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之前在某視頻軟體,我看到有人在街頭,對年輕人進行的隨機採訪,問:「沒錢你會選擇生孩子嗎?」
年輕人普遍透著不符合年齡的滄桑:
「當然不會,自己都養不起。」
「不生,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孩子的出生只會拖垮一家人。」
「最好不要生,不然太辛苦了,也是對小孩的不負責。」
……
將近十個年輕人的回答,基本差不太多:沒錢就不要生小孩,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好。
這幾乎成為了人們的共識,許多年輕夫妻在面對老人的催生時,始終不為所動。
畢竟,房貸、車貸、生活費用已經讓人壓力繁重,再加上孩子昂貴的撫養費用,真的吃不消。
那麼,對於沒錢還要堅持生二胎的人,你怎麼看?
朋友小敏就是一位二胎媽媽,她的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生活並不富裕。
可她還是選擇了要第二個寶寶,大家勸她不要生,先把眼前的日子過好了再說。
但小敏很堅決,她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小時候就很孤獨,羨慕父母有3、4個兄妹可以互相陪伴扶持。因此在二胎開放後,她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生二胎,兩胎都是兒子。
前不久小敏的父親生病,2歲的小寶太小,只能帶在身邊。在醫院裡,她一邊照顧老父,一邊照顧孩子。
從病房出來後,她聽到走廊角落,隔壁病床的家屬在聊天,主人公是她!
「沒錢怎麼還敢生二胎?」「不知道是怎麼想的」……
語調裡的嘲諷刺痛了她的心,沒錢怎麼了?孩子又不用你們養!
回家後,她還是很生氣,就把自己的遭遇寫到了網上。本以為有人能理解,結果網友的言語比那幾個人還過分:「活該,你就祈禱孩子不會恨你吧!」
小敏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對於家境一般卻有兩個娃的家庭,尤其是「雙子戶」,總有人抱著滿滿的惡意。
可別人家的事情,憑什麼要由外人卻又說三道四呢?更何況,只要父母教得好,優秀的孩子照樣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遠比那些家境富裕,卻被父母嬌慣的無法無天孩子還要強。
在《奇葩說》中,就曾就這個問題展開過辯論。
邱晨的回答深得我心,他表示(大意):孩子和錢真沒有多少關係,沒錢可以掙,讓孩子看著父母從低到高的去拼搏,這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
確實是這樣,孩子的出生,會給父母帶來更多的動力,就算為了孩子,也會努力地去賺錢。
王健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王思聰出生前,他捧著安逸卻錢少的鐵飯碗。但在王思聰出生後,他毅然捨棄原有的工作,下海從商。
固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但通過努力改變現狀的人大有人在!
所以,要不要孩子、生不生二胎,不是取決於家中有沒有錢,而是看父母有沒有改變現狀的決心!
有人說,現在孩子競爭大,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都是錢堆出來的。你沒錢送孩子去學,從起步就落後,孩子能有什麼出息?
但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出息嗎?不是的。
那個以707分考入北大的女孩王心儀,就是窮人家的孩子,但是她還是成功了。
她發表的那篇《感謝貧窮》,牽動了多少人的心。
她的生活雖然不富裕,甚至很辛苦,但是有媽媽、弟弟的陪伴與支持,她感受到了別的孩子或許感受不到的幸福,讓她更加發奮圖強。
所以,孩子到底會不會有出息,取決的不是貧窮或富有,而是父母的教育。
董卿說過:「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若父母自暴自棄,生了孩子卻不願為孩子奮鬥,或不想自己能改變現狀。這種消極的態度,就會傳染給孩子,讓他們也變得甘於現狀,丟掉了一顆拼搏的心。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父母可以要先從自己做起:不斷給自己充電,用行動給孩子樹立榜樣。上不起興趣班,就和孩子一起多讀書,多感受大自然,豐富孩子的世界。
或許不能每天給孩子穿著嶄新的名牌,但是可以把他們打扮的乾淨整潔,讓他們不會因此而自卑。
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資也不能避免:既然選擇生下孩子,那就要先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
總之,貧窮不是永遠的,自認貧窮、不求上進才是問題的根源。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