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次,我希望早點遇見你
—— 我與泰國娛樂文化的故事分享
如果萬事萬物都有安排,我更願意相信,一切機緣巧合是一種冥冥中的註定。
(本文提示:這既是一篇我因為疫情而結緣泰國娛樂文化的平凡故事,也是一篇我希望通過個人的一些思考能夠給予大家些許啟發的故事。)
故事的開始看似不太平凡,這要從一場疫情說起 ——
今年突發疫情,舉國上下共克時艱。我每天乖乖待在家,努力為國家做貢獻,不給國家添亂。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網上到處瀰漫《假偶天成》的消息(此處不涉及任何政治因素,求生欲Max)「泰腐顏值天花板」、「劇情高甜」、剛播「豆瓣就衝上9.3」……
正好劇荒的我,抱著「看啥不是看呢,看看帥哥也不錯啊,我倒要看看泰腐顏值天花板到底長什麼樣子」的想法點開了此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而我與泰國娛樂文化的因緣也起步於此。
故事的過程或許沒有高潮,而只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水到渠成 ——
在等待《假偶天成》更新的日子裡,我隨手點開了一部名為《與愛同居》的劇。如果說《假偶天成》使我接觸到泰國娛樂文化的話,《與愛同居》真正打開了我去用心了解泰國娛樂文化的大門。
因為對《與愛同居》中Type和Tharn的喜愛,我第一次去嘗試嗑真人CP。不得不說,嗑CP真的上頭,尤其是嗑Mew&Gulf(劇中Tharn&Type的扮演者)的CP,禿頭灣仔們應該深有體會。
當然這裡我不是想安利CP,這裡我要說的重點是:因為這次嗑CP的經歷,不僅使我心情愉悅,自身技能加到滿點,更使我想要深入地去了解一個國家。在接觸泰國影視以及音樂的過程中,泰語也逐漸變得溫柔動聽起來。
《與愛同居》打開了我看泰腐劇的大門,於是「一入泰腐深似海,從此CP不間斷」。我陸續看完了幾乎所有被推薦看的劇,認識了大半個泰腐圈的藝人,嗑到了不少CP。
故事的結尾或許意料之外,但總歸是情理之中 ——
只單純看劇,默默嗑CP從來不是我的風格,埋藏在我體內蓬勃的創造欲、思考力以及因此蠢蠢欲動的行動力,在我用心投入地時候,像三頭飢餓的獅子爭先恐後地朝我撲來。
我花了兩天時間看完了四本有關泰國的書籍,深入了解這個國家的概況(感興趣的話,文末有我精心整理的泰國概況思維導圖哦)。又花了兩天時間對泰國概況做了一個整理工作,並寫了一篇名為《一篇文章讓你快速了解泰國》的推文,準備發表在我所在部門運營的學院公眾號上(我負責文案),想讓更多人能了解到不同國家的文化。
後來考慮到學院公眾號是比較正式、有其特定使命的一個平臺,該推文還是決定不在學院公眾號推出。而深信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時代所趨,不願將文化普及止步於此的我說幹就幹,自創了一個公眾號主要用來「跨文化普及」。名字這裡就不說了,不然就涉嫌推廣了哈哈(不是)
我深刻地明白,跨文化普及這條路道阻且堅、任重而道遠,但因堅信「文化無國界」,堅信這件事是有意義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我仍會願意去做這件事。
而跨文化普及第一站就先從泰國開始(這裡就要提到我與「藝鼎傳媒」的緣分了哈哈)。此時已經對泰國概況有所了解的情況下,去了解目前泰國娛樂圈是我第二個想到的方面。
但囿於個人經歷的淺薄、資料搜集的繁瑣以及信息更迭延遲等因素,想要科學、有效地完成這樣一篇科普文,可能交給對此有所研究的資深人士做會更好,就這樣「藝鼎文化」闖入我的視野。
深入了解該公司後,我在其旗下公眾號「泰娛樂基地」找到的一篇分析泰國娛樂圈的推文進行了轉載,我的跨文化普及之路至此,未完待續……而我與「藝鼎文化」的緣分似乎也並未完結,並最終是我在此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
那麼疫情期間我與泰國娛樂文化的故事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只想看故事分享的可以止步於此,但我還是希望你們能繼續往下看完。下面是在故事發生的過程中,我的一些個人思考,說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想法,如果因此能啟發到你一點點,記得將啟發延續哦。
去年翟天臨一句「不知知網」一石激起千層浪,眾人譁然;而近日仝卓「高考舞弊」一事再次激起眾人憤怒,被網友戲稱是翟天臨2.0。回想國內娛樂圈近年頻頻爆出的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到底是個別例子,只是被爆出的那幾個藝人的問題,還是具有一定範圍,只是發現與否、曝出早晚的問題?
