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無鏽缽
來源丨一號公司(ID:yhgs_2018)
華誼的傳記是這樣開頭的:
在中國,如果說哪位老闆的知名度不如自己的員工高,那麼答案只可能是華誼兄弟,兩位王姓老闆一手創辦的這家影視公司仿佛是一個明星「夢工廠」般的存在,無數巨星都是在此完成了事業的蛻變。
《華誼內幕》彭徵著
在最巔峰的時期,華誼兄弟壟斷著包括周迅、李冰冰、範冰冰、黃曉明、鄧超在內的大批影視明星,以及馮小剛、張國立等著名製作人。
截止2009年上市,華誼旗下共握有76位明星,2006年到2008年時間,國產電影排名前十的票房收入裡,有將近六分之一被華誼收入囊中。
儘管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原因,如今的華誼兄弟已經不復昔日輝煌,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今年年初的時候,東陽市公布的納稅大戶排名裡,華誼兄弟依然位居前列,甚至高過當地的菸草公司。
與此同時,伴隨著公司經營狀況的日益惡化,已經退隱幕後多年的「兄長」王中軍,也不得不暫別品茗鑑畫的休閒生活,重出江湖為自家公司四處奔走。
而另一邊,伴隨著企業的債臺高築,星光的日益黯淡,瀕臨散場的舞臺上,人們終於得以越過以往炫目的聚光燈,近距離的直接觀察這對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兄弟」。
01
賭場無父子,錢場無兄弟,這似乎是資本永恆不變的註解。從古至今,無數深刻的故事和教訓都在警示著人們,在財富的誘惑面前,親情往往脆弱的不堪一擊。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氏兄弟可以算得上是一對「異類」。
從當初一窮二白的創業階段,到現在腰纏萬貫的資本巨擘,一路走來,華誼兄弟之間的情分雖然鮮見諸報端,卻也沒人聽說過兩人之間鬧出過多大的不愉快。
某種程度上講,這對兄弟之間的和睦,和日常經營中的合理分工、各司其職有著莫大的關係。
圖片來源:網絡
在華誼兄弟內部,兄長王中軍的職務是「董事長」,弟弟王中磊則是「總裁」,兩人的關係,有點類似於阿里的馬雲和張勇。王中軍深居臺後出謀劃策,而王中磊則奔走於臺前的管理運作、交際往來。
細究二人性格,不難發現,這實在是一種不能再合適的搭配,而這種人盡其才的分工,也成為了日後華誼輝煌不可或缺的主導因素。
眾所周知,華誼兄弟最初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廣告公司,這家企業的真正意義上的發跡,還是源自於膽識過人的王中軍為公司拿下了中國銀行的訂單。
作為華誼兄弟中的哥哥,王中軍的成長經歷完美詮釋了「折騰」二字的內涵。
出生於部隊大院的他,青年時期便自告奮勇要去東北農村插隊,回來之後又去部隊當兵,轉頭復員進了人人羨慕的事業單位,幹了沒多久又辭職下海。據說,收到辭職信的那一刻,王中軍的領導甚至都不知道該怎麼批覆,因為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會主動選擇辭掉鐵飯碗,王中軍是為數不多的特例。
就在人們都拭目以待王中軍的商海之旅時,一轉眼,他又帶著老婆去美國讀書去了,五年的時間,邊打工邊學習,不僅沒從家裡掏一分錢,還掙了十萬美金。
正是憑著這十萬美金,回國後的王中軍創辦了一家廣告公司,並邀請了家族裡最小的弟弟,華誼兄弟的另一位成員:王中磊。
02
不同於哥哥天馬行空般的人生,弟弟王中磊則更為穩健踏實。曾經在國家物資總局機電司任職的他,一度管理著價值數十億的鋼材、木材和石油,後來又和朋友一起合夥開了貿易公司。
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讓他成為了兄長王中軍事業上不得多得得默契拍檔,而伴隨著王中磊的加入,華誼兄弟終於得以完善了最後一塊拼圖。
在投資華誼兄弟之前,馬雲曾經在公開場合開玩笑的表示過,這家企業是屬於自己絕對不會投資的類型,因為董事長王中軍實在是「太懶了」,懶到幾乎什麼都不幹。而最終改變了他的投資意向的,正是王中磊這位「實幹家」的存在。
而伴隨著「夢想家」和「實幹家」的具備,華誼兄弟隨即開始了資本市場上的攻城略地。
在這一過程中,華誼兄弟也另闢蹊徑,走出了一條不同於內容製作的全新道路。如果說,影視行業之中,正午陽光是以內容為立身之本,那麼華誼的財富,則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所構成的。
圖片來源:網絡
從雙冰一旦到馮小剛,眾星雲集的背後,是華誼這一「兄弟模式」所構建的影視江湖。
