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戲劇大家湯顯祖:提出以情抗理的「情至說」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湯顯祖不僅是我國明代偉大的戲劇家、傑出的詩文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文論家。他繼承和弘揚以往文論的優秀傳統,總結所處的時代和自我戲曲、詩文創造實踐經驗,在諸多方面提出了對文藝問題的見解,尤其是他的以情抗理的「情至說」,更見深刻、獨到,對當時與後世的文藝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他留給我們寶貴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情至說」在湯顯祖文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湯顯祖的文論思想,散見於其書信、題序、雜文,卻有著內在的理論體系,從文藝的宏觀到文藝的微觀,從戲曲、詩文創作,到戲劇演員的修養和表演藝術,均有涉及。概述之:

  1、提出文藝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和人的思想感情表現的藝術見解。他在《答劉子威侍御論樂》的信中說:「凡物氣而生象,象而生畫,畫而生書,其嗷生樂。精其本,明其末,故氣有微,聲有類,象有則,書成其文,有質有風有光有響。」在湯顯祖看來,文藝是在反映客觀事物的過程中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文藝為人感於物,生於情,流於嘯歌,形諸舞蹈,寓於戲劇、文賦的東西。湯顯祖的這一論斷,觸及到對文藝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2、推崇文藝的社會地位。在我國古代,大凡演戲者稱為「戲子」,社會地位不高,作為戲神的清源師亦未得到應有的待遇和地位,湯顯祖為此鳴不平。他在《廟記》裡說:予聞清源,西川灌口神也。為人美好,以遊戲而得道,流此教於人間。訖無祠者,子弟開呵時一醪之,唱囉哩嗹而已。予每為恨。諸生誦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弟子各有其祠。清源師號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減二氏,而無祠者。豈非非樂之徒,以其道為戲相詬病耶。」

  湯公視戲神清源祖師為戲劇的象徵,並把他與孔子、佛老相提並論,在視戲劇為「末技小道」的封建社會,應該說這是把作為文藝之一的戲劇,提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地位上。

  3、提出文藝作品「意趣神色」的審美要求。怎樣的文學作品才算好?湯顯祖提出了「意趣神色」的審美要求。他在《答呂姜山》信中說:「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摸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這段話,表現了湯公以作品內容為主,兼顧作品形式,反對強調宮調音律等作品形式而損害作品內容的美學思想。這裡講到的「意趣神色」,是指與聲律文字形式相比,作品情感意味、韻味和生命氣象這樣一些更為根本的東西。細言之,所謂「意趣」,既作品的生動輝光的色貌所顯示出來的、包含作者深情、至情的審美意象。

  「情至說」的特點

  情感,乃是文學藝術的一大特徵,古今中外的文論家談文藝,沒有不談感情的。然而,湯顯祖的「情至說」與他人的情感觀有什麼不同呢?或言湯顯祖的「情至說」有什麼特點呢?我以為有四:

  本體性。湯顯祖在《沈氏戈說序》一文中說:「今昔異時,行於其時者三:理爾,勢爾,情爾。以此乘天下之吉兇,決萬物之成毀。作者以效其為,而言者以立其辨,皆是物也。事固有理至而勢違,勢合而情反,情在而理亡……是非者理也,重輕者勢也,愛惡者情也。三者無窮,言亦無窮。」在晚明「遵吏法」「滅才情」的殘酷現實面前,湯顯祖打出「情志」的大旗,勇敢地將情、勢、理三者並列,確立三者為「乘天下之吉兇,決萬物之成毀」的不可或缺的先在元素。這就明白無誤地把情感提高到了感性自然世界本根、始基的本體地位,引導我們從本體性的高度,認識、理解把握湯公的「情性」「情至」,而決不是從文藝的某一個局部。

  湯顯祖「情至」本體論的確立,是情感學的一個創新,有很深的理論意義。除其強烈的反封建性另處說外,從文藝創作的角度言,有如下一些啟示:

  其一,由於湯顯祖的「情」是一種上升到本體論高度的東西,它可以、應該成為戲劇等文藝的獨立描寫對象和表現對象。但就藝術內容而言,就顯得有些簡單、抽象、缺乏感性具象。這就迫使藝術家在「情」的外化中,與外部世界的感性物建立一種交融關係,使情與觀念、與生活記憶性表象有機整一,成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使戲劇家「情」的外化過程,由審美理想的一般轉化為具體、由審美理想的朦朧轉化為鮮明的過程。

  其二,由於戲劇人物行為的動力在於個人的性格、情慾及所抱定的目標,因之,戲劇衝動的表現方式要求內在化、深刻化,以儘可能地把人物內心世界的分裂、矛盾、撞擊、曲折、細緻、有效地展現出來。

  其三,「情」既然是一種「乘天下之吉兇,決萬物之成毀」的本體性的力量,因而,「情」是能造化萬物的。情至所極人,是可以再想像中生滅萬物,幻化萬物,造出一片神奇美麗的「情」之世界的。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給我們的正是一個因情而夢,因夢而思、而病、而死,死而復生的情夢世界,一個充滿著創作主體靈性、才情和生命意趣、奇豔絕世的情幻世界。

  個體性。湯顯祖的「情至」,一方面是本性性的「大情」,另一方面又是個體性的,包蘊大情、具體、獨特的「小情」。個體性的關鍵在於以「我」觀物而帶上「我」的感性特徵和主觀色彩。

  「情」的個體性還表現為審美創造中理無情有的特性。唐代的王維,為了讚美東漢高士袁安高潔不群的風格,畫面上在袁安屋外的冰天雪地裡面畫了一棵極富生氣的芭蕉。評界對此譁然。譽之者以為是神來之筆,毀之者以為於理不合,建議割蕉換梅。明代湯顯祖創作《牡丹亭》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超越性。湯顯祖所說的「情」,是一種來自於情至所極之人的真情、深情、至情,因此而極富力度和強度,可以超越一切,衝破一切,戰勝一切。不僅可以超越生活真實,而且可以超越時空,超越生死。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天下女人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反封建性湯顯祖的「情至說」中的「情」,是一種被提升到與「勢」「理」相併立、對立的同為「承天下之吉兇,決萬物之成毀」的先在元素,一種與封建倫理道德相抗衡的實體性的內容。這就不僅為「以情抗理」找到了根據,而且增添了戰鬥的力量。如今,「情」既然是一種獨立的作用於人的社會力量,既然和「理」「勢」一樣,代表著人們不同的存在需要,又難於同時得到,那麼,「理至而勢違,勢合而情反,情在而理亡」就是必然的了。

  「情有者,理無必,理有者,情無必」,湯顯祖是從對抗的角度理解情理關係的。情理並立的本身就存在著對抗的張力。在晚明程朱理學猖行的年代,湯顯祖倡導「情至說」,提出「以情抗理」,本身就充溢著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傾向。李 丹

