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穿心》的主人公李寶莉,是一個漂亮的城裡姑娘,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性格熱情潑辣,肯吃苦,對家庭任勞任怨,對丈夫從無二心。
但就是這樣一個「好女人」,卻逼得丈夫先出軌,後自殺。丈夫死後,她靠挑扁擔賣苦力,辛辛苦苦供養兒子和婆婆十年之久,卻仍被他們視為仇敵。
這樣一個「好心沒好報,出力不討好」的女人,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是否能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人生悲劇是命運使然,還是由錯誤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導致?類似的悲劇在我們身邊屢有發生,我們又該如何避免走入「李寶莉式」的死循環?
這部電影由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說改編,豆瓣評分8.6,李銀河說,「這是《雷雨》之後最好的悲劇。」
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和影院裡很多女觀眾一起,前半場扼腕嘆息,後半場涕淚交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時,也覺得後背一陣陣發涼,因為我自己有些時候,也真的跟李寶莉蠻像的……
電影大師伯格曼說,電影是人生的倒映。帶著同為女性的惺惺相惜,我總結了李寶莉在婚姻生活中犯下的五個錯誤。希望我們都能從李寶莉的人生中找到些許經驗,幫自己離幸福更近一些。
1. 常年打壓、嘲諷丈夫
電影一開始,李寶莉在一個蒸籠般的晚上向丈夫馬學武求歡,馬學武卻以「明早要搬家」為由拒絕了她。
搬新家是喜事,而且有搬家工人幫忙,按照常理,夫妻二人應該好好慶祝一番才是,馬學武如此逃避、冷淡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二天一早,李寶莉就給出了答案:
絲毫不顧及丈夫在街坊鄰裡間的面子,在樓下跟搬家工人罵罵咧咧討價還價;
到了新家,一臉喪氣地對工人挑三揀四;
馬學武到底是個「場面人」,提出要請工人們吸根煙,喝瓶汽水。李寶莉聽見了,立即披頭散髮衝過來,對著丈夫就是一通大罵:「我出錢他們幹活,天經地義,剛剛他們漲價你不吭聲,現在又來充好人。煙不要錢?汽水不要錢?你當是廠裡搞活動啊?真是賤!」然後從丈夫手中一把搶回零錢,扭頭就走,兒子被嚇得藏在爸爸身後不敢吭聲。
看李寶莉罵他的熟練程度,可見這就是夫妻二人的日常相處模式。本來還在懷疑馬學武有問題的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真的理解了他。得不到妻子尊重,甚至在外人面前被妻子公然侮辱謾罵而不敢回一句嘴,這樣的婚姻關係,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搬家工人都覺得馬學武可憐,他們說,雖然自己當工人幹粗活,但家裡老婆都還挺賢惠的,過得比馬學武舒服多了。
來自工人們的深切同情,點燃了馬學武壓抑已久的情緒。搬家當晚,他提出離婚。
李寶莉毫無準備,她在這個家裡唯我獨尊慣了,別人的感受對她來說不但不重要,甚至不存在。所以,當她高高興興地誇讚新房子、憧憬新生活時,卻聽到馬學武說要離婚,完全懵了,在她的認知範圍裡,從來沒想過這個男人「竟敢」跟她提離婚。
在親密關係中無視對方感受,一味想要取勝,說了算,是李寶莉悲劇人生的第一個成因。
2. 與其他人的溝通以吵架為主
李寶莉在電影開場前十分鐘,一共吵了四次架。她對周遭的一切都不太滿意,別人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她都要質問、打壓,對方如果屈服就算了,如果跟她有不同意見,她就立即進入強力攻擊模式,以狂風暴雨般的粗話、髒話迫使對方放棄抵抗。
心理學研究表明,暴躁易怒的人,大多是內心需求沒有被滿足,而採取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希望用這種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越是表現得強悍、不講理、霸道野蠻的人,內心往往越脆弱、自卑。
李寶莉沒什麼文化,馬學武卻是大學生,知識分子;李寶莉生在武漢長在武漢,雖然從小在漢正街長大,屬於底層勞動人民,但她一直以「城裡人」身份自居,看不起「鄉下人」馬學武。
這樣的心理錯位,使得她的自卑感被優越感厚厚地包裹起來,連她自己都意識不到,怒火究竟從何而來。
這種無法向上兼容的弱者攻擊模式,也反過來深深地傷害了她自己。這是李寶莉人生悲劇的第二個成因。
3. 對兒子只會問「作業寫完了嗎?」
兒子小寶從小跟爸爸親,是因為李寶莉除了會問「作業寫完了嗎?」,「給我背一首剛學的詩」之外,跟兒子沒有其他交流。小寶在她眼裡,跟小貓小狗沒什麼區別,只要聽話,該吃吃,該喝喝,考個高分,就完成作為「兒子」的任務了。
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媽媽兇,就躲遠點兒好了,畢竟還有爸爸這個避風港。但當馬學武自殺身亡,小寶逐漸步入青春期之後,這種沒有情感根基的母子關係,就變得日益惡劣。
最近,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這一項中,有56.28%的孩子都投給了態度最為激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將近20%的孩子選擇「對父母態度冷淡」,選擇「喜歡父母」的,只佔4.75%。
這樣的數據,不能不說是觸目驚心。能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關係的父母不足5%。
有句話說,如今的中國家庭教育,孩子只要不跳樓,就算是成功了。從上面的數據來看,這話也不算過於誇張。
馬學武死後留下了一個記事本,記了方方面面的事,就是沒給李寶莉留下一個字。小寶根據記事起對父母關係的記憶,加上父親決絕的態度,自己進行了調查,查出是李寶莉舉報馬學武嫖娼,才導致父親被開除、跳河自盡。
從此,母親在兒子心中,就是罪無可赦的殺人兇手。
以自我為中心,將兒子視為沒有生命沒有感受的學習機器,切斷情感連結又不知該如何接續,是她人生悲劇的第三個成因。
4. 問題永遠是別人的,自己永遠是委屈、吃虧的
馬學武提出離婚,李寶莉百思不得其解。在她的認知模式中,馬學武這個農村男人窩窩囊囊,沒啥本事,娶了她是佔了大便宜,憑她的姿色、能力和城裡人身份,跟了馬學武是他的福分,當年跪地上求她,現在想翻臉不認人,沒門兒!
