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留給我們的印象貌似基本不外乎兩個,那就是好酒和喜遊。所謂狂者愛酒,仁者樂水,而李白將狂和仁都佔了,所以他才能成為人人仰望的「仙」。李白的好多詩作都是來自遊覽大好河山時的所見所聞,比如《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而接下來詩巷帶來的這首詩則是李白初次離家遠遊時所作,此詩氣勢宏偉豪放且意境高遠,不愧是流傳千年的絕唱。
渡荊門送別
唐 ·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這首詩語言精煉,韻味耐品,全篇的意思大概是:遠航來到荊門山,踏入了楚地的土地開始漫遊旅程。那山勢一直延伸到沒有邊際的平原,波濤洶湧的長江向茫茫遠方流去。月亮就如明鏡一樣落在江面之上,雲霞如變幻奇妙的海市蜃樓。最讓人覺得可愛的還是那故鄉的流水,不辭千萬裡而為遠行的船隻送行。
李白寫這首詩的時間大約是開元十三年(725年),當時李白決定開始自己的遠遊追求,初次離家踏上了旅程。對於第一次踏上自己理想之路的遊人來說,心情肯定是激動而又豪邁的,李白也不例外,他乘船沿長江而下,抵達廣闊的楚地,不過飽覽奇山異水的興奮之餘,也略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所以這首詩將一個豁達開朗而又感性的李白展現在我們面前,具有很高的藝術概論力。
詩的首聯直接切入正題,點出了行程以及地點。後面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作者對眼前具體景象的描寫。這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在手法的表現力上也是別具一格,寥寥十個字將山的高大連綿和江的奔騰豪邁臨摹出來,使得讀者在品味的過程中就如身臨其境,很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筆下一種磅礴之力。其中「隨」、「盡」、「入」以及「流」四個動詞錘鍊得尤其精緻,讓整個畫面瞬間生動活潑起來,所以這兩句也成了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
頸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是作者對自然景觀的繼續描寫。這又是一幅意境開闊的美妙圖畫,有月亮有雲彩,江上變幻萬千的氣象一覽無餘,開闊豪放氣勢不遜於上一聯。其實境由心生,宏偉的筆調也正是作者情懷的代表,把作者當時躊躇滿懷的志氣完全顯露出來。但是在最後一聯中,作者卻筆鋒一轉,寫到了家鄉。他畢竟是初次離家,所以內心對家鄉的牽掛總是難以割捨,而這恰到好處的結語很自然地表達了作者的縷縷鄉愁,豪放中添入的一點哀愁使得詩意更加耐品有味,意境更加高遠深厚。
李白這首初次離家遠行而寫的詩,前後以景語作情語,整體氣勢宏偉而豪放,讀來激蕩人心。不愧是出自詩仙之手,千年絕唱名副其實;不知您是否喜歡李白這首豪放的詩作呢,歡迎留言評論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