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2020-12-27 新京報

撰文 | 三書

01

一隻冰涼作響的橘子味月亮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正統的詩歌分類學之外,還可把詩歌分成這樣兩類:一是在書頁上如此短小簡單,卻在心裡引發轟鳴並持久迴響的詩;一是看上去富麗喧赫,卻在心裡波瀾不興並很快隨時間枯萎的詩。

《靜夜思》顯然是第一類,且堪稱此類詩中的典範。千餘年來既被推為經典,於是輕易沒人敢問「這首詩有什麼好」。對於經典,人們總是一片讚美,儘管大多時候並不知道在讚美什麼。這又是一個「皇帝的新衣」問題。即使是天才詩人,即使是一首經典好詩,作為詩的讀者,我們仍要敢於質疑,要有天真的勇氣去做那個誠實的孩子。質疑不是我傲慢,而是為了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感觸,否則,閱讀就成了自欺欺人,也就失去了意義。

應當銘記,最簡單的往往就是最深刻的。比如月亮,比如一隻橘子,熟悉得並不複雜,貌似再簡單不過,但誰能說出月亮是什麼,橘子又是怎麼回事呢。一首好詩也是如此,讀詩就像看月亮吃橘子,不是答出它們是什麼意思,而是要心裡有感覺,嘴裡有滋味。

《靜夜思》就像一隻冰涼作響的橘子味月亮。我們且來慢慢品嘗。讀出「靜夜思」三個字,就會聽見夜的寂靜,思本無聲,但因為夜靜,無聲之思也如樂曲輕輕奏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子有先後,感覺上幾乎同時。看見明月光,以為是地上霜。也有可能倒果為因,先看到「地上霜」,接著明白原來是明月光。顛之倒之,其中就有滋味。明月光也好,地上霜也罷,都不外乎人的心境。在顛倒的剎那,時間的秩序,宇宙的風景,在轉瞬即逝中劇烈地一顫。

想必天已經涼了,夜裡有些冷了,已經入深秋,要不月光再白,也不會被當成地上霜。霜的錯覺,除了視覺上的白,一定也來自觸覺。但並沒有到霜降的時候,所以只是「疑」。錯把月光當成霜,頓時驚覺年光流逝而歲之將暮。

我們不妨再把靈魂的冒險推進一步。從這一瞬的驚覺,詩人還瞥見了死亡,或者被死亡瞥見。即使詩人自己當時未必意識到這一點,但詩已經看見並替他說了出來。

兩句簡單的詩中頗有玄妙的滋味,其中的生命體驗本身足夠原始,是普遍的日常中很獨特而生動的一種體驗。因其普遍存在,故無需多言即能將讀者的心靈擊中。回想類似的瞬間,當我們把張三當成李四,或者把杯弓看成蛇影,在錯覺而覺錯的轉瞬之間,在痴喃喃自失恍惚驚詫之際,內心那種如幻而震撼的真實感覺。我們甚至可以走得更遠一點,逼問此一瞬間,張三是否等同李四,杯弓可否就是蛇影?

這兩句詩還存在一個懸案,即「床」的問題。今天的讀者會想,床能有什麼問題,床難道不是床?腦補這首詩的畫面大致如此:李白在床上,或坐或倚,看到床前明月光。很多書上也是這樣配圖的。乍看合情合理,細思很有問題。一是室內的地上不會結霜,即使李白可以天馬行空地說「白髮三千丈」,但不能說室內結霜。愁可以感覺有三千丈,室內如果很冷,即使只是心理上覺得冷,也可以說結霜,但此處說的是身體的感覺。李白這裡將白月光當成霜,是事實上他看到的。

問題二來自三四句,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果在室內的床上,那麼如何舉頭望明月?在就寢的床上,一個人思故鄉時應該不是低頭而是仰頭吧?有人說李白靠著窗,即使靠窗,舉頭也很牽強,也未必能看到月亮。也有人猜床指的是胡床,說李白當時坐在門口或廊下。這倒有點接近,但胡床就是今天的躺椅,有休閒消遣的意味,與詩中情緒不合。

要偵破此案,還需參照李白其他詩中的「床」。比如《長幹行》中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兩個小孩子白天玩耍,如果床在室內,想必小男孩是沒法騎竹馬繞的,更沒法一邊弄著青梅。若是胡床,若擺在院子裡倒可以繞,但小女孩坐在躺椅上豈不古怪?

