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電影夫人(頭條號籤約作者)
2012年快接近年關時,投資僅400萬的小成本影片《萬箭穿心》上映。
同期有兩部熱門「爆款」票房喜人,唯獨它少得可憐!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斬獲5.73億,馮小剛《一九四二》3.7億。
《萬箭穿心》僅265萬,連人家的零頭還不及。
好在票房的失利,沒有影響口碑,上映後多次獲獎:
從金雞獎到華表獎,電影和女主顏丙燕均斬獲頗豐!
對於顏丙燕老師的演技,業界給予了高度認可,觀眾對她的表現也是讚譽有加:
實力派;演技不是一般好;最好的女演員,沒有之一……
但對她飾演的角色李寶莉本身,看法卻趨於「兩極」。
那麼,她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導演王競認為:李寶莉這個角色是中國銀幕上沒有過的。
他說:以往母親的形象都是善良的、奉獻的,李寶莉這個人物的複雜性在於她也善良,但又是強勢的,是以家庭裡的主宰和壓迫者形象出現的。
夫人很認同王導所說的複雜性,可是複雜不等於主導性。
繼上篇文章 ,主要從馬學武的視角談,今天夫人專門講李寶莉:
這個武漢女人的婚姻悲劇,對我們有何啟示?
片頭的「床戲」,不少人忽視了!
李寶莉主動挑逗丈夫,表達其生理訴求,卻遭拒絕。
可見日常夫妻關係中,他們屬「女強男弱」型,似乎已預示著某種悲劇的發生。
影片開始的搬家戲,重點是想說:
李寶莉脾氣火爆,絲毫不給丈夫留面子。
如果說她和坐地漲價的工人吵,尚能理解,畢竟,勤儉持家是咱中國女人的傳統美德。
那麼,她對丈夫挑刺性的辱罵,就太過分了!
搬進丈夫單位分配的新房,本是喜事,作為東家,對工人稍微大方點也沒啥。
何況馬學武剛升為廠辦主任,他心裡高興,給大伙兒點根煙很正常。
無奈,斤斤計較,不分場合的李寶莉大做文章。
假使事後批評也就算了,誰知她當著工人們和兒子的面奚落丈夫:
態度惡劣,言語粗俗,沒幾個人能受得了這個!
搬家完的慶賀宴上,李寶莉舉起酒杯,丈夫冷臉相對自斟自酌。
洗漱後抒發完搬進新房的欣喜之情,等來的是老公要離婚的「通知」。
有人說,馬學武提離婚的舉動很突然,是這樣嗎?
要知道,此時兒子已9歲,就是說兩人已走了10年之久。
言外之意,一向隱忍的丈夫,徹底熬不住了。
搬家風波,只是導火線。
往深處說,兩人婚姻基礎本就不穩固。
從李寶莉和閨蜜的對話中可得知:
她嫁給馬學武這個鄉下人,是看上他的文憑,不圖別的。
而馬學武娶李寶莉,是因為她有城市戶口,且長得好看。
說白了,他們把婚姻當成「投資」,各有各的算盤,雖明智但風險大。
表面上,李寶莉在向文憑「低頭」,實際是想靠丈夫過上好日子,問題是:
結婚後她忘記了收斂自己的火爆脾氣,沒有顧及到老公的臉面。
沒有讓在職場中一路向上,有能力養家的馬學武,在家感受到一點溫暖與尊重。
這樣源頭上門不當戶不對,精神層面差距大的「務實」型婚姻,也就難「將就」下去。
一個沒收住,一個沒熬住,只能往悲劇路上走。
總之,夫妻關係中的李寶莉,被其性格缺陷帶偏了。
這一偏,越來越偏離了她想要過上好日子的「正道」。
閨蜜萬小景講得很明白:
馬學武,是被你(李寶莉)逼到這條路上(出軌)去的。
由於性格缺陷,及文化差距,導致她和丈夫相處的不和諧,這又直接影響了母子關係。
幼時的小寶和觀眾一樣,在前三分之二劇情中,扮演「偷窺者」角色。
