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奇妙之處,在於能用一個不起眼的小小畫面,將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匯聚在一起,用短短的幾十分鐘便將人的情感撥動,甚至帶去更深一層的思考。而電影之所以成為第七藝術,就因為它的寬泛性、包容性與無國界。早期的電影其實與「電」的關係不大,觀眾往往稱之為「菲林戲」,指以菲林將一幀幀的影像連接起來,成了一齣戲。
電影作為香港文化歷史長河中不可小覷的一筆,在藝術版圖裡佔據頗大的文化印記,而香港電影資料館肩負保存香港電影歷史文化的重任,多年來孜孜不倦四處尋找香港電影的蹤跡,希望將香港的文化遺產好好保護及傳承下去。搜集工作有如尋找失落的拼圖,冀將這些佚失及長埋多年的電影重新與光影世界接軌,從而理解電影文化及歷史的全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電影資料館20周年呈獻16部修復作品
香港電影資料館在2019至2020年度獲得政府撥款2,000萬元,遂開展為期5年的館藏數碼化計劃,預計將150部珍貴的電影拷貝,轉換成最新的電影放映格式-數碼電影,以減低電影菲林因放映而耗損的風險。香港電影資料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彩玉介紹道:「其實資料館的館藏大約有4,000部電影,我們是很希望將一些孤本或者從前根本無法轉換的電影拿出來,而我們得到了這筆撥款後,便希望能夠善用這筆錢,在未來的5年內將這些比較難在坊間出現的電影展出。」
2020年,資料館即將踏入20周年,首個誌慶活動「瑰寶情尋」系列以「聲影『留』傳」為題,於今年的7月5日至明年3月28日,首先推出的16部橫跨上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的館藏影片,均是孤本或從未放映的版本,每一部皆彌足珍貴。電影愛好者能通過這些館藏瑰寶,見證香港那些經典電影對文化的傳承。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7月19日至9月6日的放映已告取消,而將於10月4日放映的《孟麗君》及《危城鶼鰈》(加映:《玉女心》選段) 影片暫時如常,有興趣的影迷可赴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觀賞。
影后談分享修復過程
「這次的聲影『留』傳是資料館比較嶄新的嘗試,每部電影之前都有一個短篇的介紹,除了介紹電影本身,也找到修復的同事為大家介紹修復過程中的問題等。而每一次活動之後都會有一個影后談,這對影迷來說是不容錯失的。」陳彩玉表示,以往一些經典館藏瑰寶因只存孤本或菲林狀況欠理想而無法呈現於觀眾眼前,是次數碼化計劃,不但令這些館藏終得以重見天日,並且能將古舊的電影歷史以最新的方式進行留存,以恐未來的流失。
據陳彩玉介紹,「瑰寶情尋」是資料館的一個專題節目,「聲影『留』傳」其實是代表資料館為了保留電影的聲音、影像而做出的工作,「因為正值20周年的慶典,我們很想做其中兩個很重要的工作:搜集及宣傳,這是一個展示成果的節目。」然而,香港電影繁多,其中精彩絕倫的不在少數,資料館為將這些影片分批分主題,便要用不同的專題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次的節目是很高難度的,和從前的專題區別很大,」陳彩玉說道,「因為我們已有一批電影,再去考慮用什麼角度去表達、歸納它們,我們形容這是一次大的考試,要看完這些電影,也要做很多的資料搜集。而我們則從中選擇了16部精彩的電影,這16部分為8個不同的主題,我們也幸運地找到了這些電影的精髓出來。」
發現當時電影題材多元化
陳彩玉認為是次展出的影片其實很能緬懷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她說:「影片確實能夠在某程度上去代表一個香港在戰後的電影狀態,是很百花齊放的。從這些電影中能夠發現當時有多麼多元化和豐富。譬如《父之過》這部電影,在當年其實可以算作是兒童電影這個類型,但目前是不太可能出現這樣的片種的,這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來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的。」
縱然我們無法時光倒流回到過去,但觀眾可在漆黑的電影院內,藉助數碼科技模擬當年菲林捲動的觀影經驗,在平行時空裡,與銀幕上的影壇前輩再次一同經歷光影故事,同笑同哭。
李小龍系列