實際上,「床」在唐代有一個常見義項,就是井欄。而井是一個很親切的生活的地方,大人們白天在井邊絞水洗菜洗衣,孩子們就在一旁玩耍,井邊總有梅子或別的什麼樹。這般情景才天然有趣。

在《靜夜思》中,夜深人靜,詩人獨自坐在井欄上。想像這個畫面,是不是感覺更貼合詩中的心情?在古代,井就像家,所以說背井離鄉。那麼坐在井欄上,夜又涼,再把地上的月光錯當成霜,能不思故鄉嗎?

舉頭望明月,一仰;低頭思故鄉,一俯。俯仰之間,多少前塵影事,盡成陳跡。值此靜夜,只有白月光是真實的,只有沉默是真實的。月光照在地上冰涼作響,沁著故鄉橘子的味道,一點點酸,一點點甜。

戴進《月下泊舟圖》

02

峨眉山上的月亮就是故鄉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此詩題為「峨眉山月歌」,唱給峨眉山月,也是峨眉山月所唱,更是詩人借峨眉山月而唱給故鄉的情歌。

那一年,開元十二年?十三年?總之是在秋天,青年李白第一次告別故鄉,出蜀遠遊。夢想的流浪伊始了,興奮歸興奮,傷心真傷心。人,到了要走的那天,總會忽然地對一切滿懷依戀。

他走的是水路。水路好啊,故鄉水一直流,就是在萬裡送行舟。月亮更像故鄉的化身,從啟程的渡頭,一路相送。峨眉山上半輪月亮,脈脈清輝在向他低語。若是一輪滿月,音色音高就會不同。半輪秋,正好契合他離開時喜憂參半的心情。平羌是峨眉山東北的一條江,今稱青衣江。於此出發,月亮不僅在天上,還影入江中,隨水流而行。李白的旅行,不僅在文字中,在我們的想像中,即使在他當時的感覺中,皆如夢幻般空靈。

寫此詩時,他已至清溪驛。月亮送他到了這裡。溪聲月色,多麼亂人心意。人與月都不言而喻,停了停步,萬裡相送,終有一別,是說再見的時候了。進入三峽,峨眉山的月亮就看不見了。

「思君不見下渝州」,有人說此「君」指的是當時在送李白的一個朋友。或許是吧,但想像力堅持把這位朋友看成月亮。既然從平羌相送,既然是唱給月亮的歌,難道月亮之外會橫生第三者嗎?不願相信。

進了三峽,思君不見,故鄉就真的遠了。下得渝州,已忽在天一方。他將再次看到月亮,而那月亮與他已隔了一段時光。

尤愛詩中的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四句詩五個地名。它們邀約了無數大山兩條小河一條大江,以及一個叫渝州的地方。多年以後,當旅行變得如同從未到過任何地方,唯有這些地名,唯有這些詞才能帶領你返鄉。

峨眉山上的月亮一直住在李白心裡,當他思念蜀中或思念那段清靜的光陰時,峨眉山月便從他心中升起。長長的人生不過幾個短短的夢,有好夢,有噩夢。幾十年後,李白剛剛經歷一場噩夢,流放夜郎,仍在長江上,只是乘舟逆行,逆著當年的方向。

至白帝城遇赦放還,他旋即順流東下,到了江夏(今天的武昌)黃鶴樓,遇見來自蜀地的僧人晏。李白遂憶起峨眉山,憶起當年出蜀時峨眉山月的一路相隨,前世今生百感交集,於是作了一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詩中說:「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見到蜀中故人,峨眉山的月亮再次回來,在詩行間縈繞不去。

月亮既是一個,也是無窮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月亮,每個月亮都是一位故人。

朱耷《瓜與月》

03

月亮在尋找需要照耀的人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關山月」是漢樂府古題,屬橫吹曲辭,系馬上所奏的軍樂,傷離別也。關山,邊塞也;月,相思也。戍客,明月,思婦;思婦,明月,戍客。月亮總是在中間,深情而遼闊,澆灌著失眠之夜的乾涸。

太白此詩氣蓋一世,乃至後來的世世。在文學記憶中,總能被看見的都是一些尖頂。古往今來同題樂府詩很多,太白這首是一個尖頂。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雄渾,高曠,祁連山如在目前。匈奴稱「天」為「祁連」,太白用天山,更覺高遠。蒼茫雲海間,更如夢幻。「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逸致,閒雅,恍若仙人御風而行。

秋風吹過白登道,吹過青海灣。中間四句借明月,一聲浩嘆:「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在這些荒涼的古戰場,月亮找不到什麼可以照耀的。

