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這座書院走過千年風雨,直到今天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依然為國家培養著人才,朗朗讀書聲不絕於耳。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書院,探索它傳承千年依然弦歌不絕的秘密——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書院,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為一體,培養人才,傳承文脈。在中華大地上曾出現過的8000多座書院中,嶽麓書院舉世聞名,為我國「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秀麗的嶽麓山下。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其後,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北宋年間,宋真宗召見書院山長周式,並頒書賜額,令書院名揚天下。
而那句著名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則出自書院大門前懸掛的楹聯。此聯為「流水對」,成於清代嘉慶年間。當時書院大修完工,時任山長袁名曜寫出上聯「惟楚有材」,語出《左傳》,指楚地人才眾多;貢生張中階應聲對曰「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意為書院尤其興盛。
千百年來,嶽麓書院之所以如這副楹聯所寫的那般人才輩出,首先源於對教育方法的重視,賦予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充分發展、多元施展的空間。南宋教育家張栻曾在《嶽麓書院記》中指出,辦學不是為了追名逐利,也不是為了綴輯文辭,而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品德操行;教育的目的是傳道濟民,為國家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歷經千年 弦歌不絕
嶽麓書院要求學生「讀書有良法」,研習經史子集,通曉時務物理,注重道德規範,從而明理有為。後世學子在此學風的薰陶下,著書立說,躬身實踐,立德立功立言,不斷踐行著「傳道濟民」的信念。
嶽麓書院人才輩出的秘密,還在於重視學術傳播,並注重讓不同學術觀點進行交流碰撞。書院開闢了「會講」制度——不同學派在此進行討論辯論,學生可旁聽,形成自由開明的學術氛圍。
南宋時,朱熹不遠千裡來訪,與張栻討論學術,史稱「朱張會講」。當時,學者「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輿止冠冕塞途」。後來在明代,陽明心學一代宗師王守仁及其弟子前來嶽麓講學,掀起又一學術思想交流高峰。「知」與「行」的碰撞,不斷豐富著嶽麓書院的經世思想。
嶽麓書院代代傳承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傳道濟民的責任擔當、立己達人的修身德性,歷經千年仍弦歌不絕,文脈延綿。書院在歷史上幾經戰火摧毀,又幾次於廢墟上重建,每逢書院遇險,師生皆盡心籌措,竭力修復,以求守住中華傳統文脈。
除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書院還擁有著與時俱進的明智變通。在學術方面,宋明時嶽麓學術以朱張之學為宗,清代時則主要傳授儒學和漢學,而在清末維新變法思潮興起之時,書院也開始傳播新學,增加了不少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嶽麓書院憑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了一代代棟梁之才。從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清代「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再到革命先輩蔡和森、鄧中夏……無數仁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成為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
不負韶華 不負時代
繼往聖、開來學,傳斯道、濟斯民……嶽麓書院千年文脈傳承至今,生生不息。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省委託湖南大學管理、修復嶽麓書院,延續其千百年來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功能。
從設立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到改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為嶽麓書院,如今的嶽麓書院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格局,並將傳統書院教育中的優秀文化融入現代大學教育之中,如注重立德樹人,強調「為學」與「做人」的統一;重視「習禮育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鼓勵師生之間切磋商討,倡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辯論;注重個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要求知行合一……
新時代,青年人正逢其時。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莘莘學子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珍惜時光好好學習,掌握知識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聰明才智,讓「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輝煌不斷延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芳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