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是什麼意思?

2021-01-17 一尺裂釉罐

導讀:相信有很多的小夥伴不止一次的聽過這句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現在不管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很多的老人不止一次的對子女念叨過這兩句話,卻不知這句話有多少的心酸和感恩。

小編小時候一直在農

小編小時候一直在農村生活,知道老一輩人和現在的年輕人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在思想觀念上都有一定的代溝。老一輩人都講究細水長流,省吃儉用的過日子,從不亂花一分錢。而現在的年輕人可就不一樣了,尤其是還沒結婚的年輕人,肆意的享受生活,享受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新奇、刺激。好多人都是月光族,不懂老一輩人當時生活的艱辛,不懂得攢錢,不懂得如何管理和計劃生活,所以當年輕人大手大腳的亂花錢的時候,老人們還會說:「當家方知柴米貴」,你們現在還年輕,等你成家結婚了以後,你就知道了日子不好過嘍。

沒有結婚的人可能暫時還不能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小編也是剛結婚一年多,現在可以說特別理解這句話,慢慢就發現生活中根本不是想像的什麼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麼簡單,兩個人在一塊生活,日常開銷太多了,需要花錢的地方數不勝數,特別害怕逢年過節,緊接著車貸、房貸,生孩子的各種費用,之後的奶粉、紙尿褲。突然感覺怎麼人活著這麼累啊,結婚前怎麼不攢點錢,現在真是後悔莫及呀!

農村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是什麼意思?

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其實更不如容易,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歷過叛逆期,把父母對我們的愛覺的是應該的,告誡我們的多少金玉良言,被我們拋之腦後。電視或網絡上以前出現多少這樣或那樣的新聞,十幾歲的孩子在商場讓母親給自己買一部心儀已久的手機,母親以孩子太小,自己工資太低買不起為由拒絕了孩子的要求,這位「勇敢」的孩子竟然拽著母親的頭髮死活不放,非要買這部手機。即使這樣,這位母親還是沒有打罵孩子,像一個委屈的孩子哭了起來,嘴裡喃喃道:「是媽媽不好,沒有本事,不能給你買手機。」突然讓小編感到特別的詫異!