月亮在尋找那些焦渴的人。比如一個夜色般憂傷的戍客,他望著邊邑的村莊,就像望見了自己的家鄉。月亮繼續尋找,沿著戍客的目光,看見高樓及樓上的思婦。她一臉愁苦,對月長嘆。

此夜,明月是遠方的信使,是深淵遞出的白銀,浸透了離人的哀愁與渴望。此時,每個望月的人,都將不可避免地看到死亡。

或許因為回不去,才反證了故鄉的真實不虛。因為回不去,故鄉才有了詩意,才令遊子一生相思。李白不是沒有可能,但他到老至死也沒有回去。匡山讀書處,頭白亦不歸。他在酒中月中詩中思念的故鄉,正是那個回不去的地方。而詩中的故鄉,從來都不是一個地方,它如同月亮,只存在於時間的黑色地圖上。

撰文 | 三書

編輯 | 宮照華

校對 |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如今我們回看歷史,蘇軾也成了他自己口中所說的「千古風流人物」,且被喜愛的程度絲毫不曾因漫長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反而日益得到更多人的青睞與推崇。9月1日在故宮開展的「蘇軾主題書畫特展」,讓這位詩書畫全才再次成為文化熱點,正如他在世時一直是北宋文壇的焦點。本次特展規模可觀,分四部分:「勝事傳說誇朋友」、「蘇子作詩如見畫」、「我書意造本無法」、「人間有味是清歡」。
  • 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詩人駐馬回望,茅店上一彎月亮。雞聲茅店月,啊,那裡安住著故鄉,而他,正走在板橋上。霜華滿地,板橋上印著人跡。可能是詩人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但總是早行人踏過的。清晰的腳印,像生命蓋在黎明的郵戳。作為郵件,他正被命運的信使發往一個陌生的他方。
  • 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
  • 李白為什麼不回杜甫的詩?
    網友齊呼:李白,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那李白為什麼不回杜甫的詩?這就要從李白的生平講起了。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據說生時李白的媽媽夢到金星(又稱「太白」)入懷,遂取名李白。「五歲觀六甲,十歲觀百家。」童年至少年時的李白過著求學、博覽的生活,對於各種知識充滿了興趣。
  • 若讀詩,焉能不讀李白?
    1319年前的今天,701年2月8日(農曆臘月廿六),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誕辰。 在唐朝眾多優秀的詩人中,「詩仙」李白堪稱文學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作品集《李太白集》也是唐詩作品中最令人矚目的一部。
  • 【每日一詩】11月12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這首詩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因為他用極度自然的口語表達了一種深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感——思鄉。這是李白眾多思鄉作品中知名度和流傳度最廣的一首。用淺白的語言表達深厚的主題,普通人會走向流俗,而詩仙李白卻能寫成千古絕唱。這種能力,需要極大的天賦來支撐,李白實屬天縱之才,非一般人所能為也。王維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白是每逢月圓倍思親。
  • 把你的故鄉,當作我的故鄉· 「為你讀詩」伴你在路上· 第490期
    關注Be My Guest「為你讀詩」公眾微信每晚十點,一位特別來賓「為你讀詩」圖為英國藝術家Pavel Svinyin的作品《騎著馬車週遊世界》。野田人稀秋草綠,日暮放馬車中宿。——張繼(唐)重陽節過罷,不管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你,還是已回到故園正在享受親情的你,對於愛的感受都會異乎尋常地濃烈吧。「為你讀詩」今夜為回顧一首和愛相關的讀詩《回鄉之路》。今夜,讓我把你的故鄉,也當成我的故鄉。
  • 李白初次離家遠行的一首詩,氣勢宏偉而豪邁,不愧是千年絕唱!
    李白的好多詩作都是來自遊覽大好河山時的所見所聞,比如《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而接下來詩巷帶來的這首詩則是李白初次離家遠遊時所作,此詩氣勢宏偉豪放且意境高遠,不愧是流傳千年的絕唱。渡荊門送別唐 · 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風起兮白雲飛,秋天正是讀詩天~央廣新聞公號和娛樂廣播《睡前故事》節目共同推出一檔新欄目——和孩子一起讀詩。
  • 這是李白的絕筆詩,悽涼悲壯,讀一次心痛一次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生活窘迫的李白不得不去投靠同一個家族的叔叔李陽冰,沒有過多久,李白就病逝,臨終前留下一首絕筆詩《臨路歌》,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總結。根據前人的考證,《臨路歌》中的「路」字應該是當作「終」字,出錯的原因估計是古代刻書時因形近而誤。