今年為功夫巨星李小龍誕辰80周年,由童星到叛逆少年,要研究李小龍,必先從他早期的電影入手,方能了解他銀色旅途的成長之路。李小龍貴為一代功夫巨星,年幼時已嶄露頭角,早在1959年赴美讀書前,已拍攝超過20部電影。李小龍以童星身份參與《父之過》(1953),演出非常耀眼。當中模仿父親名醜生李海泉以豆沙喉哼唱《打劫陰司路》的場景更為其童星年代留下珍貴錄像。李小龍在經典話劇改編的同名電影《雷雨》(1957)中首次穿起中山裝,演出既深情又青澀,盡顯柔情一面。
黃飛鴻系列
黃飛鴻系列電影數量之多,打破金氏世界紀錄,反映其正義形象深入民心。當中關德興主演逾75部,成為深入民心的黃師父,《黃飛鴻戲棚伏虎》(1959)和《黃飛鴻大鬧鳳凰崗》(1958)均講述黃飛鴻與惡霸敵對抗衡的故事,並由關德興飾演黃飛鴻。關德興以硬橋硬馬的真功夫配上俐落靈活的高難度動作,演活仁勇兼備的黃師父。
新馬師曾系列
粵劇名伶新馬師曾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已跨界涉足電影,戰後重返影壇,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演多部時裝歌唱喜劇,經常飾演底層小人物,大展歌喉之餘盡顯搞笑本領。
《玉龍痴鳳》(又名:怪錯有情郎)(1951)中,新馬師曾扮演鄉下仔出城謀生,答應由紅線女飾演的富家女佯裝名伶新馬,教同學演戲贏比賽。另一齣喜劇《龍舟祥》(1952),新馬師曾飾演街頭賣唱人,展示耍家曲藝唱龍舟,並夥拍梁醒波扮鬼扮馬,笑料百出。
坤生乾旦系列
坤生乾旦,陰陽顛倒,曾是梨園妙景,惟上世紀三十年代港、穗先後取消男女合班禁令,男花旦於戰後漸遭淘汰,時至今日已幾近絕跡。宮闈喜劇《孟麗君》(1949)是薛覺先和周坤玲唯一合演的電影。周坤玲首次女扮男裝唱平喉,飾演孟麗君為逃婚易服上京,並認識了皇帝薛覺先。著名男花旦陳非儂(陳寶珠父親)首次登上大銀幕參演《危城鶼鰈》(1955),扮演一名絕美的公主,併兼任編劇,融入獨有的粵劇技巧,通過唱腔和做手等盡顯功架。
楊工良系列
「影壇鬼才」楊工良廣納中西文化,作品不拘類型,但尤愛恐怖片,早在1936年已奇想編導出香港首部殭屍片《午夜殭屍》。大概楊工良有《夜半歌聲》(1937,馬徐維邦導演)情意結,三度靈活化用該片元素,自編自導自演了《歌場魅影》(1940)、《萬裡行屍》(1954)及《午夜屍變》。其中,《午夜屍變》(又名:屍變)(1955)講述一個劇團來到鬧鬼的戲院,遇上應該「已死」的名演員。《鬼俠》(1956)則以男主角扮鬼報仇為題,將鬼魅結合濟貧的俠義形象。楊工良在兩部電影中除了飾演重要角色,更以特技化妝、拍攝手法和燈光運用,為電影營造陰森氣氛。
劉亮華系列
劉亮華與當時的丈夫羅維於1957年合組四維影片公司,自導自演多類型作品。羅維更為劉亮華度身訂造不同類型的角色,擺脫性感形象,凸顯其演技上的靈活性和可塑性。劉亮華作為演員及製片人,能幹的形象經常反映在她主演的電影。她在《脂粉間諜網》(1960)扮演一名女間諜;而在《黑蝴蝶》(1960)中則飾演一名劫富濟貧的女俠。劉亮華外表豔麗內裡聰慧獨立,加上武俠片大導張徹負責編劇,令兩套電影劇情更為緊湊。
曹達華系列
「銀壇鐵漢」曹達華縱橫電影圈逾半世紀,主演作品超過三百部,以忠肝義膽的大俠形象最為人愛戴。其實曹達華的鐵漢風範不分古今,既是古裝片的俠客,也是時裝片的「華探長」。曹達華鐵漢形象與謙遜性格,令他非常適合扮演正直的大俠。在《血戰摩天嶺》(1953),曹達華飾演武功高強的俠士,卻因重重誤會而捲入三代恩仇。曹達華在《勇特務大戰神秘黨》(又名:鐵金鋼勇破神秘黨)(1966)中變成「港產鐵金剛」,化身特務303勇破敵人詭計。片中的特別武器、特務與間諜的頭腦戰和連場動作場面,都充滿濃厚的本土特色。
「珍姐邦」系列
「影迷公主」陳寶珠叱著上世紀六十年代,光是1967年演出的影片已逾30部,包括當時大熱的「珍姐邦」(女版佔士邦)電影。這一類粵語片獨有的片種,糅合了好萊塢佔士邦電影和中國小說《女飛賊黃鶯》的概念。陳寶珠外形清純,在粵劇舞臺上又擅長反串打北派,簡直是「珍姐邦」的最佳人選。為了迎合日益變化的電影市場,香產電影除了有「港產鐵金剛」,亦出現「女版佔士邦」。其中一位「珍姐邦」人選非陳寶珠莫屬,陳寶珠剛柔並重,非常適合扮演劫富濟貧和伸張正義的女俠。在《玉女金剛》(1967),陳寶珠飾演富有人家的養女,其親父慘遭殺害,遂決心為父報仇。《第一號女探員之死亡通行證》(1967)講述陳寶珠飾演的探員需要調查一連串殺人事件,而所有事件的共同點均為兇手留下的「死亡通行證」。陳寶珠在兩套電影中和對手鬥智鬥力,反映當時新女性不受束縛和獨立的形象。
|來源:香港文匯報
|編輯:孫銘澤
每日瀏覽更多新聞資訊 關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官方頭條號:大灣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