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2020-12-23 新華社客戶端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這座書院走過千年風雨,直到今天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依然為國家培養著人才,朗朗讀書聲不絕於耳。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書院,探索它傳承千年依然弦歌不絕的秘密——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書院,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為一體,培養人才,傳承文脈。在中華大地上曾出現過的8000多座書院中,嶽麓書院舉世聞名,為我國「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秀麗的嶽麓山下。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其後,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北宋年間,宋真宗召見書院山長周式,並頒書賜額,令書院名揚天下。

而那句著名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則出自書院大門前懸掛的楹聯。此聯為「流水對」,成於清代嘉慶年間。當時書院大修完工,時任山長袁名曜寫出上聯「惟楚有材」,語出《左傳》,指楚地人才眾多;貢生張中階應聲對曰「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意為書院尤其興盛。

千百年來,嶽麓書院之所以如這副楹聯所寫的那般人才輩出,首先源於對教育方法的重視,賦予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充分發展、多元施展的空間。南宋教育家張栻曾在《嶽麓書院記》中指出,辦學不是為了追名逐利,也不是為了綴輯文辭,而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品德操行;教育的目的是傳道濟民,為國家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歷經千年 弦歌不絕

嶽麓書院要求學生「讀書有良法」,研習經史子集,通曉時務物理,注重道德規範,從而明理有為。後世學子在此學風的薰陶下,著書立說,躬身實踐,立德立功立言,不斷踐行著「傳道濟民」的信念。

嶽麓書院人才輩出的秘密,還在於重視學術傳播,並注重讓不同學術觀點進行交流碰撞。書院開闢了「會講」制度——不同學派在此進行討論辯論,學生可旁聽,形成自由開明的學術氛圍。

南宋時,朱熹不遠千裡來訪,與張栻討論學術,史稱「朱張會講」。當時,學者「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輿止冠冕塞途」。後來在明代,陽明心學一代宗師王守仁及其弟子前來嶽麓講學,掀起又一學術思想交流高峰。「知」與「行」的碰撞,不斷豐富著嶽麓書院的經世思想。

嶽麓書院代代傳承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傳道濟民的責任擔當、立己達人的修身德性,歷經千年仍弦歌不絕,文脈延綿。書院在歷史上幾經戰火摧毀,又幾次於廢墟上重建,每逢書院遇險,師生皆盡心籌措,竭力修復,以求守住中華傳統文脈。

除了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書院還擁有著與時俱進的明智變通。在學術方面,宋明時嶽麓學術以朱張之學為宗,清代時則主要傳授儒學和漢學,而在清末維新變法思潮興起之時,書院也開始傳播新學,增加了不少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嶽麓書院憑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了一代代棟梁之才。從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清代「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再到革命先輩蔡和森、鄧中夏……無數仁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成為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

不負韶華 不負時代

繼往聖、開來學,傳斯道、濟斯民……嶽麓書院千年文脈傳承至今,生生不息。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省委託湖南大學管理、修復嶽麓書院,延續其千百年來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功能。

從設立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到改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為嶽麓書院,如今的嶽麓書院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格局,並將傳統書院教育中的優秀文化融入現代大學教育之中,如注重立德樹人,強調「為學」與「做人」的統一;重視「習禮育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鼓勵師生之間切磋商討,倡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辯論;注重個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要求知行合一……

新時代,青年人正逢其時。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莘莘學子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珍惜時光好好學習,掌握知識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聰明才智,讓「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輝煌不斷延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芳源 整理)

