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為期6天的長江商學院「文創+」二期臺灣模塊正式結束。在此期間的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收穫頗豐。無論是精神層面的啟迪,還是商業層面的探討都為同學們帶來了新的視角。
本次課程我們分別邀請到高希均教授、蔣勳老師、傅佩榮老師、魏德聖導演、何培鈞先生等多位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不可繞開的先鋒名人,同時同學們也一同探訪了雲門舞集、農禪寺、歐萊德等多家臺灣文創企業組織。
正如蔣勳老師所說,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尋找思維的答案,而今我們應學會探尋心的答案,聽到「感受」的答案。
26日晚同學們盛裝出席,與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寬庭美學董事長陳靜寬、臺灣電影文創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志寬、臺灣電影製作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功等來自兩岸的嘉賓一同開啟臺灣文創之旅。
27日蔣勳老師從「花」出發,為我們闡述何為「美即是競爭力」。從康德的「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到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無論哪一種解讀,「美」均以無可辯駁的力量告訴這個世界:美是一種救贖,是一種信仰,是對生命最本源的尊重。這股力量同樣在雲門舞集的參訪中得到印證。
<< 滑動解鎖蔣勳和同學們的討論:
美是對生命最本源的尊重 >>
28日同學們來到農禪寺,體會這裡如何用簡潔、現代的表現手法體現佛教的禪意。魏德聖導演的分享更讓同學們體會到文創於心於己發展的不同脈絡,「在最好的年紀,做自己最有價值的事。」 魏德聖導演簡單而有力的保護著自己的電影樂土。「一部導演自己有遺憾的作品,同樣會讓觀眾感到遺憾,而我不想有遺憾。」
<< 滑動圖片聆聽魏德聖導演的禪意分享:
在最好的年紀,做自己最有價值的事 >>
本次課程我們將題目命名為「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傅佩榮老師在29日的課程中更是將「文化」的自省、自覺、自信串起來。在剖析儒家、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同時,傅佩榮老師強調「由儒家學會承擔責任,由道家學會自在生活,二者都將成為文化創意的源泉。」
<< 滑動圖片走進傅佩榮老師講堂:承擔責任,自在生活 >>
除了精彩的課程內容外,本次企業參訪及企業家分享同樣精彩。這其中包括:
▲ 燻衣草森林執行長王村煌
▲ 綠色環保企業歐萊德發妝董事長葛望平
▲ 稻田裡的餐桌計劃創辦人 簡家旗
▲ 天空的院子創辦人 何培均
▲ 故宮博物院文創營銷處處長 林國平博士
▲ 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 劉維公
▲ 臺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01)董事長 周德宇
臺灣的人文情懷一脈相承。即使是在當前經濟並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的年輕人們依舊在不斷的探索,發現社會問題並盡全力去解決。他們在談論「社會責任」的同時,堅信所有社會問題後邊都有商業機會,而最終決定自我價值的源於最初的起心動念。
正如傅佩榮教授所說的,教育的目標就是成就自己,而成就自己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文創+課程也希望能夠帶領大家了解和發現自己,不斷地自我問詢,自我顛覆,終身成長。
而這,只是第一步。真正等待在前方的是那個努力創造自己的「我們」。
· End ·
長江「文創+」課程
涵蓋影視、動漫、遊戲、演藝、出版、傳播、營銷等多個細分領域,結合文創投資、網際網路思維與科技創新,讓「文化與創意」成為傳統企業轉型、文創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的價值維度。
▼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報名「文創+」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