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汽車是人類社會工業文明的結晶,它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使人類的出行變得更加方便,推動人類文明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從木牛流馬的中國式審美,到手握方向盤的摩登情懷,再到汽車工廠裡的匠人之美,亦或是設計圖裡蘊藏的智慧,汽車已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記載了人類文明進步的史詩。讓我們回溯時間,暢遊歷史,開啟一段汽車文化之旅吧!
汽車、道路、城市、自由、馳騁、夢想,對於今天的我們也許已經習以為常,回到原點你可曾想到這一切的來之不易?1956年7月13日,這是一個讓汽車人銘記的日子,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中國汽車人用他們的智慧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實現了中國汽車工業從0到1的歷史跨越,承載了整個民族的期望與情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紅星冉冉:國車長子誕生
時值1949年末,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前往莫斯科訪問蘇聯,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爭取外援。12月21日在參觀史達林汽車廠看到一輛輛汽車駛下裝配線時,毛澤東同志對隨行的人員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大工廠。」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走過了一條汽車工業帶動國民經濟的道路。儘管那時候的我們一貧如洗,但嚮往富強的夢想和種子已埋於心間。
建設汽車工業的事項被提上日程。1950年2月,中蘇籤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確定了蘇聯援華建設的「156工程」,其中就包括汽車製造廠的建設,第一汽車製造廠後來也成為「一五」計劃的重要項目之一。
1950年2月14日,中蘇籤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同年7月,經過將近半年的緊張籌備,我國第一個汽車實驗室在北京成立,標誌著我國的汽車研發工作由此正式開展。它當時肩負著開啟新中國汽車工業新紀元的重任,承載著全中國5.6億人的期待和夢想,也是新中國打開工業時代的一道曙光。儘管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技術和人員也極其有限,但新中國第一批研發人員依舊咬緊牙關,堅持不懈,始終奮戰在一線。
1951年,經過多次考察、調研,新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在距長春西南6公裡的孟家屯破土動工。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奠基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製造廠舉行奠基典禮,李嵐清同志等6名共產黨員抬著刻有毛澤東同志題詞的基石進入會場
1953年,毛澤東同志親自為汽車廠奠基題詞,寫下了「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一汽也由此得名。從此,中國第一座汽車生產基地在東北荒原上拔地而起,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建設自己的汽車工廠。
1956年第一汽車製造廠落成,建築面積70.2萬平方米,其中廠區建築面積38.2萬平方米
時間來到1956年,這一年,對於新中國來說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那一年,我們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那一年,我們終於從經濟的大蕭條中緩過勁兒來,開始穩步進行經濟建設;那一年,我們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1956年7月13日,歷時6年籌備、研發,並由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的、新中國自主生產的第一輛汽車——解放CA10汽車成功試製下線,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新中國國車長子就此問世。
1956年7月13日,解放CA10汽車試製成功
1956年7月14日,全廠職工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中央大道,觀看製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
1956年7月14日、15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解放牌汽車試製出來」的報導
1956年8月21日,10輛嶄新的「解放牌」卡車在天安門廣場上展示,並參加了10月的國慶閱兵式
解放CA10汽車的誕生,讓中國人第一次面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打破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論調,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同時也拉開了新中國汽車工業製造的序幕,創造了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傳奇」,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顆「紅星」,從東方冉冉升起!
紅星閃閃:解放記錄時代烙印
經蘇聯專家建議,解放CA10汽車採用當時在蘇聯應用最為廣泛的吉斯150作為原型,進行生產。儘管車型結構簡單,但其便於維修且耐用性強的特點,非常符合當時中國國情的需要。
吉斯150
與原型車吉斯150相比,解放CA10的發動機在啟動後勻速性更加優秀,而且制動系統安全可靠,結構也更加穩定,因此使用壽命也比吉斯150更加長久。除此之外,一汽的科研人員還結合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地理環境、路面狀況等因素,進行了一定的設計改進,使之更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建設時期的公路、橋梁負荷等客觀條件。
在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資源匱乏,生產力落後,解放CA10汽車還可以按需改裝成各種用途的汽車:如公交急救車、加油車、運水車、傾卸車、起重車、工程車、冷藏車和閉式車箱載重汽車等,每一輛汽車都充分契合了那個時代的發展需求,馳騁在祖國的城市和鄉村,為中國的工業建設、農業建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解放CA10改造而成的灑水車
北京汽車博物館展示的由解放CA10改造而成的消防車
解放CA10汽車的車型號中開頭字母C代表中國,同時也代表長春,A是英文中第一個字母,代表第一。車身印有解放車標,五星代表著中國,而展翅的雄鷹代表了一汽。這凝聚了當時開發者們無數個日夜奮鬥的心血。
解放CA10車頭特寫:「解放」二字來自於毛澤東同志為《解放日報》題字的手寫體
解放CA10汽車採用後橋驅動,空車重3.9噸,載重量為4噸,可拖掛4.5噸重的掛車,搭載直列水冷六缸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功率為66千瓦,最大速度為65千米/小時,每百公裡油耗29升。
解放CA10的主要部件,從毛坯到成品幾乎都由一汽製造
解放CA10的底盤、發動機和車身等主要部件,從毛坯到成品均由第一汽車製造廠製造,60%的工序採用機械化施工方法,各零部件預製完畢後,再運到流水線進行組裝,輪胎、軸承、玻璃和電器類配件則由外廠負責供貨。生產第一輛汽車,自製的汽車零件有2335種,各種工裝、非標圖紙就達10多萬張,描圖員就有100多人,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創造了奇蹟。
「解放」作為當時唯一可大批量生產的汽車品牌,直到1986年才停產,30年的時間裡,總計生產了128萬輛,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全國汽車產量的一半。生產能力由原設計的年產3萬輛提高到1985年的8.5萬輛,產品由單一品種發展到3個系列、4個基本車型、30多個品種,產品技術改進1000多項。「解放」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中國汽車工業早期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和寫照。
1957年第二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約旦商人畢特先生購買了3輛解放牌汽車,這是解放牌汽車第一次出口
紅星熠熠:解放精神永存
北京汽車博物館展示的解放CA10汽車
儘管解放CA10汽車早已停產,但它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有著無法磨滅的功績,也是回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中永遠無法繞過的一環。對於解放汽車的民族情節,是植根於血脈之中無法描述的依戀,是家國情懷的時代印記。
雷鋒擦拭解放牌汽車的形象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作為一輛汽車,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寄存著一代人的印記。那些個不眠不休的夜晚,是「解放」精神的印記,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矢志奮鬥,將「解放」精神發揚光大、代代傳承,是新時代下每個「汽車人」肩上所擔負的使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依舊值得我們去銘記,就像器物可能會磨損,但凝聚在其中的匠人精神永存。
北京汽車博物館設計的解放牌汽車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