相關焦點

  • 千年嶽麓,弦歌不絕
    宋、元、明、清數代,這裡相沿辦學,弦歌不絕  張栻、朱熹、王陽明在此講學;魏源、曾國藩、左宗棠在此就讀;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從這裡走出……  如今,嶽麓書院的學生們仍在這座古樸的庭院中穿行、求學  麓山腳下,一座庭院矗立千年。宋、元、明、清數代,這裡相沿辦學,弦歌不絕。教育家和文學哲學大師張栻、朱熹、王陽明在此講學;經學大師王文清、王先謙在此從事教育及文化學術活動;近代名人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郭嵩燾、劉坤一、唐才常在此就讀;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從這裡走出。卓絕的歷史背後,是無數讀書人千年相繼的文化追求。
  • 古城青春志|嶽麓書院:千年弦歌 青春不老
    長沙市委市政府致力於將長沙建設成為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這座千年古城,處處青春湧動,煥然新生。紅網長沙站策劃系列報導《古城青春志》,解碼長沙底蘊深厚的歷史符號,尋找古城鑑往知來的青春路標。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吳翰攝嶽麓書院御書樓。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究竟是啥意思 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 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
  • 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1)千年弦歌
    從17號起,湖南衛視推出七集系列報導《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解讀新時代下嶽麓書院以及湖湘文化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第一集,我們一起去探訪嶽麓書院千年來弦歌不絕的原因。 記者 吳方:嶽麓書院為何能延續千年辦學不絕,成為一座「活的書院」?帶著這個問題,我今天首先要去探訪一位嘉賓,大家都說他是「嶽麓書院的活字典」。
  • 嶽麓書院大門上的對聯,被稱為史上最牛最大氣對聯,確實言之有理
    清末光緒廿九年,即公元1903年,已有千年歷史的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了書院的舊址。到了中華民國15年,即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這也許是我國歷史上由書院演變成大學的唯一範例。在這座千年學院的大門兩旁,寫著這樣一副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此聯的大意是,楚地有人才,在此地匯聚。
  • 自卑亭與「自卑」精神——嶽麓書院的一部分
    自卑亭是嶽麓山和嶽麓書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書院以儒學為主要教育內容,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標誌。留心考據的人還會注意到,在古登山道上原有道中庸亭、極高明亭,可惜只有遺址尚存,嶽麓書院中也曾建有道中庸亭、極高明亭。「道中庸」「極高明」出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 湖南衛視|七集專題片《千年學府 其命惟新》第一集:千年弦歌
    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了解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情況,並勉勵青年學子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牢記總書記囑託,走向全面現代復興的嶽麓書院,不斷推進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千年學府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 千年學府正青春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讓「經世致用」之才脫穎而出
    總書記原聲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新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明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們即將開啟『第二個百年』新徵程。同學們一定要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 從千年學府到中國V谷,兩個相距千年「網紅打卡地」為何如此奪目?
    一江之隔,河西河東,傳承和創新,在嶽麓書院和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這兩個相距千年的「網紅打卡地」奇妙地交匯、融合,迸發出絢爛奪目的光彩。傳承:千年學府 弦歌不絕巍巍麓山,雖然還未到「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深秋時節,但是因為國慶長假的到來而人山人海,5A級麓山景區不得不採取了限流的措施。
  • 湖南124所高校全名單,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中大湖大龍虎爭霸!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是嶽麓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上聯惟楚有才,出自《左傳》,來自於楚才晉用的典故,原句為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則是來自於《論語.泰伯》。這幅對聯出自清朝嘉慶年間。也許是冥冥中有天意,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1811年出生,從此拉開了湖南人才輩出的序幕。
  • 嶽麓書院對聯「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是湖南人自大狂妄之語?
    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千年學府,存在不少對聯。其中的文廟有一副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湘水即湘江,是流經湖南省的最大河流,至湖南岳陽市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嶽麓書院本有一幅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就惹有爭議,認為是湖南人目中無人的表現。不過這裡的「楚」也可解釋為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廣大楚地。而在小小湘江眼裡,萬裡長江竟然是湘江的「餘波」、晚輩!一省之河,竟然輕視一國之河?!
  • 嶽麓書院、橘子洲、梅溪湖…這是你深愛的湖南!
    十月一日和二日 在長沙梅溪湖、橘子洲頭、嶽麓書院、 山河智能公司和郴州汝城的沙洲村 4000多群眾 以一場「我的祖國」快閃活動 為新中國71歲華誕慶生
  • 「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
    總書記關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策源地的重要論述,把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提升到新高度;總書記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全新解讀,把嶽麓書院的歷史文脈推進到新時代。12月17日,由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大學聯合舉辦的「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在嶽麓書院舉行。
  • 嶽麓文藝 || 蔣集政:嶽麓書院與瀟湘人物
    嶽麓書院與瀟湘人物作者:蔣集政嶽麓山下,千年學府,嶽麓書院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29年(1903年),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中華民國15年(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一直沿用至今。期間,不少永州籍學子求學嶽麓書院,定名湖南大學後,更有成千上萬永州籍年青俊傑成為「湖大學子」。
  • 芻議「實事求是」、湖湘文化與嶽麓書院
    鄭佳明湖湘認識論芻議「實事求是」、湖湘文化與嶽麓書院,這個題目看起來有點散,其實有一條線索,把這三樣東西連接起來、貫穿起來。這條線索就是「認識論」。湖湘文化也好,湘學也好,跟認識論有很大關係。湘學的創始人周敦頤,重要代表人物胡安國、胡宏、張栻都對認識論有重要論述,王船山更是全面總結了古代認識論,開闢了近代認識論的新天地。
  • 千年學府正青春
    總書記原聲「『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新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明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們即將開啟『第二個百年』新徵程。同學們一定要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 桑梓故裡 弦歌不絕 炎陵臺山書院漫談 張國泉
    獨在異鄉,每當孤寂之時,鄉愁油然而生,揮之不去,兼發思古之幽情,想探尋故鄉古老的臺山書院這段幾近遺忘的歷史。炎陵縣歷史上最早的書院平生嗜好讀書上網。上世紀末,曾在網絡上看到炎帝陵景區遠景修復規劃中有臺山書院的字樣,但未有其它相關資料,驚喜之餘難免悵然。後來偶然有幸翻尋到散見於古籍上的有關古人歌詠臺山書院詩句,欣喜不已。
  • 深度觀察丨當千年嶽麓遇見開源新時代
    這是繼九月初「數字新經濟 雲開看未來」2020網際網路嶽麓峰會之後,在長沙舉辦的中國網際網路業界又一饕餮盛筵。當綿延千年的湖湘文化,遇見最硬核的高科技與最具活力的開源新時代,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麓山論劍論道開源新世界深秋麓山,漫山紅遍,層林盡染。
  • 1906年湖南長沙歷史建築老照片,古老的嶽麓書院與天心閣
    後僅存亞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古井尚在,古碑尚存,石床1958年被盜,旁另闢小巷,名為太傅裡。圖為賈誼故居。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 ,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當時為全城最高處。天心閣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撫軍楊錫被主持興建。閣名引《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