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二期臺灣模塊 | 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打開文創產業新視角

2021-03-04 長江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

3月31日,為期6天的長江商學院「文創+」二期臺灣模塊正式結束。在此期間的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收穫頗豐。無論是精神層面的啟迪,還是商業層面的探討都為同學們帶來了新的視角。

本次課程我們分別邀請到高希均教授、蔣勳老師、傅佩榮老師、魏德聖導演、何培鈞先生等多位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不可繞開的先鋒名人,同時同學們也一同探訪了雲門舞集、農禪寺、歐萊德等多家臺灣文創企業組織。

正如蔣勳老師所說,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尋找思維的答案,而今我們應學會探尋心的答案,聽到「感受」的答案

26日晚同學們盛裝出席,與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寬庭美學董事長陳靜寬、臺灣電影文創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志寬、臺灣電影製作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功等來自兩岸的嘉賓一同開啟臺灣文創之旅。

27日蔣勳老師從「花」出發,為我們闡述何為「美即是競爭力」。從康德的「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到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無論哪一種解讀,「美」均以無可辯駁的力量告訴這個世界:美是一種救贖,是一種信仰,是對生命最本源的尊重。這股力量同樣在雲門舞集的參訪中得到印證。

<< 滑動解鎖蔣勳和同學們的討論:

美是對生命最本源的尊重  >>


28日同學們來到農禪寺,體會這裡如何用簡潔、現代的表現手法體現佛教的禪意。魏德聖導演的分享更讓同學們體會到文創於心於己發展的不同脈絡,「在最好的年紀,做自己最有價值的事。」 魏德聖導演簡單而有力的保護著自己的電影樂土。「一部導演自己有遺憾的作品,同樣會讓觀眾感到遺憾,而我不想有遺憾。」


<<  滑動圖片聆聽魏德聖導演的禪意分享: 

在最好的年紀,做自己最有價值的事 >>

本次課程我們將題目命名為「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傅佩榮老師在29日的課程中更是將「文化」的自省、自覺、自信串起來。在剖析儒家、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同時,傅佩榮老師強調「由儒家學會承擔責任,由道家學會自在生活,二者都將成為文化創意的源泉。」

<<  滑動圖片走進傅佩榮老師講堂:承擔責任,自在生活  >>


除了精彩的課程內容外,本次企業參訪及企業家分享同樣精彩。這其中包括:

▲ 燻衣草森林執行長王村煌

▲ 綠色環保企業歐萊德發妝董事長葛望平

▲ 稻田裡的餐桌計劃創辦人 簡家旗

▲ 天空的院子創辦人 何培均

▲ 故宮博物院文創營銷處處長 林國平博士

▲ 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 劉維公

 

▲ 臺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01)董事長  周德宇 

臺灣的人文情懷一脈相承。即使是在當前經濟並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的年輕人們依舊在不斷的探索,發現社會問題並盡全力去解決。他們在談論「社會責任」的同時,堅信所有社會問題後邊都有商業機會,而最終決定自我價值的源於最初的起心動念。

 

正如傅佩榮教授所說的,教育的目標就是成就自己,而成就自己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文創+課程也希望能夠帶領大家了解和發現自己,不斷地自我問詢,自我顛覆,終身成長。

 

而這,只是第一步。真正等待在前方的是那個努力創造自己的「我們」。

· End ·

長江「文創+」課程

涵蓋影視、動漫、遊戲、演藝、出版、傳播、營銷等多個細分領域,結合文創投資、網際網路思維與科技創新,讓「文化與創意」成為傳統企業轉型、文創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的價值維度。

