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報國志 濃濃家國情——品讀高適的邊塞詩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高適的這首送行詩,把離愁別緒化為慷慨激昂的壯行,那策馬揚鞭的英姿、縱橫萬裡的豪情,充盈著對赴邊友人沙場稱雄、為國建功的祝願和期望。全詩聲情頓挫,氣韻高亢,透射著勵人心志的精氣神。
高適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少時孤貧,出遊多地,有「朔氣縱橫、壯心落落」的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曾從軍出塞,官至散騎常侍。他的詩直抒胸臆,筆力雄健,氣勢奔放,多層面表現戍邊戰事和生活,頌揚效命沙場、安邊衛國的英雄壯舉,洋溢著盛唐時期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他與岑參並稱「高岑」,以不落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的藝術成就,成為唐代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
「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一場氣勢如虹、所向披靡的破敵之戰在詩人筆下靈動飛揚,讀來令人血脈僨張。高適擅於運用白描寫實表現戰事。充滿金戈鐵馬、志梟逆虜的「戰味」,凸顯雄渾激越、慷慨悲壯的意蘊,是高適邊塞詩的突出特色。《塞下曲》中,那「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的威猛陣勢,「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的披堅執銳;那「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的英勇拼殺,「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的艱苦鏖戰;那「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勝戰要義,「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的凱旋榮光,以宏闊氣勢、豪壯激情、精到語言,對一場勝仗做了全景式的展現。從「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到「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從「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到「練兵日精銳,殺敵無遺殘」;從「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到「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詩人通過描寫直面生死、艱險異常的戍邊徵戰,彰顯了將士不畏強敵、血戰疆場的英雄氣概,捨生忘死、忠勇報國的精神品格,把邊塞詩特有的意蘊和魅力展現得酣暢淋漓。
詩歌的境界,取決於反映現實生活的深度。高適的詩以多年從軍出塞的親身經歷為底蘊,體現了對戍邊戰爭觀察和思考的深刻性,在思想和藝術表達上具有開創性的探索。長詩《燕歌行》,貫穿著對一場戰事失利的深刻反思。「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強悍善騎的敵軍襲來之時,士兵們陣前拼死苦戰,主將卻臨戰失職;「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正是主將的恃寵輕敵,導致唐軍傷亡慘重,陷入被敵圍困的險境;「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艱辛的遠徵,給徵人和家人帶來相會無期的離愁苦楚;「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表現出唐軍身處突圍無望的絕境,戰地一片寒殺悽慘的景象;最後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徵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收尾,點明士兵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謀取個人功勳!慨嘆艱苦卓絕的沙場徵戰,怎能不把像「飛將軍」李廣這樣驍勇善戰的名將祈盼!此詩揭露和鞭撻主將的玩忽職守和不恤士卒,展示士兵複雜的內心世界,頌揚了為國不懼生死、效命沙場的精神風骨,思想蘊含深廣厚重,格調氣韻雄渾悲壯,是唐代邊塞詩的扛鼎之作。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首《塞上聽吹笛》,雖身處荒涼塞外,卻由聞笛的縷縷鄉思構設出一種美妙悠遠的意境,景隨意行,虛實相生,情思邈邈,韻味綿長。高適善於借景表意,把自然景觀化為主觀情感的意象,使情志抒發更具蕩人心魄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在《金城北樓》中,登高遠眺是「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的壯美秋景,近處所見是「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的戰地景況,由此引出「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的聯想,「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的思緒,抒發對戍邊將士的敬慕和早日安固邊關的願望。全詩借景表露心境,情感深摯,語意含蓄,後人譽其有「興象」之美、文心之妙。「風飆生慘烈,雨雪暗天地」「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賦予景物以特定的意蘊,營造出或悲愴、或艱險的意境,襯託主題,觸發想像,顯示了詩人的審美追求和深厚功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一佳句,所體現的是積極進取、奮發作為的心態。而那「激昂丹墀下,顧盼青雲端」的豪氣,「威稜懾沙漠,忠義感乾坤」的風骨,「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的情懷,正是這種心態的真切印證。品讀高適的邊塞詩,不僅在於鑑賞「其氣渾然遠矣」的雄峻詩風,更在於感悟溢於言外「倚劍欲誰語」的詩境追求,那濃濃的家國情、錚錚的報國志正是邊塞詩的精魂所在。
鄧一非
【編輯:張一凡】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