因年齡小,沒能力介入成年人的世界,只能靜靜地看著。
在他二元論的認知中媽媽是「壞人」,因為她對爸爸不好。
這是小寶從小就深埋心底的心結,此後一直沒解開過。
相反,爸爸是「好人」,對他溫和親切,陪伴指導他做數學題。
片中的事實明擺著,小寶和爸爸親,和媽媽疏遠。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還是李寶莉的性格。
她的暴脾氣不僅傷害了丈夫,也決定了小寶對她的看法。
更要命的是,李寶莉把對丈夫的「控制」欲無意中遷移到兒子身上。
在搬家當晚的飯桌上,她讓小寶背詩「助興」,可孩子根本不樂意。
李寶莉擼不住自個兒的性子,對外人和家人一樣暴躁。
第二,是李寶莉沒文化。
丈夫有大專學歷(90年代),她只有小學文化程度。
這讓她在母子關係中吃了大虧,甚至失去了和兒子交流的可能。
而在小寶「先入為主」的認知裡,媽媽已被貼上「壞女人」標籤,更讓母子間疏遠了。
換句話,作為媽媽的李寶莉,只能負責兒子的一日三餐,在心靈層面沒法靠近。
李寶莉在母子關係面前無能為力。
不僅文化上先天不足,且脾氣暴,始終沒能補上和兒子有效溝通的課。
十多年時間,只曉得問一句,你作業做完了嗎?
反過來,小寶對媽媽的不尊重,反感和「仇恨」,只會隨年齡增長,越發「變本加厲」。
片中有個場景,馬學武陪小寶做作業,李寶莉推開門,本意是關心兒子早點睡覺。
誰想小寶直接衝著她吼,嫌她打擾自己學習,馬學武沒有轉身,也沒有阻擋兒子。
這種「不正常」的母子關係,正是「病態」夫妻關係的延伸。
可以說,從一開始,小寶心裡就沒有媽媽的位置。
幼時無知,但心結使然,長大了也無法解開。
深入骨髓的童年之「殤」,靠理性很難治癒。
批評小寶絕情,竟然將親媽掃地出門的人忘了,他9歲就沒了最愛的父親。
而父親出軌自殺,和媽媽有莫大關係。
養育之恩很偉大,但和至親的死比得了嗎?
小寶恨媽媽,由來已久。
婆婆出場時電影已過半,她是個退休的中學老師,沒處去才「投奔」獨苗兒子的。
電梯裡第一次撞見,李寶莉就沒給她好臉色。
因丈夫出軌的事剛過去不久,她心裡不痛快。
李寶莉將丈夫叫到房間單獨訓話。
不想,冷嘲熱諷之言讓婆婆聽見了。
婆婆為兒子的行為羞愧難當,離家出走,幸好又找了回來。
刀子嘴豆腐心的李寶莉,擺著臭臉,開始準備起床鋪。
這很符合她的風格,嘴上不饒人,傷透了親人的心,但該做的事一樣沒落下。
可是,誰會在乎她的豆腐心呢,每個人感受到的都是刀子嘴的傷害。
馬學武自殺,李寶莉脫不了關係,這成了片中母子關係、婆媳關係無法真正改善的根源。
堅韌頑強的李寶莉,扛起了養家重擔,她火爆的脾氣越來越沒了市場。
在客戶跟前不能撒氣,一回到家累癱了,倒頭就睡。
她逐漸在家裡失去了話語權,婆婆和小寶順勢「篡位」,開始掌管家庭。
李寶莉繼和丈夫、兒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後,和婆婆也沒有共同話語。
沒有人真把她當回事,儘管事實上,她用勤勞的雙手養著家。
因此婆婆才敢大方提出,讓她抽空去辦理下房子的過戶手續。
儼然,李寶莉已不是家裡的主人了。
兒子死去成了婆婆「控制」李寶莉的道德資本。
小寶則將他和爸爸的親密關係,轉移到與奶奶的相處上。
李寶莉,順利地把自己搞成了一個「局外人」。
經濟上,只會做體力活,賺錢能力只夠維持家庭日常開銷。
精神上,小學文化程度,脾氣不好失去了和家人平等交流的可能。
