寫胡天八月飛雪,後面轉至送客:

/ /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

天山深處,置酒作樂,為武判官餞行。樂器紛繁,轅門外下著暮雪,異域的荒寒,然而因武判官要歸京,所以大家的心都很熱。

具體送別時的場景,一字不提,或許因為天山的雪太厚,或許因為歸心太急。當武判官消失於山迴路轉,只有馬踏過的腳印留在雪地上。「空留」,人已不見,不知何時能再見。歸京人走了,留下更多的空。

另一首《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曰:「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熱海即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伊塞克湖,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玄奘法師取經曾路過此地。前面十二句寫熱海的詭異,帶著新鮮好奇的眼光。最後這四句寫送別,熱海作為現場也將其性格力量注入了詩句。

杜甫在《渼陂行》中評岑參的詩風曰:「岑參兄弟皆好奇」,好尚新奇,即喜歡一種另類的、陌生化的詩歌語言。此評可作讀岑詩之法眼。

再來讀岑參的絕句《醉裡送裴子赴鎮西》:

/ /

醉後未能別,待醒方送君。看君走馬去,直上天山雲。

/ /

起得奇,結得更奇!

為了送別而飲酒,為了惜別而喝醉。然而醉時沒法送別,要等到酒醒,為什麼?醉時送別不是更輕鬆嗎?誠然,但是當你醒來,他已走了,那時你就會後悔,後悔沒有好好告別。清醒時,送別固然讓人心痛,但你將銘刻下離別的位置,儘可能少些遺憾。

「看君走馬去,直上天山雲」,這兩句詩,裝得下一座天山。唐詩境闊就闊在,詩人把天地山川都放了進去。

有趣的是,前二句明明說待醒方送,題目卻是「醉裡」。或許並沒有完全清醒,醉翁之意不在酒吧。直上天山雲,乃是醉眼迷離中搖晃的風景。

傅抱石《折柳送別圖》

5

明月何曾是兩鄉

在所有送別詩中,說得最好的當屬王昌齡。在被貶為龍標尉期間,朋友柴侍御將往武岡,昌齡臨別贈詩曰:

/ /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

流過龍標的沅水,也流到武岡,這樣一想,便沒有分離。若推而廣之,也可這樣說:不論如何別離,我們始終在大海中相聚。大海可以比生活,也可以比時間。

再看青山,連綿數百裡,連接著兩地,施予人相同的雲雨。雲雨不也是我們一種相聚嗎?

更何況還有明月,明月照耀的地方,又何曾是兩鄉?!

河流,青山,雲雨,明月,草木,土地……所有古老的事物,如同永恆的家園,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

遠謫龍標八年,昌齡在南方的日子,無疑愁苦而漫長。但他的《龍標野宴》詩曰:

/ /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 /

不必以窺人隱私的眼光讀詩,比如某些解讀將此詩鑑定為「表面上看他的生活很安逸,實際上心裡還是很苦」之類。我們不要忘了,一個人的生活再愁苦,也還是有快樂的時候。大海有無窮無盡的愁苦,但也會時時湧起快樂的浪花。

