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剛剛過去,想必這個新春,大家都有出去看了不少電影吧?
直至今天為止,《你好,李煥英》故事有趣,溫暖,又催淚,成「票房黑馬」,票房破35億!
有人說,這是真情與真心的勝利,純真質樸的感情總是最能觸動人心。
然而,不同年齡段的人看完這個電影,會有不同的感受。對於作為一個母親的女兒,同時又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們,會有更強烈的體會。
打我有記憶起,
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
所以我總忘記,
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
這部電影細節淚目:天下父母都一樣,每一位父母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總是把最好的留給自己的孩子。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李煥英看到賈曉玲從天上掉下來,她下意識就喊了一句「我寶」,就跑過去接,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淚崩。
這就是無私的母愛,看到孩子有危險、有需要,第一時間衝上去,無條件包容孩子的一切,永遠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這讓我想起我的小時候,每次跑回家歡快的和媽媽說:「媽媽,我給你變個魔術,你看……!」
變完了,問媽媽:「媽媽,我厲害吧?」
媽媽說:「寶寶真厲害。」
「媽媽,你知道這個魔術是怎麼變的嗎?」
媽媽說:「不知道欸!」
「就是這樣這樣變得……!媽媽你學會了麼?」
「原來是這樣變的啊,媽媽學會啦,寶寶真聰明!」
那時我們總以為,是我在逗媽媽玩,其實是媽媽在陪我玩。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前,也是個小女孩,會被寵愛,會被照顧,會發脾氣會任性,會怕黑怕疼,也喜歡漂亮的衣服,也曾有過夢想與堅持....
只是後來他們變成了母親,有了自己要保護的寶貝,所以只好披上了鎧甲,變成了英雄,變得無所不能,給孩子剛下來所有的事情。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是《Hi,Mom》。
賈玲在採訪中說,之所以中文名叫《你好,李煥英》,是因為她想告訴大家:媽媽不僅是媽媽,她還是她自己。
當媽前,我們的名字是Lucky、Lily、Cindy,一天恨不得更新十條朋友圈。
當媽後,卻默默變成豆豆媽、果果媽、洋洋媽,朋友圈全是孩子的九宮格照片。
而賈曉玲的媽媽,叫李煥英。她梳著麻花辮,愛穿白色襯衣和裙子,排球打得很好,在賽場上英姿颯爽。
甚至,在片子裡,唯一的功能性反派王琴阿姨能過得那麼好,一開始是說她嫁給了廠長的兒子。
但後來賈玲穿越回去以後發現,是王琴阿姨拿到了廠長兒子不要的深圳分廠的管理職位,她不是靠嫁得好過上好日子的,讓大家知道,王琴阿姨不管是否和廠長兒子結婚了,她都是一個很優秀的人。
呼應了那句臺詞:「每個媽媽,都不是生來就是媽媽,她們都曾擁有恣意飛揚的青春,和可以自由選擇的人生。」
成為母親的過程,就是一個喪失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痛苦,有遺憾,可也有欣喜,有快樂。
而母愛的表達方式有千萬種,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但不管哪種方式,前提是母親的狀態要足夠好。
假如媽媽是痛苦的、委屈的,那她投射給孩子的,也是痛苦和委屈。她做不好自己的角色,也很難做好媽媽的角色。
沒錯,她是媽媽,但她首先是自己。
電影裡,最催淚的臺詞,莫過於賈小玲說:「以後你的女兒以後肯定有出息」,而李煥英卻認真的說了這句:「我的女兒,健康快樂就行。」
原來,在媽媽心裡,即使她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也依然是她最愛最愛的女兒。
「健康、快樂」永遠是母親對兒女最大的期盼,也是兒女對父母最大的心願。
父母最大的不凡,是接受孩子有可能平凡。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並讓孩子真正擁有「健康、快樂」,是家長的一種責任。
只不過在人類長長的進化歷史中,這種責任被刻進了基因裡,變成了一種類似本能般的存在,其表現我們常常稱為「愛」。
時光倒流,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母愛,看她當年如何疼愛你,如何全身心地讓你健康快樂。
而當這一切化為泡影,穿越之旅結束,人生最大的悲哀——「子欲養而親不待」猝然而來,賈玲的遺憾,擊中了無數人的痛點和淚點。
而換個視角來感受母愛,用最平凡的目光來打量最偉大的母愛,用淚水來完成一次「洗心之旅」,用哭笑兼得來詮釋「健康、快樂」四個字,這部電影做到讓每個觀眾都會發自心底,喊出:Hi,Mom
記得《麥兜響噹噹》裡,麥兜媽媽有一句臺詞:
" 媽媽在外面其實也不是一頭成功的母豬,我每天四處奔波從早到晚,回到家最開心最開心的就是能做一頓好吃的,看著你吃的樣子。這個是我能夠給你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幸福。
所以如果你以後再也不吃媽媽的雞,媽媽再也見不到你吃雞的樣子,那媽媽的一切就沒有了。"
身為父母,我們當向李煥英學習,大人從容堅定,孩子才能健康快樂。這也是是我們從這部電影中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