相關焦點

  • 「臨川四夢」與《紅樓夢》的「情」
    原因是,他們一前一後,在藝術上的關聯和姻緣,一個是戲劇領域,一個是小說領域,都對中國的藝術和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湯顯祖(公元1550年—1616年)是我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今年是他逝世400周年。他一生著述甚豐,著名的有「臨川四夢」,即《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
  • 戲劇文學巨匠——湯顯祖丨周育德說牡丹亭·壹
    周育德先生說《牡丹亭》(一)戲劇文學巨匠——湯顯祖作為藝術家的湯顯祖,他一生寫過四個半劇本——最早寫的《紫簫記》只完成半部。湯顯祖偏偏在《牡丹亭》裡安排了一個關鍵性的情節,讓陳最良給杜麗娘講《關雎》。在《牡丹亭》的小說原型《杜麗娘慕色還魂》話本裡,沒有《閨塾》這個情節。湯顯祖設計這個情節在於闡明「人生而有情」,古往今來一個道理,聖賢俗人並無差異。
  • 湯顯祖《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湯顯祖四百年風華夢,似這般,奼紫嫣紅開遍千秋忠義任評說,縱死猶聞俠骨《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
  • 從湯顯祖《牡丹亭》到女粉絲:一次痴情者的布道
    湯顯祖深受影響,倡導人應當回歸自由天性,返璞歸真,壓制人性的結果往往淪為偽善的形式主義者,這樣的思想在牡丹亭中,都蘊含於杜麗娘遊園時由衷發出的一句:「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 《牡丹亭》問世之後,在當時引起轟動,明代戲曲理論批評家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稱:《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墓現身:「湯臨川玉茗先生墓」
    [摘要]湯顯祖(1550—1616),明代知名戲曲大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其書房名「玉茗堂」。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作為最。江西省撫州市人民政府下屬的「撫州發布」今天發布消息稱,湯顯祖家族墓園考古成果首次公布,目前基本確定為湯顯祖墓。
  •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16世紀戲劇雙星的文化際遇
    感染著新穎的社會風潮,作為時代精英的湯顯祖開始用戲曲創作來表達政治抱負、寄託人生理想、傳達審美見解。受到當時王陽明心學左派反理學、反傳統、反專制的異端思想影響,湯顯祖形成超越時代認識高點的創作思想。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高祭起「以情反理」的旗幟,歌頌愛情超越生死界域的偉大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 梁文道:世間如此虛偽,只有情最真
    在《牡丹亭》中非常有名的這句題詞,湯顯祖究竟想表達一種怎樣的真情和深情?又想通過這樣一種至深至真的情感,創造些什麼呢?來聽道長本集的解讀——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宋明理學它不是不講情,恰恰相反,它認為情是人生在世最根本最根本的經驗。你為什麼會孝順父母?不是因為外加的給你一套道理,是你天生有的情。我們人看到可親可愛的大自然,油然而生一種嚮往的親近之情,這都是情。只不過這個情呢,理學家認為:不要泛濫,當它恰到好處、保持節制的時候,那就合乎理。這是理,當它要過度了,那就是欲了,那就不好了。
  •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 ——16世紀戲劇雙星的文化際遇
    16世紀中西戲劇都有一個強勁突破,一個象徵性符號是它們代表性劇作家的謝幕年份相同:湯顯祖、莎士比亞甚至塞萬提斯都是1616年,當然塞萬提斯不以戲劇而以小說著稱。中西戲劇16世紀的突破形式、方向和內涵有著很大的不同,後世更是遇到了完全不同的歷史遭際,因而造成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文化命運的極大差異。四百年後的今天,中西攜手紀念這兩位文化偉人、16世紀的戲劇雙星,頗有耐人尋味的文化意味。
  • 湯顯祖大師的《臨川四夢》盛夏開演!
    「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又名《還魂記》,為傳奇劇本,中國古典名著,由明代戲曲作家湯顯祖作。該劇文詞優美典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崑曲代表作之一,是舞臺常演劇目。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 湯顯祖,一個平平無奇的「做夢」小天才
    「東方莎士比亞」「明代戲劇大家」……這些閃耀的光環都屬於一個人他就是明代才子湯顯祖如果按照現在「凡爾賽文學」的套路來看,湯顯祖肯定榜上有名!有人說我是天才、學霸,但其實我只是家裡一個平平無奇的「學五代」🤷柳夢梅,杜麗娘,李益,霍小玉,淳于棼,瑤芳公主,盧生,崔氏湯顯祖:其實我爺爺的爸爸只是一個寫作愛好者🌹湯顯祖:我的爸爸也就是一個愛好養生的藏書家而已~湯顯祖:害,一家子全是學霸,孩子能差到哪裡去呢?
