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有一種觀點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當然,如果為人父母,那就更應該盡職盡責,把兒女撫養成人。所以為人父母也是一趟永無止境的旅程,航行在憂心與愛的寬廣大河上。但是也有很多父母當生下了孩子,卻往往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當然,這其中有的父母是的確不稱職,不配為人父母,也有的父母可能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被迫和自己的孩子分開,其實也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說白了和拋棄孩子差不多,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明星趙本山從小就有這樣的經歷。
趙本山出生於1958年(一說出生於1958年),遼寧鐵嶺人。出生沒多久母親便去世了。父親為了「討生活」,帶著哥哥姐姐去了黑龍江,把他留在了農村老家和年邁的爺爺相依為命。只是爺爺沒過幾年也去世了,留下了孤身一人的趙本山。這時的趙本山雖然還有父親,但因為父親在千裡之外的黑龍江,也絲毫沒有消息,所以他實際上和孤兒差不多,趙本山也由此過上吃「百家飯」的生活。
不過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天無絕人之路。趙本山由此碰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瞎子二叔和乾媽。
網圖
趙本山的瞎子二叔也是他的親叔叔,他一生未婚,那時他看到侄子趙本山小小年紀便成了沒有家和自己一樣無依無靠的可憐人,便讓趙本山和自己生活在了一起。他雖然是盲人,但他多才多藝,會彈三弦唱二人轉等多種東北民間的曲藝藝術。他也靠給人彈唱表演來維持基本生活。趙本山跟上他以後,也逐漸愛上了這些民間藝術,並憑藉自己的聰明勁兒很快學有所成。後來進入家鄉的縣曲藝團,正式成為正式的二人轉演員。
在1984年的央視春晚上,趙本山憑藉《摔三弦》一炮而紅,一方面開啟了他和央視春晚的緣分,另一方面也為趙本山以後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還有一位便是趙本山的乾媽了。那時候趙本山經常處於「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狀態。後來同村的一位婦女,見他可憐便經常拉他去自己的家吃飯,時間長了趙本山便稱這位經常幫助自己的女人為「乾媽」。
等到後來趙本山發達了以後,便把瞎子二叔和自己的乾媽都供養了起來並派專人伺候他們,為他們養老送終直到他們去世。
其實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不是他供養對自己有恩的二叔和乾媽。而是盡心盡力贍養了曾經拋棄了自己的老父親。趙本山父親晚年得了癌症。那時已經功成名就的趙本山,不計前嫌,全力為老父親治病,並在父親生命最後的幾個月裡,常常是衣不解帶的連天伺候他,直到父親去世。
網圖
趙本山曾說過,小時候非常怨恨自己的父親,認為他只帶走哥姐,不帶他是不愛他。據後來說,父親親口他,之所以不帶走他,就是因為當時條件太差,他又剛出生,怕他經不起折騰。當趙本山知道父親的說法後,選擇原諒了父親,這才有了他後面為父親的養老送終。
趙本山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奮鬥,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如今再提起趙本山,全國沒有不知道的,因為他是當之無愧的「小品之王」,給全國人民帶來了無數的笑聲。
那麼你對趙本山的所作所為,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