  • 十首送別詩,見證李白驚世才華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這是李白離開蜀地家鄉漫遊途中寫下的一首詩。看著故鄉流過來的水,李白都頗為想念家鄉,李白,真是處處成詩啊。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大愛這首詩,詩情畫意,超美。「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傳神地寫出了那依依的惆悵之情,感動了多少離別的人兒。
  • 為你讀詩 | 白天的月亮
    這裡是浙江文藝出版社獻上的有聲禮物第127期   金子美鈴童詩
  • 李白深夜望月,借用女性的口吻寫了一首詩,被稱為秋天最美的詩
    盛唐氣象因為那些富有才氣的詩人而熠熠生輝,他們俊逸非常,用豐富多彩的筆墨調和了大唐豔麗的色彩,有人用筆墨書寫生活,有人用才情描摹人生,也有人用不羈化作一聲長嘯,夾雜著酒氣呼嘯而來,最終用長劍劃破天際,揮灑出浪漫的詩意文字,這就是「詩仙」李白,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 讀詩|李白哭日本友人:明月不歸,愁滿蒼梧
    聽到這個消息時,54歲的李白正在廣陵漫遊(今江蘇揚州)。他萬分悲痛,寫下《哭晁卿衡》一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李白在聽說晁衡遇難後,他立即想到的一幅畫面就是晁衡駕著一片孤帆漂泊在茫茫海面。晁衡的學識和人品朝野稱之,因此李白在詩中將他比作「明月」,或即「明月珠」之意。這顆明月珠沒有回到故鄉,而是沉沒於碧海之中。李白為此痛惜不已,他感覺連東北海鬱州山上的雲霧都為悲愁所籠罩。鬱洲山相傳自湖南的九嶷山飛來海上,而白雲正出自蒼梧山上。李白這首詩寫成之後傳到了長安。
  • 唐代詩人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有一首詩和兩行詩千古流傳開來
    唐代詩人張繼是盛唐時期的詩人,與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相比,張繼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張繼、劉長卿和顧匡的友誼。古人推崇張繼詩,特別是《楓橋夜泊》詩,使張繼出名。歌手的歌《濤聲依舊》使這首詩更受歡迎。這首詩讀得沒完沒了,讀後讓人感到輕鬆愉快。
  • 旭森讀詩丨孤篇壓倒全唐
    李白頭頂冒起一個大問號,馬屁詩?是不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HR的眼睛直了,因為他不得不承認,即便是拍馬屁,李白也拍的不同凡響!緊接著李白安慰HR道,哥們兒啊,剛才老哥可沒逗你,今兒咱的詩歌比賽題不就是跟月亮有關,難道你忘了老哥的小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淺析李白飲酒詩
    他恃才傲物,酗酒疏狂,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心中常有「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憤懣。憤懣與不得志的愁緒深刻影響了李白的詩歌創作,表現在他的飲酒詩中便是:以酒消愁,借詩解憂。舉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 讀詩 |五言古詩-《夢李白》
    白話譯文:悠悠雲朵終日飛來飄去,遠方遊子為何久久不至。一連幾夜我頻頻夢見你,情親意切可見對我厚誼。每次夢裡你都匆匆辭去,還總說相會可真不容易。你說江湖風波多麼險惡,擔心船隻失事葬身水裡。出門時你總是搔著白首,好象是辜負了平生壯志。京都的官僚們冠蓋相續,唯你不能顯達形容憔悴。誰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牽連受罪。
  • 余光中 : 先生「尋李白」去了
    先生「尋李白」去了撰文 | 朱佳發2017年12月14日,先生仙逝,「尋李白」去了。但就像讀李白不能只讀「床前明月光」,否則就不知李詩之偉大之處一樣,讀余光中先生,也不能只知道他的《鄉愁》。《尋李白》就是先生詩作中與《鄉愁》迥然不同的大氣、開闊之作。讀余光中的這首《尋李白》,恍若誤入李白天馬行空之詩境,豪氣頓生,酣暢淋漓。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3此恨不關風與月?「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失眠似乎常常與明月有關。皎潔的月光的確容易誘發人的情感,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就是床前明月光觸動了鄉思。據說已有科學研究證明,月亮不僅影響人的心理,還直接作用於人的生理,人體的血液如潮汐般隨其盈缺而漲落。中國人是月亮上的民族,月是故鄉明。遊子在他鄉望月,就仿佛望見了故鄉。情人闊別,更是寄相思於明月。月夜思鄉,月夜懷人,比其他時候更甚。前二句可見,思婦已寬衣就寢。然而睡不著,月亮實在太亮,明晃晃地照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