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究究謝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艽野塵夢》是民國時期「湘西王」陳渠珍在被逼迫賦閒時,所創作的一部筆記體遊記小說,1937年首次發表。書名取《詩·小雅·小明》「我徵徂西,至於艽野」,含有青藏高原風塵錄的意思。這本書我先後買過西藏人民社第三版和廣東旅遊社新出的權威增補修訂版。《艽野塵夢》全書文筆洗鍊,文風紮實,內容扣人心弦,曲折動人,值得一讀再讀。中國近代藏學家任乃強評價該書:「但覺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實,實而復娓娓動人,一切為康藏諸遊記最。尤以工布波密及絳通沙漠苦徵力戰之事實,為西陲難得史料。」可以說,該書對研究西藏歷史、西藏社會發展、城鎮建設與經濟史、清末民初人物史、辛亥革命史和清末民初軍事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其所蘊含的旅遊學價值、民俗文化學價值、人類學價值,對於當下構建民族和諧,建設繁榮興旺的新西藏具有重要意義。陳渠珍(1882~1952),字仲謀,號玉鍪,湖南省鳳凰縣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畢業於長沙武備學堂兵目班,任湖南新軍四十九標隊官,曾加入同盟會。當時,英俄列強覬覦西藏,西南局勢動蕩不安,英國更是悍然入侵,致使達賴倉皇北走,向清政府求援。1909年夏,陳渠珍所屬部隊奉命抗英平亂,而他被任命為援藏軍一標三營管帶,由昌都、江達、工布,至波密,一路平亂,屢建戰功。駐藏期間,他同當地藏民、官員來往密切,還與英姿颯爽的藏族少女西原結婚。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西藏,進藏川軍中的哥老會組織積極響應,並殺死統帥羅長綺。陳渠珍為同盟會員,深知形勢危殆,於是策動手下湘黔籍官兵一百多名返回內地。他們從江達出發,取道羌塘草原,翻越唐古拉山,過通天河,再到達崑崙山口,入青海。一路上跋山涉水,斷糧挨餓,茹毛飲血,九死一生,到達蘭州時僅餘七人。陳渠珍遣散部眾,與藏女西原抵西安,其時家書未至,窮困不堪,僅賴救濟度日。不久,西原不幸染天花病逝。二十四年後,陳渠珍追憶這段經歷,寫成《艽野塵夢》一書。讀《艽野塵夢》,可知陳渠珍既有湘人勇武善戰的一面,又有細膩纏綿的文士之風。在《艽野塵夢》中,陳渠珍用了不少的筆墨介紹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以及沿革,為讀者提供了鮮為人知的早期高原作戰和藏民「原生態」畫卷,語言簡潔優雅,敘事娓娓動人,用典不著痕跡,顯示出作者過人的才情。作為軍官,陳渠珍具有常人所沒有的勇敢,是一個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人物。受曾國藩等人的影響,陳渠珍在治軍、治事等方面都體現出了儒將風度,既具有高超的統軍、治事才能,又具有悲天憫人的仁義之心,對於自己的士兵和長官不拋棄不放棄。正是這種難得的素質,使他雖然時時置身於險境,卻能夠絕處逢生,化險為夷,寫就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個人傳奇。《艽野塵夢》並非一部愛情書,但其中愛情故事卻同樣寫得情真意切、深摯感人,非用情至深者莫能為此文。尤其寫至西原一病而逝,陳氏「既傷死者,復悲身世,撫棺號哭,痛不欲生」,乃至「餘述至此,肝腸寸斷矣,餘書亦從此輟筆矣。」
當年讀完《艽野塵夢》,覺得意猶未盡,還上網去搜了一下這位湘西王后半生的經歷,以及他曾駐紮過的藏區如今對他夫婦的紀念。後來又在孔網買到西藏作家馬麗華的《如意高地》、羅維的《湘西王陳渠珍》和田俐三姐妹編寫的《俠骨儒心:湘西人傑陳渠珍》三書。後者的前半部分,就是湘西王陳渠珍回憶清末民初在川藏傳奇經歷的《艽野塵夢》,而後半部分則是他的三位外孫女記述他後半生經歷的《寥天曉夢》。這本書還是一個籤贈本,籤贈者為陳渠珍的外孫女婿。由這兩本書,我還得知:沈從文早年在陳渠珍手下當文書,為其整理書籍,深受陳渠珍的影響。沈從文研究專家凌宇曾指出:沈的歷史、文學、藝術的根基,都是在陳渠珍的身邊打下的。後來,沈從文的一切幾乎都可以在陳渠珍這裡找到源頭。
三四年前,我是從廈門作家朋友蕭春雷的人文地理作品《自然骨魄》中讀到一篇《藏東:地球最深的褶皺》,文章描寫了他在2014年,受《艽野塵夢》牽引,在《中國國家地理》的支持下,沿陳渠珍當年的路線,「在藏東的壯麗山川和深遠時空中穿行」的見聞。
同系列的《華夏邊城》中有篇《拉薩:孤獨有如皇冠》,文章中到一家孔網書店「藏地書,巫嘎書架」。店主巫先旺是來自福建的一位詩人,2007年去拉薩旅遊時,遇到了一位雲南彝族姑娘,兩人後來結婚,在拉薩定居下來,並在孔網開了這家店,專賣西藏相關的舊版書。
我從「藏地書,巫嘎書架」購得一冊 西藏人文地理2013年第3期: 愛情桃花源《艽野塵夢》中的曠世絕戀 專輯。其中收入西藏人文地理雜誌社編輯李初初寫的《桃花深處的私家情愫:尋訪西原故裡》和 《艽野塵夢》路線考,陳渠珍女兒陳元吉寫的《我的父親陳渠珍》。文中寫到,前幾年,廣州一位雕塑家以一位藏族女子為原型,塑造了西原的雕像,與陳渠珍的雕像一起,沿當年他們離開西藏時的道路一起,送回西原的故鄉林芝,並在桃花節上揭幕。
愛和美是永遠不會被遺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