詩歌是一種因地制宜的即興審美,正因如此,深陷現實世界中的我們,才能從詩中獲得內心的安慰。詩也在此意義上,才能給我們提供治癒。

青山明月不曾空,不論何方,都有古老的陪伴和守望。在一株盛開的桃樹下,沒有人是異鄉人。

作者|三書

編輯|張進;張婷

校對|李世輝

相關焦點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從題目可以得知,本次展覽有意涵蓋蘇軾的詩畫、書法、交友、生活等各方面,讓觀眾相對全面地了解蘇軾。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天天讀詩 |《寄揚州韓綽判官》唐·杜牧
    意思是說你處在東南形勝的揚州,當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玉人吹簫取樂呢?意境優美,清麗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來,傳誦不衰。揚州之盛,歷代詩人為它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風調悠揚,意境優美,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韓綽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贈他的詩共有兩首,另一首是《哭韓綽》,看來兩人友情甚篤。杜牧與大和七年至九年間(833-835)曾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後來轉為掌書記。
  • 唐代詩人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有一首詩和兩行詩千古流傳開來
    唐代詩人張繼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與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相比,張繼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張繼、劉長卿和顧匡的友誼。古人推崇張繼詩,特別是《楓橋夜泊》詩,使張繼出名。歌手的歌《濤聲依舊》使這首詩更受歡迎。這首詩讀得沒完沒了,讀後讓人感到輕鬆愉快。
  • 唐代詩人王灣的一生寂寞
    在中國古代,不乏那樣一些詩人,他們的一生都是在平淡中度過,既沒有當過大官,也沒有幹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翰的《涼州詞》、張繼的《楓橋夜泊》都是如此,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唐代詩人王灣以及他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 羞色,是愛情中最美的色丨周末讀詩
    試看這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似乎過於直白,但正因其真白,才可以瞬間擊中一代又一代離家之人的心。本期「周末讀詩」,與你分享的是韋莊的愛情。在兩首《女冠子》中,韋莊以率直的言辭表露了自己對女子的深深戀念之情。兩首詞都寫到「夢」,離別讓他如墜夢中,他又多次在夢中再見女子,可惜,最終醒來,「知是夢,不勝悲」。
  • 詩情畫意的掦州,掦州徐凝門和唐代詩人徐凝的《憶揚州》。
    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的揚州。唐代詩人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未凋.
    注釋: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譯文: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裡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靜夜思》顯然是第一類,且堪稱此類詩中的典範。千餘年來既被推為經典,於是輕易沒人敢問「這首詩有什麼好」。對於經典,人們總是一片讚美,儘管大多時候並不知道在讚美什麼。這又是一個「皇帝的新衣」問題。即使是天才詩人,即使是一首經典好詩,作為詩的讀者,我們仍要敢於質疑,要有天真的勇氣去做那個誠實的孩子。
  • 李益一首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李益,唐代著名的詩人之一,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描寫愛情,而且寫得那叫一個纏綿悱惻,讓人讀了之後,無不感動不已。唐朝有很多的詩人寫過愛情詩,但是李益的愛情詩,可以說是寫得感情真摯,把自己的全部的感情都融入了進了自己的詩詞中。
  • 唐代詩人很經典一首「月亮」詩,中間2句渾融貼切,越讀越有滋味
    對這位詩人更具體也更直觀地了解,還要從下面這首詩歌中來,詩的題目叫做《春山夜月》,聽起來就覺得是一首很美的詩,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詩歌寫自作者某一次出遊的經歷,正是草長鶯飛,春光大好,作者開開心心去附近的山上採風觀光,沒想到一下子開心過了頭,太陽都下山了還沒有回家,只好趁著月色慢慢往回走了。不過還好,月色正明。
  • 唐代詩人之最:誰存詩最多,誰壽年最高?
    其他詩人方面,王維、白居易、李商隱可進入top5。 存詩最多:白居易(存詩3800餘首)、杜甫(存詩1400餘首)、李白(1000餘首)、元稹(830餘首)、齊己(存詩809首)。一般說來,詩人的存詩數量是硬通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人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如果一位詩人沒有作品流傳後世,哪怕當時影響再大,也註定只是曇花一現。
  • 常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在唐代詩人眼中,揚州是什麼樣的?
    據史料記載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曾「三下揚州」;有詩為證到過揚州的唐代詩人也可謂不計其數。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曾創作過一首「送別詩」《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中的「廣陵」就是秦、漢時對揚州的古稱。而詩歌前兩句所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寫的就是李白摯友孟浩然,在煙花飛舞的三月天,去揚州觀賞美景的事情。
  • 唐代詩人因1首詩走紅,2句詩千古流傳,被改編成歌曲傳唱大江南北
    唐代詩人張繼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和李白、杜甫、王維等這些大咖級別的詩人相比,張繼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張繼和劉長卿、顧況又很深厚的友情。古人對張繼的詩評價很高,尤其是那首耳熟能詳的《楓橋夜泊》,讓張繼名聲大振。當年歌星毛寧的一曲《濤聲依舊》,讓這首詩更紅了。這首詩百讀不厭,讓人讀後心曠神怡。
  • 吟清雪月孤:詩之賈島與賈島之詩
    《樂府詩集》(新排本)唐以後,詩歌已經是文學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倘若寫不出一首足與唐代分庭抗禮的詩來,便在動筆那會「落了下乘」,比如歐陽修,其寫了《廬山高》,開頭「廬山高哉,幾萬仞兮,根盤幾千裡,峩然屹立乎長江。」只是作一番對廬山高闊的誇讚,便對自己孩子歐陽棐說:「吾詩《廬山高》,今人莫能為,惟李太白能之。」
  • 唐代詩人王灣,一生寂寂,卻用一句詩名揚千古
    王灣,唐代詩人,後由滎陽主簿受薦編書,參與集部的編撰輯集工作,書成之後,因功授任洛陽尉。王灣"詞翰早著",現存詩10首。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王灣往來於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
  • 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元宵詩,作者是蘇軾先祖,前兩句包含一個成語
    另一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元宵詩詞,這兩首詞非常經典,可是,在唐代,有一種元宵詩詞,不遜於歐陽修和辛棄疾,被稱為元宵詩中最好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 讀詩|李白哭日本友人:明月不歸,愁滿蒼梧
    晁衡的學識和人品朝野稱之,因此李白在詩中將他比作「明月」,或即「明月珠」之意。這顆明月珠沒有回到故鄉,而是沉沒於碧海之中。李白為此痛惜不已,他感覺連東北海鬱州山上的雲霧都為悲愁所籠罩。鬱洲山相傳自湖南的九嶷山飛來海上,而白雲正出自蒼梧山上。李白這首詩寫成之後傳到了長安。然而晁衡雖遇風暴,卻倖免於難,他漂流到今天的越南榮市一帶生還。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這首詩歌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中秋不見月》。燈燭搖曳,窗外傳來淅瀝的風雨聲。本來是要賞月的,天宮卻同情月宮裡孤獨寡居的嫦娥,因此特意派雲朵遮沒了月亮。   不許蟾蜍此夜明,始知天意是無情。   何當撥去閒雲霧,放出光輝萬裡清。   這首詩是宋代女詩人朱淑真的《中秋不見月》。好不容易盼來中秋節賞月,但天公無情,用雲朵遮住了月亮,蟾蜍指代月亮。
  • 唐代號稱「五言長城」的著名詩人/劉長卿詩精選 65首
    安全東選編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