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祠位於開福區中山路至局關祠之間。曾國藩於同治十一年二月(公元1872年3月12日)去世。次年,清廷上諭在長沙建曾國藩祠。曾祠由清廷賜銀三千兩,曾氏生前門生及親友集祭奠銀四千多兩,再加鹽商的捐助而建成,佔地約百畝。光緒元年(1875)祠園落成。圖為遠看曾國藩祠。
黃興墓位於嶽麓山雲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麓山寺後,有石級直達。墓地坐西向東,由三層近百級石砌臺階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為一整塊四稜形乳白色巖石琢成,高約10米,氣勢雄偉,正面嵌銅製墓碑,上鐫「黃公克強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圍護欄杆,前有拜臺、石凳,地面鋪以花崗巖,蒼松翠柏,掩映其間。圖為黃興紀念碑。
漢武帝時期,由皇帝敕命修繕賈誼故居,這是對賈誼故居的第一次重修,此後的兩千多年裡,賈誼故居歷經了約64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1998年。明朝成化年間,長沙太守錢澍尋賈誼古井,募款修建賈太傅祠,這是賈誼故居第一次以祠宅合一的形制重修。毀於1938年「文夕」大火。後僅存亞殿一座,祠正堂正壁上,刻有屈原像。古井尚在,古碑尚存,石床1958年被盜,旁另闢小巷,名為太傅裡。圖為賈誼故居。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 ,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當時為全城最高處。天心閣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撫軍楊錫被主持興建。閣名引《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辛亥以後,為了發展貿易和交通,拆除城牆,修築環城馬路,因閣峙城頭之故,存此一段。圖為天心閣。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於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長沙一片焦土,閣樓更是蕩然無存,唯有那堅實的明清(窯印為證)古城牆在無聲地哭泣。如今天心閣為1984年重建,閣樓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圖為如今的天心閣。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嶽麓書院全景。
嶽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地,曾建有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創立,至今仍保存完好。東晉陶侃曾建杉庵讀書於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嶽麓書院就是在智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誕生的。圖為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圖為嶽麓書院。
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1986年湖南大學宣布完成修復嶽麓書院,並正式對外開放。圖為嶽麓山禹碑。
嶽麓山禹碑拓本。
如今的嶽麓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