道德上,丈夫跳江自殺,和她有撇不清的關係。
雖然擁有房子的繼承權,但當她在江邊頓悟兒子內心的苦悶是家庭環境造成後,選擇了主動放棄。
自己挑著行李離開了那個在風水和現實雙重意義上,令她「萬箭穿心」的家。
在家庭關係的「博弈」中,李寶莉起初是外在強勢,可一步步變成了弱勢一方。
由性格悲劇到婚姻悲劇,直至結尾處被兒子趕出家門的命運悲劇,到達巔峰。
每一步,李寶莉本來身處其中,卻毫不自知。
但要認清一個真實的李寶莉,還需看她的另一面。
和她有關的幾個配角,分別代表閨蜜、朋友、情人。
奇怪的是,這三種家庭之外的人際關係,她處理得都很好。
小景是嫁給富商,忍受家暴和出軌,卻開豪車過悠閒日子的闊太太。
她和發小李寶莉,沒任何隔膜,可見李寶莉人並不「壞」,否則,她們早散了。
何嫂子是來武漢做「扁擔」賺錢的底層小人物,李寶莉很照顧她。
賣襪子時經常給她介紹客戶,自己當扁擔後,還借錢幫何嫂子。
說明她有善良的一面。
老相好建建,是漢正街上靠收保護費度日的「地痞」。
他就很欣賞李寶莉豪爽,直來直去,堅韌頑強的性格。
家庭內和家庭外,從兩個完全不同的空間的考察,才構成了立體的李寶莉。
只是,複雜的表象下,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她性格的主導性,暴脾氣傷害了家人。
夫人已在前文詳細剖析了:
李寶莉的火爆脾氣在家庭關係中,如何一步步讓自己被剝離為局外人的過程。
觀眾大可挑馬學武、小寶、奶奶,甚至情人周芬的毛病,但是無法改變本質:
李寶莉之悲,是自作自受。
這麼說,好像已揭露了《萬箭穿心》的真相,其實還不是。
導致李寶莉徹底「輸光」的深層原因,是她的兩個「拎不清」。
這位生活在碼頭城市武漢的底層人物,性格和地域文化非常吻合:火爆、直爽。
但是,她真的用錯了地方。
她將暴脾氣之箭,不斷地射向親人們的內心深處。
不知道自身性格缺陷,不收斂不改善,是其第一點拎不清。
眾所周知,夫妻關係是動態的過程,不是固定不變。
剛開始,李寶莉貌美,是城裡人,馬學武有文憑,是農村人。
兩人馬馬虎虎結婚,也算是「門當戶對」了。
但隨著時間推移,李寶莉顏值貶值,此是自然規律,非個人之過,可是她自己總要清楚。
她引以為豪的城裡人身份,是爹媽給的,和她沒關係。
而馬學武憑藉文憑和努力,一路從工人做到廠辦主任。
本是鳳凰男的他,不斷升值,而賣菜人家的姑娘出身的李寶莉,走的是下坡路。
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精神上,兩個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只是李寶莉仍停留在自己是城裡人的優越感中不可自拔,也沒有學習意識。
最後,硬生生將夫妻間的距離拉大,溝通障礙與日俱增,再無改善的機會。
並且在丈夫提出離婚,出軌,婆婆來家裡,老公自殺的四個關節點,她沒有反思。
不知道家庭關係的和諧,需要自己多反思,保有學習意識,是她的第二點拎不清。
因這兩點,才真正讓想要萬丈光芒的李寶莉,扎紮實實地遭遇了萬箭穿心的悲劇。
所以李寶莉被兒子趕出家門的結局,究竟是「活該」還是可憐,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獨立影評人,頭條號籤約作者。寫影視,也寫娛樂圈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