但是不能在主觀的角度去批評任何一個父親、母親對自己孩子的溺愛,他只是不願讓你受他們小時候的苦,努力想把最好的給你。希望慢慢長大之後,都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這兩句俗語,小編真的是從小聽到大,以前不懂事,沒有聽進去一句話,總覺得父母嘮嘮叨叨的很囉嗦,進入社會成家立業後,才是深有體會呀,同時更懂得感恩父母,感謝父母對自己的無私奉獻,真的不容易。也希望看到本文的各位多體諒父母,多孝敬父母。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是啥意思?
    我們每個人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我們要懂得感恩。小時候在農村,常聽村裡的老人說一句話: 「當家才知柴米貴, 養兒方知父母恩」,當時還是懵懂無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能理解這句話包含的人生哲理。1、當家才知柴米貴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只關心家裡吃的好不好,自己穿的暖不暖,至於家裡平時的生活開支這些反正有父母操心,自己也不用管。
  • 養兒方知父母恩
    養兒方知父母恩 曉風雪子 一轉眼,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婆家娘家都不在跟前,大事小事都得自己扛著。大的鬧小的哭,一天能把飯吃到肚子裡就不錯了。父母一天天老了,只要不生病,身體健健康康的就算燒了高香。不是他們不想幫你,而是心有餘力不足了。一句俗語,養兒方知父母恩,此刻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它的含義。一直到結婚,甚至到生孩子,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跟父母提這樣那樣的要求。只有生了孩子,為人父為人母,真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艱辛,由衷地感嘆:父母當年也不容易啊。
  • 當家造句和解釋_當家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當家(dāng jiā)。主持家務。[老舍《四世同堂》:「兒子不常住在家裡,媳婦又多病,所以事實上是長孫與長孫媳婦當家。」]也指主持家務或主持公眾事務的人。[曹靖華《點蒼山下金花嬌》:「她的話不但條理分明,而且連數字都像一串串珍珠,從口中滾滾流出。
  • 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啥意思?
    農村很多俗語都來源於生活,並且很貼切生活,再加上它簡單易懂的語言,所以很受老百姓的喜愛。這句「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是小編的老媽從小就在耳旁叨叨的一句話,但凡跟著老媽幹活時偷懶或者做出一些在老媽看來不合規矩的事兒,老媽便要搬出這句俗語來教導一番。
  • 農村俗語:「趕豬三年成疲漢,當家三年狗也嫌」啥意思?
    說起農村俗語,想必很多人都非常好奇,這短短幾句話為何會流傳千年,其實這俗語真正能夠被廣為流傳的主要原因就是俗語所代表的文化是其它文化不可比擬的,尤其在農村,人們知識水平有限,如果什麼事情都要繁文縟節的去學習豈不是浪費時間,同時對於沒有學問的農村人來說也是在浪費精力,所以人們就把這些過於複雜的道理總結成了俗語
  • 農村俗語:「趕豬三年成疲漢,當家三年狗也嫌」,這句話是啥意思
    在幹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要找對方法,如果方法不對往往會事倍功半,比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趕豬三年成疲漢,當家三年狗也嫌」,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還有一種趕豬人,那就是家裡餵養的母豬到了發情期,就要趕著母豬去有公豬的家裡配種,一般情況下,村裡人很少養公豬的,有時候幾個村才有一頭公豬,這時候也只能趕著豬去了,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在豬的後腿上綁上繩子,以防止母豬半路跑掉。
  • 王祖藍李亞男《親愛的來吃飯》溫情暢聊養兒方知父母恩
    節目中,王祖藍李亞男夫婦在聊到父母兒女的關係時,李亞男感言自己當了媽媽之後,就會很理解媽媽為什麼會有這種牽掛王祖藍則在一旁幽默加料稱,「今天千萬不要說我長大了,我一定不會像爸爸媽媽管我管的那麼嚴或者什麼什麼的,因為有一天當你當了爸爸媽媽,你就知道其實你也差不多。」真的是養兒方知父母恩。
  • 農村俗語「年逾四十,不欠兩債,不忘兩恩」,啥意思?有道理嗎
    您好,這裡是軍輝溫馨屋,每天為您推薦新鮮的文化小內涵,我是小編軍輝說文化,每天帶您領略不一樣的風俗與農村的常識。小編在這裡為您分享的是農村俗語「年逾四十,不欠兩債,不忘兩恩」,啥意思?有道理嗎?「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
  • 農村俗語:「何知人家女人賢,坐時入定語不繁」,代表什麼意思?
    日前上網,見這樣一句鄉下俗語:「何知人家女賢,坐時入定語不繁」。因為在下才疏學淺,雖然我對這句俗語深思熟慮很久,但還是想不出它的意思來,所以,只好向一個老農請教,他告訴我,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賢者」的意思就是「賢者」。
  • 俗語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結婚後卻知,其實下半句才是重中之重
    俗語說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其實下半句才是重中之重,很多人卻都不知道。「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很多人都能夠耳熟能詳,它表達的意思是夫妻相互之間的長相廝守,也可以理解為兩個人能夠相互結合是一種莫大的緣分。
  • 農村俗語:「何知人家女人賢,坐時入定語不繁」,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何知人家女人賢,坐時入定語不繁」。由於在下才疏學淺,雖然我對這句俗語認真思考了良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思考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所謂的「賢」,是指「賢惠」的意思。
  •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是什麼意思?為啥在農村有這樣的說法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有什麼道理?有的人怕狗、有的人恨狗、還有的人愛狗,雖然一些人對狗是又愛又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而在農村裡,狗狗也是農民們的忠實夥伴,一些農戶家中、養殖場裡總有著這麼一條或幾條狗給主人看家。因此來說,相對於城市裡一些人嫌棄狗狗,農村人還是更樂意待見狗的。
  • 俗語賞析:十句俗語,句句都是金口玉言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跟什麼人在一起,或者處於什麼環境,就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中有言:「俗語說『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今番親家太太的談吐就與往日大不相同了。」這句俗語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八竿子打不出個屁來釋義:這句俗語比喻人過於老實,缺乏反抗精神。
  • 農村有句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句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是什麼意思?文丨蟈蟈說事兒俗話說好事成雙,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們平常所接觸的一些事物,都感覺雙數為吉利數。比如說我們送給別人的結婚禮物,都是送雙份兒。過去貧窮的年代,送的結婚禮物一般都是暖瓶,臉盆或者別的什麼東西。
  • 農村俗語「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說的什麼意思?
    而農村,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海納百川,在農村,世代居住著善良淳樸的農民,在漫長的歲月中,在日積月累下的耕耘勞作下,總結出很多富有實踐和科學的經驗,在一輩一輩農民口中流傳下來,這就是農村文化的瑰寶,我們傳統的農俗。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圈」不斷的擴大,農村進城人員逐步的增多,那些農村的俗語也漸漸被人遺忘!
  • 俗語:「只看男人身上衣,便知男人家中妻」,啥意思?你知道嗎
    俗語:「只看男人身上衣,便知男人家中妻」,啥意思?你知道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華夏的這片土地之上,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經過歲月的沉澱,散發出了更耀眼的光芒。
  • 農村俗語「浪子回頭金不換」說的是什麼道理?
    在農村鄉下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老話,這些老話也叫俗語。俗語來源於農民們平常的生活,話糙理不糙,仔細琢磨一下真是特別有道理。農村的老人教育小孩或規勸別人的時候就喜歡引用俗語。農村有句俗語:「浪子回頭金不換」這話有什麼道理呢?所謂「浪子」應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不是智者不應稱浪子。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會知道,在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是咱們所說的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被當作重要參考,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大家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 農村俗語:家庭有四項,家敗人也亡,什麼意思?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在以前社會信息不發達,物質生活也比較匱乏的年代,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對一些自然規律以及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就是咱們平常所說的農村俗語,在當時沒有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時,這些農村俗語給人們的生產耕種,起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可見這些老話在當時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