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綜藝節目《婆婆媽媽》中,李晟和李佳航帶著自己2歲的兒子小小航上節目,節目中有一幕,李晟叫李佳航「老公」。沒想到,李晟兒子也學著叫「老公」。
然後李晟糾正兒子說,「我老公」,沒想到兒子繼續跟著學。然後他們對話的畫風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李晟:我老公!
小小航:我老公!
李晟:我老公,你爸爸!
小小航:你爸爸
李晟:你怎麼罵人呢……
這活脫脫一個小小的「行走複讀機」啊!看到這一幕,作為老母親的我,真的笑翻了,原來天下都有同款娃。
想當初,我女兒學話,當我喊寶爸「老公」時,她也是這麼奶聲奶氣「鸚鵡學舌」般地模仿我,當時,因為這事我們還樂了一晚上。
心理學認為,「學舌」其實是孩子在1歲左右開始語言模仿的重要表現。從模仿口語中的一個字或一個詞開始,到短語,再到一個個句子,在此過程中,孩子不斷感覺語言音韻的變化,並通過不斷使用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並開始創造。
由於在心理學上,還有「詛咒敏感期」的說法,認為孩子在學話期間,特別喜歡學說有衝擊力的話語,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很容易學會罵人的髒話。
為了給孩子早前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家中的大人,要注意文明措辭,儘量使用標準口語。並且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讓孩子的詞彙快速增長,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孩子剛開始學話時,很喜歡重複大人說的某個詞,或者自己用兒語(片語、不完整的句子)來表達意思。
為了避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剛開始說話即使發音、語法規則都不準確,大人也不用直接糾正孩子的說話,而是在孩子原來說出的詞彙基礎上,增加詞彙,用正確的語法再說一遍,讓孩子跟著重複,他自然能覺察出其中的不同。
比如,當孩子指著一杯水,說出「水」這個詞時,其實是想表達「要喝水」的意思。大人明白後,可以幫孩子把句子補充完整,「寶寶要喝水」。
然後更進一步,橫向拓展,對孩子說出更過關於「水」的詞彙和句子,比如,水流、河水、泉水等等,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記得女兒學話的那段時間,經常因為他沒大沒小地「斑鳩學舌」,家裡充滿歡聲笑語。
有時我們無意間說的一個詞,都能讓她樂半天。而我總會抓住這樣的機會幫她推展詞彙量。
最記得,有一次,我無意間說了一個短句,「這是用毛線織成的」,女兒聽了之後,重複跟著說「毛線織」三個字後,哈哈大笑起來。
然後我每重複一次,她就跟著重複說一次,然後就開始大笑。
看到她對「毛線」這個詞這麼感興趣,我十分耐心陪著她一起玩這個語言重複的遊戲,起碼二三十次,最後笑到她打嗝,我們才停下來。
接著,我給她看了各種各樣毛線的圖片,並整理了各種各樣毛線的類別詞,教她學,然後再用「毛線」這個詞做中心詞,延伸出各種短語和句子,跟她互動對話,幫她拓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現在3歲多的女兒已經可以獨立講很多故事了,並且能用很多同義詞表達同一種意思。
語言能力包括語音、語意、語法和語用四個要素。語音和語意比較好理解,而語法和語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去提升。
提升語法能力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就是幫孩子挑選一些有很多重複性句型的繪本,讓孩子在繪本閱讀中,不斷接觸大量重複的句型。
科學研究表明,兒童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從語言材料裡概括出基本的語言結構特徵。
重複性句型繪本中一個個重複的句式,變換了其中一些句子成分,有助於孩子學習特定的句式結構。
比如經典繪本《我爸爸》中,圍繞「我爸爸」寫了大量重複的句子,
他像大猩猩一樣強壯;
像河馬一樣快樂;
像貓頭鷹一樣聰明;
吃得像河馬一樣多……
給孩子多讀幾遍,就會發現孩子幾乎可以把這些句子背下來了。然後,某天,你在不經意間,會發現孩子也學會句式仿造了,學會很多不同類型的句式,這就是語法學習的過程。
而語用,更需要孩子根據聊天或閱讀時,根據語境,體會出話語或句子中的言外之意。
比如,有時候,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交往過程中,有時候會開玩笑、說反語,語用能力強的孩子,就能輕易分辨,不會生氣;
而語用能力差的孩子,有可能就比較容易誤會別人的意思,跟別人起衝突。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倡議團隊,經過多年的跟蹤研究表明,在孩子早期的成長中,家長多跟孩子對話,更有利於幫助孩子的大腦迴路建立更多類神經的連結,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並有利於促進孩子在未來在學校中各個學科的學習。
比如,想讓孩子以後的數學更好,那麼,就從小,在跟孩子的日常對話中,多用與數學相關的詞彙,同理對於其他的藝術、學習等其他學科也如此。
其實,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藝術家父母,更有可能擁有對藝術感興趣的孩子,有時候天賦看上去更像是會「遺傳」。但其實是因為他們經常不經意間跟孩子說更多關於藝術方面的詞彙,或者跟孩子更多討論跟藝術相關的問題。讓孩子從小長時間浸染在藝術的學科詞彙中,幫助孩子的大腦建立了更多關於藝術方面的類神經連結。
孩子成長無小事,在某些成長階段一些細微的表現,需要家長用心去捉摸,然後耐心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關注@艾羊育兒,共同探討育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