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金屬瓶蓋變「風鈴」,茶葉桶成「傳聲器」

2020-12-23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16日,棲霞區舉辦的家庭垃圾分類PK賽現場,一個個家庭不僅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還通過一個個創意讓人們見識到垃圾變廢為寶的神奇。

  「寶貝,前幾天天空灰濛濛的,你知道為什麼嗎?」「是環境被汙染了,地球媽媽生病了。」來自南京博潤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高雯雯和女兒在舞臺上用這段對話道出了垃圾分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高雯雯介紹,她家早早啟動了垃圾分類,廚房內設置了3個垃圾桶,分別收集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垃圾分類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家產生的有害垃圾很少,每天就是將廚餘垃圾認真分出投進廚餘垃圾桶,再把日常生活中產生的調味瓶、飲料瓶投放至可回收垃圾桶,剩下的扔進其他垃圾桶就可以了。」高雯雯告訴記者,儘管女兒還在上幼兒園,但每天的垃圾分類做得很棒,很多時候還會檢查大人做得到不到位。在垃圾分類過程中,她們時常會冒出很多小創意。16日母女倆帶到現場的作品是一個「風鈴」。高雯雯介紹,風鈴的頂部是一個小易拉罐罐體做成,繩子是女兒小時候的帽子拆解下來的絨線,鈴鐺是廢棄的金屬瓶蓋。高雯雯搖著手中的風鈴,碰撞瓶蓋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

  來自棲霞街的施開琴夫婦帶著兩個兒子一起來到PK現場。4歲的小兒子馮子桓帶著一摞圖片現場展示垃圾如何歸類,「香蕉皮屬於廚餘垃圾、紙張屬於可回收垃圾……」8歲的大兒子馮子宸和爸爸帶著全家創意的卷筆刀、分類器在場上展示。記者看到,卷筆刀由簡易卷筆刀和一個廢棄的飲料瓶組成,瓶蓋上鑽了一個鉛筆粗細的洞,簡易卷筆刀粘在瓶蓋上,削鉛筆的時候木屑可以直接掉進瓶子裡。這一創意引得現場觀眾和評委連連稱讚。施開琴告訴記者,其入住的石埠灣小區建成垃圾分類環保屋後,全家就開始一起分類,在和兩個兒子定的「勞動公約」中,垃圾分類是重要一項。

  來自西崗街道晶都茗苑小區的周喆夫婦也是帶著兩個兒子一起上場。在垃圾分類中,這個家庭的創意越來越多,經驗也越來越豐富。「變廢為寶」的創意是兩個廢棄的茶葉桶,通過一根繩子拴起來後成為傳聲器玩具。在周喆看來,推動垃圾分類不僅要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更要讓人們知道如何從源頭減量。生活中,他總結了多條減量創意,「玩具電池不能用了,就裝進電視機遙控器;買食用油儘量買大容積的,小容積的食用油浪費的塑料更多;剃鬚刀儘量少買每月更換刀片的,選擇4—6個月更換一次刀片的更便宜……」周喆表示,只要生活中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就可以大大減少垃圾。

  當天的PK現場,16個家庭帶來了垃圾分類的各種創意和經驗,冠、亞軍將贏得全市決賽入場券。棲霞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選拔的不僅是參賽隊伍,更是挖掘系列實用、易行的家庭分類小妙招,讓垃圾分類更加簡明易懂,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南報融媒體記者 顧小萍 