或許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引發的一個令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到底娛樂圈怎樣發展才是有機地、健康地、可持續地?
眾所周知,泰國娛樂圈的藝人算是比較親民的。撇開國情、社情、文化等因素,只看個體,會發現很多藝人都是高學歷且有才華的。一個較好的教育經歷,較完全的多項發展,不僅有利於自身人格的完善、素養的提高,更能增強思考力,做到明事理、辯是非。
因而大多高學歷的藝人會很有職業素養,而且大多平易近人,更懂得謙虛,三觀很正。用形象一點的描述來說,泰國娛樂圈是「在學霸裡找演員」,而內地娛樂更像是「在演員裡找學霸」。
當然國情文化等因素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能否由此引發思考——我們可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比較好的娛樂發展模式呢?
娛樂作為一種由人創造並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現在已經與人有著千絲萬結的聯繫。娛樂本質上是為人而服務的,是為了取悅人而存在的。娛樂一旦離開人,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恰好人們也需要娛樂。
泰國娛樂圈在藝人營業這點上做的是很好的,這也成為了藝人職業素養的一部分。至少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他們意識到了娛樂的初心就是為了娛樂大眾。這是一份正經職業,藝人也應當意識到這點。
或許我們一直認為演戲必須要專業的演員來演才行。但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沒有演戲經驗的人演技也很好,也有很多專業學表演的演員演技卻總是差強人意。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至少啟示我們,或許演戲最終還是得看演戲的執行者——藝人本身。
對於演戲來說,再完備的技巧,或許都不如一顆真誠、投入的心,一次下意識的反應更讓人覺得真實、可愛。更何況,演技是可以通過不斷學習、練習很容易得以提高的。
譬如有很多表演速成班,或者可以在演的過程中隨時有專業老師指導,或者在演之前多多研讀劇本,多多針對場景練習等等,有很多種方式可以保證最終「成品」的效果。而表演作為一種藝術領域的文化,其實更多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重要的是「悟」。
此時又回到我們前面提到的,對於「學霸」而言,領悟力和學習力往往都不會太差。而一個人想要有好的品質或正確的三觀是無法僅僅通過簡單的學習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涉及到人本身牽扯到的因素就太多了。
此時我們去想,內娛常常被人詬病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那幾個破壞了整體「和諧」的藝人嗎?耍大牌,做戲作秀,片酬天價……這些暫且可以看作是根源的派生產物,要找問題肯定也是找根源,暫不提。
就說說內娛近年越來越多出現的令人大跌眼鏡,無語震驚的一些事情,難道不該從中得到些許警示嗎?我想我們都希望中國能夠變得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而娛樂作為與人民朝夕相伴的一種文化形式,希望能夠更加深思熟慮。
娛樂常常引領著流行的方向,也代表著一種價值取向。作為產出公眾人物的搖籃,娛樂圈要意識到肩負的重大使命與責任,更加謹慎對待各種事項,並時刻審視自身發展,剔除不利的部分。
至少藝人作為公眾人物,身上承擔的責任還是很重的。不局限標準,更多元考量一個藝人,提高藝人的門檻;不忘初心,改善娛樂圈運轉機制,從根源提高藝人的意識,提高藝人素養等等,會不會更有利於娛樂按一種良性循環的模式發展呢?
有時候答案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是意識,因為這才是行為背後真正的推手。
泰國概況 思維導圖:
文|Aye 圖|Aye
作者入圍第3屆「藝鼎杯」泰娛樂文化有獎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