▼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報名「文創+」課程

相關焦點

  • 文創天堂——臺北文化產業之旅
    一聲聲臺灣腔的謝謝叫的人心裡暖洋洋。 在臺北一定要按時吃飯,否則你很有可能就吃不上飯了。一般的餐廳下午兩點到五點休息,晚上九到十點打烊。不禁讓小編感嘆,這的生意人真是安逸,仿佛開店不是為了賺錢,只是完成崇高的職業修為。打開電視,電視節目倒是24小時精彩不循環,民間版卡拉OK,各種各樣的綜藝節目,光弘揚佛法的講壇就不下五個臺,文化薈萃言論自由文娛豐富。
  • 松山文創園 ——臺灣文創產業啟示錄
    文創產業園建設一直是文化產業的重點,歷年文化專項資金用於文化產業園的補貼、稅收優惠等佔比均較高。2013年是中國文化大發展的重要一年,文化產業異軍突起,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斷出臺,文化經濟和文化消費指數持續攀升,中國正在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不斷邁進。
  • 從「多元文化」到「創意臺灣」 ——臺灣文創園區的華麗轉身
    為了順應藝術與經濟結合發展的新趨勢,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 以下簡稱文建會) 於1985 年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概念,這是臺灣文化創意園區總體規劃建設的基礎。2000年,臺灣開始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重點培育的產業之一,其中「文化創意園區」的規劃與建設被臺灣當局列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旗艦計劃。
  • 從「多元文化」到「創意臺灣」——臺灣文創園區的華麗轉身
    進入21世紀,臺灣地區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將城市中的部分閒置空間轉變為文創產業的聚集平臺——文化創意園區,在園區內結合藝術活動與商業機制,打造現代都市經濟的新增長點。為了順應藝術與經濟結合發展的新趨勢,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 以下簡稱文建會) 於1985 年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概念,這是臺灣文化創意園區總體規劃建設的基礎。2000年,臺灣開始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重點培育的產業之一,其中「文化創意園區」的規劃與建設被臺灣當局列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旗艦計劃。
  • 臺灣文創政策引發哪些思考?
    2002年是臺灣文創產業發展的元年,十幾年過去了,臺灣文創產業產值由2002年的4352.6億元新臺幣增長到2010年的6615.9億元新臺幣
  • 文化與文創——雲門淡水現身說法
    臺灣文化部門、北市、新北市政府上上下下更是主動靠攏、掛鈎,陸續前來朝聖,並安排捷運的彩繪列車、接駁公交車,引導民眾參與。雲門新劇場的出現,將帶動及串聯周邊包括滬尾炮臺在內的文化空間,從關渡、淡水到三芝,有可能形成北海藝文圈,也幫公部門提供一個「文創」戶外教學的實例。
  • 文創中的臺灣!
    如今,臺灣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一種全民文化,今天的臺灣人大多都給人一種儒雅、有禮的感覺,這種文化性格滲入到產業或事業上,也讓臺灣的產品或商品含有一種文化精神和內涵。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到臺灣旅遊,最受觸動的不是它有什麼獨特景觀,不是它有什麼產業規模,而是它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
  • 臺灣 | 用體驗感發展文創產業
    如今,臺灣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一種全民文化,今天的臺灣人大多都給人一種儒雅、有禮的感覺,這種文化性格滲入到產業或事業上,也讓臺灣的產品或商品含有一種文化精神和內涵。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到臺灣旅遊,最受觸動的不是它有什麼獨特景觀,不是它有什麼產業規模,而是它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
  • 林品丨數碼原住民文化與文創產業的互動
    與那些具有明確抵抗意識的亞文化群體不同,這些「數碼原住民」雖然未必是文創產業的從業人員,但他們卻是數碼時代的流行文創內容的協同共創者。他們憑藉著旺盛的文化消費精力與積極的媒介使用行為,與那些著意開發新興市場潛力、迎合用戶使用需求的平臺與機構一起,對當今流行文化的生產與傳播方式造成意義重大的改變。
  • 臺灣文創產業:「小而精」的「大聚變」
    學習臺灣的文創產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只有理解透這裡的人文地理、政策舉措、產品研發、生產製作、消費市場特徵等全價值鏈後,我們才能在本地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適合本地化的文創產業項目。1、經濟轉型——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追溯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也是來自於臺灣經濟的轉型。
  • 臺灣文創、IP產業為什麼辣那麼牛!?