  通訊員 曲茜   

相關焦點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人民至上
    1981年1月3日,江蘇省南京市第八屆人大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南京人大工作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40年,沐雨櫛風。40年,滄桑變遷。40年,長河一瞬。40年,揚帆遠航。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數字大運河「奔流千年」 戲曲機器人《遊園...
    江蘇省另有300平方米展區位於博物館授權板塊,由南京博物院獨立參加。江蘇展區兼具科技含量、創意思維和文化內涵,營造人文厚重的「江蘇記憶」,呈現文化產業的「江蘇擔當」,推出時代特色的「江蘇體驗」。   帶你置身山水間,數字版「大運河圖卷」驚豔  一幅潑墨「捲軸」徐徐展開,河水潺潺,船隻往來,耳邊是飛鳥掠過的聲音,眼裡是萬裡山河的美景……走進長三角文博會江蘇展區,長135米、高3米的數字版《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讓人驚豔。站在畫前,人們可以體驗「融入山水」的感覺。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復活明清小品文︐重拾漢語之美
    從《浮生六記》到《陶庵夢憶》,包括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苗懷明在內的大學教授、知名作家紛紛推出翻譯本,再現古人優雅的日常生活。日前,在苗懷明以「當平凡成為奇蹟——《浮生六記》漫談 」為題做客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之際,記者對其進行了採訪。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小木耳」結緣寧商情
    通過蘇陝協作渠道,南京陽成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盧鳳敏,與高淳區對口幫扶柞水縣工作組和柞水縣委、縣政府達成一致,合作投資1.2億元建設集服飾加工、輔料配套、外貿出口為一體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園區。   「姐妹花」幫扶商洛,南京「扶貧鴿」也飛入秦嶺助脫貧。   2018年以來,六合區對口幫扶山陽縣聯絡組結合自身優勢和當地實際,採用「資金+技術+市場」的全方位產業幫扶模式,引進南京東晨鴿業有限公司的高產蛋鴿養殖項目,被老百姓親暱地稱為帶領群眾飛向小康夢的「扶貧鴿」。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江蘇自貿區南京片區自獲批成立以來,圍繞企業經營、項目建設、投資貿易便利化、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堵點痛點,全面開展企業「證照分離」、工程項目「拿地即開工」試點,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模式,努力形成接軌國際的一流營商環境。根據南京大學發布的《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營商環境第三方評估報告(2020)》,南京片區綜合指數模擬國際排名第26名,部分指標接近國際營商環境前沿。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創客」們在這裡播撒希望的種子
    東南青年匯是為青年人才專屬定製的南京青年文化社區,由南京東南公寓管理有限公司打造。記者從該公司了解到,從首家門店開業,到如今十餘家門店投入運營,服務租客突破2萬名,已有約300名「創客」在這裡開啟「造商」計劃,圓夢金陵。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茉莉六合」第五屆中國南京(六合)優質農產品...
    今天,在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由南京市農業農村局,南京市六合區人民政府主辦的「『茉莉六合』第五屆中國南京(六合)優質農產品博覽會」在江蘇國際農業展覽中心舉行(建鄴區樂山路190號)。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南京市農業農村局、六合區人民政府等有關領導出席本次活動。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在疫情防控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據了解,今年南京會繼續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建設,預約診療、遠程醫療、網際網路醫院等多項舉措,推進醫療改革,方便群眾看病就醫。進一步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市民構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堅固防線。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廁所革命,繪就民生「幸福畫卷」
    在南京,城鎮公廁、農村公廁和「廁所開放聯盟」的舉力建設,正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暖心、時尚的公廁如今在南京街頭、公園、廣場等地處處可見。   2018年出臺的《南京市全域廁所革命實施方案》明確,通過3年左右時間,基本建成「數量達標、分布合理、設施完善、管理規範、群眾滿意」的廁所服務體系。市城管局設施建設處副處長朱亞楠介紹,截至目前,僅環衛系統建成開放的公共廁所已有1100多座。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新一屆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選出
    來自全市攝影領域的10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共謀南京攝影發展良策。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和主席團,屠國嘯當選為南京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點菜不當「必剩客」,套餐助力「光碟俠」
    活動現場,主辦方還向近百家南京代表性重點餐飲企業發放省餐協、美團聯合定製的一次性打包袋、打包盒五萬套,全力支持餐企做好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記者注意到,現場發放的一次性打包盒中除了塑料製品外,還有一種鋁箔餐盒。南京川納包裝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鋁箔一次性餐盒廢棄後易於回收處理,可以直接進微波爐加熱、放煤氣灶上回溫。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南京市第二十二屆運動會閉幕
    市運會期間,通過「短視頻、網絡專題、網絡直播」全面展示群眾體育發展水平,展示了南京以全民健身助力全民健康、推動全面小康建設的成果,吸引了500萬人次參與線上互動,給人們帶來「網際網路+體育」的全新體驗,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回顧本屆市運會,呈現出四大特點:一是賽事組織細緻周密。組委會各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項籌辦工作高效運作、組織有序;二是全民參與程度高。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八支創業團隊同臺競爭《特殊合伙人》
    河海大學機器人運動與視覺實驗室帶來了「警用犬聯網背心」;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團隊針對中央空調長期不清洗存在危害問題,設計出可組裝中央空調清洗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團隊利用小程序電商為垂直銷售平臺,助推偏遠地區農產品……輪番上場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意思維,讓現場沉浸在濃厚的創新創業氣氛中。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浦口區用「紅色」力量助推「綠色」分類
    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南京浦誠環境衛生管理有限公司「60、70、80」黨員志願服務隊走進了浦口區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開展以「我是黨員,垃圾分類我先行」為主題的垃圾分類督導活動。作為南京浦誠環境衛生管理有限公司垃圾清運小組組長,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這些收運專線上來回奔波。  為了更好地開展收運工作,劉海英先後實地對文昌路沿街189家商鋪垃圾分類基礎信息進行梳理,通過分析該路段垃圾收運點位、垃圾成分,入戶宣傳垃分知識、普及垃分法規知識,順利推進了沿街店鋪其他垃圾、廚餘垃圾實行定時定點上門分類收運工作。
  • C 鄉村也覆蓋_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一生結緣秦淮燈彩 唯願「非遺」薪火相傳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秦淮燈會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顧業亮入選,成為南京唯一一位入圍的候選人。100名候選人名單中包括傳承人75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9人,管理者8人,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教育者8人。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寧馬高速改擴建工程大方互通全面推進
    同時因項目施工需要,2021年1月8日至2022年12月31日,跨板橋河保通橋,通往馬鞍山、南京主城區方向上下行匝道保通路禁限高3米。限高后,大型車輛可由寧馬高速—梁家互通—梁三線—205國道、新城大道—鳳匯大道—龍藏大道—龍王大街—河西地區、新城大道—鳳匯大道—龍藏大道—鳳集大道—揚子江大道—城北方向繞行。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舞」藝高強的背後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昨起冬至「進九」,氣溫不降反升
    前幾天的超級「寒流」剛走,不少市民已經做好了「冰凍」準備,沒想到南京的氣溫要從「冬至」這天開始回暖了。  昨天午後,我市最高氣溫刷新一周來最高,主城區和江寧都達到9.6℃,最「冷」的六合區和溧水區也有9.1℃。  未來兩天,全市最高氣溫還將不斷挑戰12月以來的新高,就連最低氣溫也要「破冰」向上。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雨花20餘萬「碼農」成產業工人「主力軍」
    作為南京最重要的軟體和信息服務業陣地之一,雨花臺區目前活躍著20多萬「碼農」,他們正成為該區新時代產業工人的「主力軍」。  雨花臺區是國家重要的軟體產業和信息服務業中心、中國最大的通訊軟體產業研發基地,「五大產業集群」在此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