為延續「明星驅動IP」的商業軌跡,華誼先是於2015年10月斥資7.56億元收購了成立僅1天的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70%股權,這家公司擁有多位明星股東,包括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等。
1個月後,華誼又以10.5億元收購馮小剛和陸國強持有的,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70%的股權,東陽美拉當時的資產總額僅為1.36萬元,負債總額為1.91萬元,但估值卻高達15億元。
對於華誼兄弟來說,這兩筆合計22.5億的生意買的並不是空殼公司,而是一條船上的「戰友」。
除了在娛樂圈內拓寬人脈,華誼的兄弟們在資本市場也同樣聲名赫赫。
此前就有媒體報導稱,華誼兄弟的發展主要依靠著「三駕馬車」,分別是現階段的電影、電視劇和藝人經紀,以及未來的電影、遊戲、實景娛樂。
然而在資本圈裡,這三駕馬車則有著一種特殊的表述,它所指的,是馬雲、馬化騰以及平安的馬明哲這三位馬姓大佬。他們均在2015年8月接受了華誼定增的1.46億股公司股票,並為之輸血36億元。
據考察,這還是三位大佬自眾安在線之後的第一次合作,能夠完成這樣高難度的操作,足見華誼隱藏在兄弟情分之下的強悍人際關係。
03
遺憾的是,縱觀華誼的興衰史,可謂是成也兄弟,敗也兄弟。
在華誼成立之初,是創始人王中軍、王中磊之間的兄弟情份成就了這家公司,又是華誼和一眾大腕之間的兄弟江湖,將其推向了中國電影行業的龍頭寶座。
然而風水輪流轉,依靠著兄弟所建立起的商業帝國,終究還是栽在了兄弟之上。
這之中,最先出問題的,是華誼為了維持商譽而收購的兩家明星公司:東陽美拉和東陽浩瀚。
當年股權轉讓之時,東陽浩瀚的明星股東以及東陽美拉老股東均作出了5年業績承諾。根據華誼年報,2018年度東陽美拉承諾的業績目標為稅後淨利潤不低於1.32億元,而公司實際實現淨利潤僅有6501.5萬元,未完成業績承諾。為此,東陽美拉老股東馮小剛先行墊付了6821.15萬業績補償款。
與此同時,另一家公司東陽浩瀚,雖然在2018年完成了業績對賭,實際實現淨利潤1.95億元。但由於股東鄭愷參與製作的項目未達到收入確認的時間,因此不能計入2018年報告期淨利。所以鄭愷需要根據協議交付1962.58萬的業績補償款。
兩番補償的背後,造成明星公司收入暴跌的原因,是市場對於流量明星的厭棄。
在此基礎上,一貫奉行明星至上的華誼兄弟,隨即深陷泥潭。
7月4日,華誼兄弟發公告稱,擬用下屬4家影院的放映設備及附屬設備、設施與河北省金融租賃有限公司開展售後回租融資租賃業務,融資金額為4000萬元,租賃期限為24個月。
圖片來源:網絡
算上這次,這已經是華誼兄弟今年發布的第11次融資類的公告了,背後資金鍊條的緊張,可想而知。
截至目前,華誼兄弟的總市值已經跌至136.95億元,比起巔峰時期的890億跌去了8成還多。
在華誼跌落谷底之際,以往的「兄弟」態度,卻顯得更為酸楚。數據顯示,過去的幾年間,虞鋒和馬雲歷年套現合計近13億元,而當著記者面發誓「跟著王中軍幹一輩子」的馮小剛,光是股票套現的稅就納了4000萬。
江湖兄弟的紛紛離場之外,華誼這艘風雨飄搖的大船上,又重新只剩下了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而兩人手裡的股權,也已經所剩無幾。
據年報中的數據顯示,兩人之中,王中軍已累計質押約5.44億股,佔其持股比例94%,王中磊已累計質押約1.68億股,佔其持股比例99%。
除此以外,王中軍還於此前4月份,自掏腰包向公司墊付了2.7億元的無償貸款。然而,這對於華誼帳上趴著的27億元債務來說,似乎仍舊是杯水車薪。
以兄弟起家的華誼,經歷了兄弟遍天下的巔峰之後,又重新回到了最初二人同舟共濟的艱難歲月,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有一種諷刺。
只是,輪迴之外,這一次,王氏兄弟真的還有翻身的可能嗎?
推薦閱讀:
政策重壓之下,影視內容如何才能避免觸碰審查紅線?
影視行業投資降溫,演員降薪、劇組們還好嗎?
對賭結束題材消失,傳媒股市值兩年蒸發5000億
侯鴻亮:全產業鏈是個悖論,公司取決於最長那塊板
前瞻2019劇集市場
從想像力到生意,網大四年沉浮錄
「一年8000集電視劇無法播出」,誰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下電視劇觀眾喜歡什麼樣的人設?
網大,已經開始比電影賺錢了
一文詳解電影投資溢價:十片九虧,但主控方不一定虧
電視劇新規再現:劇集30集封頂,都市題材劇或將迎來「第二春」?
3年27部網劇下架,問題何在?
商人徐崢:我後悔的是,30多歲時太懶惰了,不夠勤奮
長按下面二維碼 免費關注 製片人內參
製片人內參
zhipianrenneican
這裡是電影、電視、視頻、網絡電影、戲劇等
製片人、管理者、創作者、參與者的網際網路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