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長沙河西的谷山,又叫雲母山,或香山,地跨嶽麓區望嶽鄉、天頂鄉和望城區星城鎮,東至望嶽鄉谷山衝將軍坳,西至螺絲就山腳的竹葉塘,北至星城鎮青山坳金甲水庫,南至天頂鄉大塘衝,是有名的森林公園、大長沙北的純天然氧吧。
山的得名有二,一是因遠古先民信奉的農業神——穀神在此山顯靈而名之,二是因為明代谷王入山為僧而得名。
其山,峰巒起伏,森林茂密,濃陰蔽日,潺潺溪流,澄澈見底。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又西四十裡曰谷山,靈谷深邃,上有梓木洞,下有龍潭。」山上自然景觀有壁上掛燈、烈馬回頭、羅漢肚、風門坳、刀背脊、仙人坡、一字澗、青龍嘴、黃獅嶺、金鰍井、白虎排、觀陣臺、將軍坳、響鼓嶺等,還有一個歇涼亭,相傳明正德皇帝巡遊到此歇涼,故得名。清人楊世安(號巨川,長沙人)所做的《登谷山》寫出了登臨之妙:「谷山與嶽爭空起,聳入青天勢未已。盤旋鳥道登山尖,一碧遙看洞庭水。蒼茫獨立翠微間,此身不信在人寰。長嘯一聲下山去,芒鞋帶著白雲還。」胡之太(湖北黃岡人,康熙舉人,曾任長沙教諭)則說:「湘江平不流,容與泛虛舟。傍石堪維纜,循阡理陟丘。樨香風撲鼻,雈白雪盈眸。山水清音在,良辰賦勝遊。」
主峰谷王峰,海拔362米,在相對比較平坦的濱湖衝積平原區就顯得高峻挺拔,不同凡響了。谷王峰周圍主要由五座大山峰組成,好似群山環抱,內有九個小二型水庫,俗稱「五龍朝聖,九顆明珠相託」,其中豹子巖水庫是谷山景區最好的泉水寶庫,有「蟒蛇吐蕊,玉帶纏腰」之稱,而青石溝水庫附近,菟絲草叢生,這種寄生植物一般地方少見,是益肝補腎的良藥。水面面積最大的是觀音巖湖(水庫),是目前長沙僅有的三個水面面積過40萬平米的湖泊之一,多面環山,氣候宜人,水質清冽,湖岸蜿蜒流轉,線條靈動柔和,與山一氣成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谷山東鄰湘江,江畔有月亮島,島如一彎修長的新月吮吸湘水,兩頭銀白的沙灘吻著湘水碧波,島長4980米,平均寬約400米,最寬處800多米,總面積3300多畝。月亮島以美麗的自然風光為特色,被新闢旅遊點,成為湘江上最大的主題公園。
谷山以產硯著稱。其所產的谷山硯,與產於瀏陽市永和鎮柳家灣瀏陽河支流大溪河石叢之中的菊花石硯、產於長沙的圭峰石硯、產於寧鄉縣的龍牙石硯,合稱為「長沙四大名硯」。據宋代米芾《硯史》記載:「潭州谷山硯,色淡青,有紋如亂絲理。慢扣之無聲。得墨快,發墨光。」清乾隆年間刊刻的《長沙府志》亦載:「谷山,縣西七十裡。山有靈谷,下有龍潭,禱雨輒應。有石色淡青,紋如亂絲,叩之無聲,為硯發墨,亦有光。」此外,《清一統志》也記載說:「谷山,在長沙縣西七十裡,產青紋花石,可為硯。」
還有特產湘粉,與山東的龍口粉絲、北京的清河粉絲同享盛名,又名「南粉」,因產地在湖南而得名。又因望城區湘江西岸是其主要產區,長沙本地人們稱為「西粉」。谷山區域人民製作湘粉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尤其以純蠶豆粉做成的粉絲叫做「銀絲細粉」或「龍鬚粉絲」,其色如銀,細如絲,輕柔起伏,象龍鬚一般,被稱為湘粉中的上品。湘粉具有潔白細長、柔軟爽滑、易熟耐煮、吸鮮力強等特點,又因為以豆類為原料手工製作,富含天然高蛋白,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故一直是人們喜愛的豆制食品。冬天吃火鍋,以粉絲作底料,拌以肉絲、冬筍絲,可做成「三絲火鍋」;夏季做涼拌菜,佐以薑絲、辣椒絲,開味爽口,食用方便,價廉味美。據當地史籍資料記載,民國時谷山的寺廟中有一名僧廚,善以湘粉做出素席中的燴魚翅,其色、香、味、形均可與真魚翅媲美,素得當時的湖南總督譚延闓的賞識,故湘粉又有「河西魚翅」的美名。
谷山又是有名的燈彩之山。燈彩是湖南普遍流行的民間工藝品,始於西漢,工匠利用竹、木等材料製成各色花燈,加以彩繪或刺繡裝飾,結構精巧,古樸雅典,美觀大方,在節日和喜慶時懸掛於門首和廳堂。谷山歷代屢出燈彩大師,據傳在北宋、南宋、明、清時期,皆有工匠被招至皇宮進行製作。從形式上看,最多見的有三種:其一,走馬燈,是用蔑做骨架,用彩紙糊成方形或圓形的燈籠,用紙片剪成人、馬貼在紙輪上,把紙輪安放在燈籠中間,利用燈光熱氣,衝動紙輪旋轉;其二,宮燈,是以雕竹、雕木、雕漆、鏤鐧等作框架,鑲以絹紗、玻璃或牛角片,加以精緻彩繪或嵌以翠玉珠寶而做成,現今多採用鋁合金等金屬,有機玻璃璐珞、塑料等新式材料製作,是一種豪華照明藝術裝飾;其三,花燈,谷山流行的主要是各種幾何形、動物抽象形等象徵吉祥的花燈,一般用於民俗節日。
谷山還流行皮影戲演出。皮影戲又叫燈影戲或影子戲,是以特製的透明牛皮或驢皮或皮紙襯殼雕鏤繪製而成的影人來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藝人在燈光透射的屏幕後面做出各種動作,表演戲劇情節和故事,伴之以音樂、唱腔和道白。谷山表演皮影戲的歷史可追溯於西漢初年,即第二任長沙王吳臣(?—前193年)時期,據民間傳說也就是在這場表演中,吳臣中美人計被人所害。但皮影戲真正的昌盛直到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而且演出的場所已經移至了現長沙市區天心閣一帶。清末到民國時期,谷山區域表演的皮影戲已經採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說、唱、演、樂已經齊全。其劇目可分歷史劇、神話劇和現代劇等多種。其中最受百姓喜歡的是寓言劇和兒童劇,如《龜與鶴》《兩朋友》《採蘑菇》《烏鴉與狐狸》《哪吒鬧海》等。正是因為演出頻繁、名藝人眾多,與谷山相鄰的高塘嶺鎮才被譽為「皮影之鄉」。
來 源 | 嶽麓區檔案館 作 者 龔軍輝
編 輯 | 謝 汀
校 審 | 羅 瑤 楊 剛 李 丹
原標題:《嶽麓史話 || 美山有特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