    根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傳承和創新臺灣一直堅持沿用繁體字,如此強調傳統文化的行為,無疑是一種文化堅守和傳承的體現。在學習日本、美國的經驗中,保留了傳統中國的文化之根,並善於將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地加以轉化,體現在文化、藝術、產業各個方面。
  • 文創|文創產業&文創產品到底是什麼?
    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要將抽象的文化直接轉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精緻產業」。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文創產品一詞頻繁出現在人們視野,不斷開啟時尚生活新潮流。2014年3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也是國務院文件首次將「設計」和」產業「一詞同時放在標題中出現。為推動文創產業的加速發展,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出臺相關政策,給文創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 【文創考察】解讀臺灣八大類文創商業
    導語: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憑什麼,值得我們全力以赴的去學習?我們應該學什麼?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憑什麼,值得我們全力以赴的去學習?我們應該學什麼?從文創產業園到特色民宿,8類臺灣文創產業的代表作品解讀從整體上看,臺灣文創產業繁榮的背後是對情感的營銷。學習臺灣的文創創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
  • 臺灣文創產業:「小而精」的「大聚變」 視野
    學習臺灣的文創產業,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是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只有理解透這裡的人文地理、政策舉措、產品研發、生產製作、消費市場特徵等全價值鏈後,我們才能在本地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適合本地化的文創產業項目。1、經濟轉型——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追溯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也是來自於臺灣經濟的轉型。
  • 臺灣文創,源於這批熱愛生活的文創先行者!
    因此臺灣不僅是觀察文創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只有理解透這裡的人文地理、政策舉措、產品研發、生產製作、消費市場特徵等全價值鏈後,我們才能在本地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最適合本地化的文創項目。知學學院[在地臺灣-探尋臺灣文創之路 第五季]將於2016年3月26日再次開啟!
  • 第四屆天府文化論壇:「天府文化 十大文創產業新場景」發布
    2020年12月4日,以「文化賦能 文創驅動——天府文化新場景」為主題的第四屆天府文化論壇在天府新區舉行。 作為「重頭戲」,本次論壇發布了2020年度「天府文化·十大文旅消費新場景」「天府文化·十大文創產業新場景」「天府文化·十大鄉村振興新場景」和「年度新場景提名獎」。
  •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概覽
    《201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顯示,2016年臺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機構總數為63339家,較2015年增長0.72%,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產業持續前兩年的增長態勢,為整體文創產業中增長幅度最高的,達到16.41%。設計品牌時尚產業以10.65%增長率次之。
  • 文創 | 從餐桌到車站,文化是情懷,更是社會文明推動的力量
    >文化機構邀請,由生命之花文化創意機構、中國影子戲、樹空間創意文化傳播、成都創意文化產業商會共組的成都文創交流團抵達寶島,展開一系列的文化探訪與交流。臺灣文創行首站,大咖雲集,品味文創在一餐一食間的流轉,在熙攘往來的車站流淌。
  • 從「teamLab」到「敦煌文化」,綻放文創是怎麼做藝術投資的?
    然而,同樣是去年,深圳的teamLab展甚至更勝一籌——這場展覽由綻放文創主辦,4000平米,16個藝術裝置,40萬參觀人次,更好也更大。2015年,東京的teamLab展覽「未來遊樂園」收穫50萬人次的票房,是當年日本參觀人數第三多的大展。深圳的文化氛圍尚且不如北京,遑論東京。即便如此也收穫了40萬人次的成績——而這正如投資方綻放文創所想,深圳有很強的文化消費潛力。
  • 革新傳統文化 助力文創出圈
    國家在復甦之後的一切仿佛一鍵重啟,發展勢頭銳不可當,文化經濟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正是萬象更新之時,中國建設銀行與CCTV牛年春晚聯合開發「善建成長•CCTV春晚牛年壓歲金」,革新中華傳統文化,助力國產文創邁出嶄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