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1 0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生命是一條漫長的歷史長河,我們從蹣跚學步伊始,面對生命長河裡的一簇簇荊棘、一道道阻礙,去探索、去跨越。如今,我們才成了「我們」。
對於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所遇的專業化問題,是大部分新人導演共同面臨的難題。如何去解決諸多難題,打造一部品質優良的紀錄影像,對此,中國資深紀錄片人禹成明有話要說。
禹成明導演
禹成明,高級編輯,中國資深紀錄片人。現任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影視家協會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融媒體文化委員會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從事電視工作三十餘年,主要作品有:《王瑩》《雕塑大師劉開渠》《無夢到徽州》《書畫之魂》《告別西遞》《遠在北京的家》。擔任策劃、監製的紀錄片有:《《尋找少校》《淮軍》《大黃山》《成本華——一個被遺忘的抗日女兵》《難以抵達的終點》《中國文房四寶》《小崗紀事》《天下徽商》等。作品多次榮獲全國社教類電視節目及對外電視優秀節目一等獎、中國電視「星光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
「現在的4K、無人機設備,放在二十年前,根本不敢想像。以前想要航拍,只能靠直升機。現在很多畫面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呈現,這些手段,能夠如何幫助我們敘事呢?這是每個導演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今,數碼科技更為普適化、平民化。紀錄片創作利用新的技術手段,通過科技輔助創作,讓我們看到更多奇觀,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世界的更多面。
《航拍中國》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而一部紀錄片開場兩分鐘都不吸引人,再好的設備都沒有用。」
運用技術發揮想像力。禹成明指出,作為導演,想像力非常重要。伊文思的影片是足夠詩意的,足夠引人注目的。像是影像《風的故事》一樣,伊文思在大地山下聽風的聲音,風聲越過黃山,越過黃河故道,越過戈壁沙漠,越過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
拍攝中的伊文思,圖片來源:豆瓣
從受眾關注、欲探索的題材入手「紀錄片有社會類、人文類、自然類等。不同類型的紀錄片,可以開發出不同的題材。」禹成明導演認為,不管什麼類型,都有觀眾較為關注的題材,新人導演可以從大眾關注的題材著手。
此外,禹成明在採訪中談及:如今的富裕生活產生了所謂的「富貴病」,糖尿病越來越低齡化,有的孩子幾歲便患上糖尿病,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針對此現象,很多觀眾都想去了解並探究相關問題與原因。那麼,受眾所關注、欲探索的新題材便形成了。
禹成明導演
「無論什麼類型,什麼風格,如果能說好一個有趣的故事,讓觀眾在一定的時間內了解到一個特殊的領域和特殊的故事,目的也就達到了。」
作為安徽臺紀錄片創作的領軍人物,禹成明也拍攝了諸多受眾欲關注與探索的題材。1992年,禹成明執導拍攝五位農村姑娘闖蕩北京的影片《遠在北京的家》,榮獲「金熊貓獎」;近幾年,禹導策劃、監製的《大黃山》《中國文房四寶》《小崗紀事》等,所涉類型廣泛,均在業內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文房四寶》,圖片來源:豆瓣
質樸的人文關懷與不能遺忘的責任「中國處於大變革的時代,現實類的題材,尤其受到觀眾喜愛,諸如《人間世》《人生一串》《城市24小時》等,反映當代生活的內容,觀眾看到的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影像的呈現富有趣味,從關懷人的角度出發,才可以拍攝出好的紀錄片」。
《人生一串》,圖片來源:豆瓣
好的紀錄片在不違背真實原則的基礎上,要具備悲天憫人的情懷,同時也要關乎人性。這也正是禹成明心中最為質樸的人文關懷。
縱觀國際,二戰題材不斷被文字書寫、影像重現。「我們對於慘痛的歷史,比如抗戰、慰安婦等,我們是不能忘記的,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而大量同質化題材的紀錄影像出現,正是兼顧了人類歷史「不能遺忘的責任」。
紀錄片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影像檔案,也是保存時代印記的重要途經之一。新華社著名編輯陳小波便利用微紀錄片的方式,做出了百集全媒體影像《國家相冊》。1000萬張照片裡藏著什麼,《國家相冊》正帶領著我們回到歷史深處。
《國家相冊》,圖片來源:豆瓣
紀錄片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要為未來的文化需要做儲備。「像二戰時期的照片,時刻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歷史的傷痛。人之所以能知道這些久遠的歷史,都是因為當時的紀錄。」
紀錄的力量,在禹成明看來不容小覷。而每位新人導演要多拍,勇敢去拍,並做好兼顧歷史重任的準備。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立刪
文字:海菲、袁夢
編輯:慧瑩
關鍵詞 >> 紀錄片,GZDOC人物,禹成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