  • 朱 虹: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盧太尉將李益發配至西北,又將李益寫給霍小玉的家書變成休書。霍小玉不明就裡,以為李益變心,痛苦萬分,典當紫釵,另嫁他人。李益功成歸來得知小玉另找夫君,失望之至。後黃衫客幫助他們消除誤會,使他們重結連理。此劇全本共五十三出,別開生面地演繹李益和霍小玉的愛情故事,體現了湯顯祖的「情至觀」。
  • 【知識梳理】——緒論·明代文學
    (二)湯顯祖、袁宏道等進一步將包括情慾在內的追求現世享受的「情」與「理」相對立,提出「世總為情」(湯顯祖《南昌學田記》)、「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湯顯祖《寄達觀》)的命題,反對「內欺己心,外拂人情」、「拂情以為理」(袁宏道《德山麈潭》),宣揚「情」的解放。 (三)「性靈」說。 1.
  • 凌濛初與湯顯祖
    他交遊廣闊,其中他曾與晚明戲劇大師湯顯祖(1550--1616)也有過信函交往,並相互就戲曲的創作問題進行了探討,給明代戲曲史留下了一段佳話。在此期間,他的戲曲創作發生了巨變,體現出一種反叛意識,如其作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的《牡丹亭》就是一部高揚「情至」說、歌頌男女自由戀愛和抨擊封建禮教的戲曲作品,在《牡丹亭》之後不久又創作了《南柯記》和《邯鄲記》,對腐朽的封建黑暗社會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和揭露,寄託了作者自己的理想和對明代官僚制度的痛恨。時人和後世學者對此多有論述和研究,茲不贅述。
  • 外教社授權英國布魯姆斯伯裡出版《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
    央廣網上海8月23日消息(記者楊靜)在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這兩位東西方的戲劇巨匠逝世401周年之際,兩位大師的作品將首次以英文版的形式在同一國際出版集團出版。在剛剛開幕的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一書版權成功授權給英國布魯姆斯伯裡出版集團(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雙方代表在書展現場籤署版權授權合同。
  • 湯顯祖的牡丹亭,是對人性的批判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部被明代廣大少女追捧的書,到底有什麼樣什麼的魅力?我就覺得是先性後愛啊。而且,先性後愛這一點也完全不影響牡丹亭的思想性吧?反而我覺得這一點才是牡丹亭最打動人的地方啊。
  • 湯顯祖筆下的《牡丹亭》,女主籍貫是南雄?
    根據相關學者近年來的考證,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嶺南之行直接促成了戲劇《牡丹亭》的創作,從現存古代文獻看,《牡丹亭》的故事原型發生於「廣東南雄府」,而柳夢梅、杜麗娘的人物形象與韶關、南雄和梅關淵源深厚,南雄堪稱這部名著的「故事現場」之一。
  • 夏志清:湯顯祖不能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許多中國學者卻認為可以
    因為杜麗娘、柳夢梅的故事,即使在湯顯祖那個時期,也很少人知道。研究明代戲曲的專書上都以為是湯顯祖有意徹底違背明代大多數劇作家的慣例而自己創造的,而同時認為故事的基本情節則系採自唐以前各代流傳下來的若干故事。我們讀《牡丹亭》的湯氏自序,即可知道這個假設的不確。自序上有這一段:傳杜太守者仿佛晉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
  • 論湯顯祖《邯鄲記》的成就及其影響
    湯顯祖《邯鄲記》又將其改回崖州,所以我們說是更符合沈既濟初衷的。二是從明代現實生活中開掘。如第二十三出《織恨》寫盧生得罪之後,崔氏沒入外機坊織錦,備受督造太監、外機坊大使凌辱。織造之害波及整個明代,這方面的記載在《明史》中屢見不鮮,如《明史·章僑傳》記章僑:「又言添設織造內臣貪橫殊甚,行戸至廢產鬻子以償,惟急停革,與天下更始,疏入不省。」
  • 文史知識 | 周育德:湯顯祖與晚明社會
    張居正對各級官學的控制極其嚴格,萬曆七年上疏,提出《謹請旨敕教諭提學官事理》,計十八款。規定教諭和提學官「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規定生員不許幫著老百姓寫狀子打官司。規定「天下利病諸人皆許直言,惟生員不許」;「其事不幹己,輒便出入衙門、陳說民情、議論官員賢否者,許該管有司申呈提學官,以行止有虧革退。若糾眾拉夥幫,聚至十人以上,罵詈官長,肆行無禮,為首者照例問遣,其餘不分人數多少,盡行黜退為民」。
  • 撫州:湯顯祖經典劇目走進英國利茲大學演出
    4月26日下午,以撫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黃玉劍為團長的撫州市文化交流考察團,帶著精心創排的湯顯祖經典劇目和撫州非遺項目來到英國利茲大學進行交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