而事實上,馬學武雖然出身農村,性格軟弱,不成熟,但基本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否則也無法在國營大廠裡站穩腳跟,還當上辦公室主任;
李寶莉雖然出生在武漢城裡,卻生長在吵吵鬧鬧的菜販家庭,雖然仗義、能幹,但總體來說,性情潑辣粗鄙,髒話連篇,是個「潑婦」式的女人。但李寶莉偏偏認定了馬學武配不上他,而且這種鄙視是從戀愛之初就固化的。即便閨蜜小景說馬學武有今天都是被李寶莉逼的,她也完全意識不到,當然也就不會承認。
在這樣的固化思維中,馬學武作為男人和丈夫的尊嚴早已蕩然無存,可以說,這個婚姻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悲劇的結局。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寫道:「愛情,以及其結果的婚姻,都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我們很容易看出:愛情和婚姻都有合作的一面——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兩個人的幸福,而且也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在阿德勒看來,婚姻是一種有著高尚目標的存在。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小寶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他自己的婚姻,他孩子的婚姻,假如都延續李寶莉和馬學武模式的話,「人類的共同利益」勢必會受到影響。
拒絕自省,不能清醒認識自己,也不能正確認識他人,這是李寶莉人生悲劇的第四個成因。
5. 面對丈夫自殺的逆境,一味用蠻力付出
丈夫馬學武死後,李寶莉的閨蜜小景認為,他們剛搬了家就出這麼多事,原因在於房子的風水不好,樓房蓋在幾條馬路的交匯口,屬於「萬箭穿心」的格局。
李寶莉倔強地不以為然,她不信命,也不信沒有她扛不過去的坎兒。她硬著頸項說出一個金句:就算命裡萬箭穿心,我也要把它活成光芒萬丈。
我相信,李寶莉骨子裡是個好女人。她對兒子和婆婆充滿愧疚,也不缺責任感。能在逆境中說出「活成光芒萬丈」的女人,是生命力強勁,不會被輕易打倒的女人。
然而李寶莉的悲劇在於,她所說的光芒萬丈,仍然是建立在自我優越感的基礎上,她仍然意識不到自己的局限,只是憑著一貫的本能,做出並不理智的選擇:拼死拼活、沒日沒夜地做苦工,以此賺錢養家,儘自己的義務。
生活遭遇劇變,卻仍然停留在跟以前毫無二致的層面上,把自己不當人地賣苦力,還一味強調自己的付出,強調兒子是餵不熟的白眼狼。這樣的「努力」非但沒有任何效果,反而招來兒子更大的蔑視和仇恨。
阿德勒說,「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
李寶莉最大的問題,就是迷失在「沒文化」的自卑感和「城裡人」的優越感之間,並最終被吞噬。
也許有人會說,要求像李寶莉這樣的女人覺醒,學會自我成長,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然而無論身處哪個「階層」,自我成長都是必備技能。放棄成長等於放棄生命,放棄爬出低谷、突破逆境的可能。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威克說,你的思維方式裡,藏著你的未來。
現實生活中,無數人的成長經歷都印證了這句話。
1. 在婚姻中彼此寬容,在變化中尋找平衡
有一對老夫婦在家裡舉行慶祝金婚的美好儀式。孫子問奶奶,跟爺爺生活在一起這麼多年,有沒有想過離婚?奶奶笑著說:「離婚?從沒想過,謀殺倒是想過很多次!」
老人的回答中藏著有關婚姻相處之道的秘密:婚姻是男女雙方彼此的決定,既然決定了,就要共同遵守承諾,在彼此磨合、包容中尋找平衡,即便有時候恨到想殺了對方,也不會輕易打開離婚的後門。
反觀李寶莉和馬學武,兩個情感模式都不成熟的人,在缺乏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時匆匆進入婚姻,都不肯給對方健康成長的空間,結果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2.跟孩子一起成長,就不會被孩子甩掉
小寶像馬學武一樣,看不起只會洗衣做飯發脾氣的李寶莉,李寶莉也從來不關心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反觀今年「49歲媽媽陪兒子一起考研成功」的新聞,是對父母們的提醒:愛孩子就用行動證明,打著麻將要求孩子去學習,在孩子眼裡是愚蠢可笑的行為。
3.擁有成長型思維,是突破人生困局的終極方法
李寶莉的閨蜜小景,看不下去李寶莉虐待自己一般的賣苦力,勸她到自己公司上班。李寶莉卻二話不說拒絕了,理由是她除了挑扁擔不會幹別的。
而出身貴州偏僻山村的「老乾媽」陶華碧,不但一路不斷成長,創立世界文明的辣醬品牌,還在72歲時出手解決了品牌危機,使老乾媽利於不敗之地。
因此啊,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在戀愛、結婚、生子之前,都應該接受成長教育和愛的教育。
這樣,可能會避免很多「李寶莉式」的人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