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希望能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遇到自己的「貴人」。
成長路上難免會走彎路,此時若得遇「貴人」,也許就能轉變人生的機遇。他們也許用一句話便可以點醒迷茫的你;也許是用一個行為便可以鼓舞猶豫的你;也許是用一樣事物便可以幫助辛苦的你……不管是哪一樣,得遇貴人相助,總是能讓人衝破現在的困境,達到更好的生命境界。
然而,「貴人」又似乎總在虛無縹緲處。看看身邊,芸芸眾生,似乎全是與我們相同的凡夫俗子。且慢,這樣去認識「貴人」,只能錯過萬千名「貴人」,因為,生命中的「貴人」,可能並不一定比普通人要「高」、要「貴」。他們或許是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能夠給你經濟或者事業上的幫助;或許是閒雲野鶴的隱者,無心功名利祿,只追求內心的安寧,卻能夠幫助你提升心智與學識;又或者只是我們身邊最最普通的朋友,沒有萬貫家財,不能權傾朝野,但是在我們遇到邁不過去的坎兒時,卻可以用他們的一臂之力,助你我成功走過。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存在著一些看得見的「貴人」。當貴人真的降臨時,有些人卻又未必能夠因「貴人」而得福。
比如,有的人在得遇「貴人」之後,就再也不願個人奮鬥,只把希望寄托在「貴人」的提攜上。如此,生命中的「貴人」,反而變成了精神上的鴉片和行動上的鎖鏈。這樣的人,每天不思進取,只想著怎樣討好「貴人」,怎樣投其所好,怎樣能更得他們的歡心,讓他們給予自己更多的好處。處於這種情況之時,也就已經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了,「貴人」們也是會進行選擇的,他們有自己的標準來篩選值得幫助的人。不思進取者最終只能落得華麗的外衣被撕去,強大的後臺被拆除的下場。而這樣的下場在這些人生命中,也許就會成為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故而,人們不但需要渴求遇到「貴人」,而且需要學會與「貴人」的相處之道。遇到「貴人」時,必須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要讓「貴人」因為你的言行而對你失去了幫扶之心。
當然,在未能遇到「貴人」之時也不要太過牽掛。太過牽掛會讓人產生執念,這份執念也許會促成一些邪惡的念頭。所以,不要讓這份未到的際遇成為心中的魔鬼。
想要遇到貴人的心態,每個人都有,與其傻等、與其強求,還不如利用自己的力量,先讓我們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種善因結善果」的理念,幫助別人,傳播好的信念,終有一天能夠回報到自己的身上。央視曾經有過一個名為「愛心傳遞你我,文明就在身邊」的公益廣告,廣告的最開始是一個女人幫助別人撿起了掉落的文件,之後被幫助者又扶起了摔到的人……就這麼一直傳遞下去,最後一個獲得幫助的人就是最開始幫助別人的那個女子。
擁有一顆富貴平和的心,讓自己先成為別人的「貴人」。同時保持一顆善良而熱忱的心,當別人來幫助你時,願意選擇相信並能夠報以感謝。如此,便終有一天,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自己和他人的那個「貴人」。
版權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得轉載,更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作者:劉祥 ,「三度語文」首倡者,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出版個人教育專著12部,發表教育類文章一千餘篇。其「三度語文」教學主張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中學語文》等報刊均有專文推介。應邀在17個省開設示範課和主題講座共二百餘場。教學專著各大實體書店和各大網絡書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