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中西戲劇都有一個強勁突破,一個象徵性符號是它們代表性劇作家的謝幕年份相同:湯顯祖、莎士比亞甚至塞萬提斯都是1616年,當然塞萬提斯不以戲劇而以小說著稱。中西戲劇16世紀的突破形式、方向和內涵有著很大的不同,後世更是遇到了完全不同的歷史遭際,因而造成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文化命運的極大差異。四百年後的今天,中西攜手紀念這兩位文化偉人、16世紀的戲劇雙星,頗有耐人尋味的文化意味。
一
16世紀中國戲劇的突破,一方面體現在繼元雜劇之後第二輪創作高峰和演出高峰的到來,一方面與當時新興社會思潮相鼓蕩而獲取了時代的審美聚焦。此前流行的雜劇樣式,擁有關漢卿、王實甫等眾多代表性劇作家和作品,已經走完它三百年的輝煌歷程,進入衰竭期。而新興戲曲樣式——崑曲恰值方興未艾,吸引了越來越多士大夫文人的目光並為之從事劇本創作,產生了屠隆、梅鼎祚、葉憲祖、徐復祚、王驥德、沈璟、周朝俊、陳與郊、顧大典、汪廷訥、王玉峰、許自昌、施鳳來等一大批重要劇作家,湯顯祖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和旗手。恰值其時,新興商業經濟的崛起帶動了文壇擺脫禮教束縛、倡導個性自由的強勁社會思潮,人的性、情、欲在哲學範疇內得到新的闡發,作家們開始在作品中「獨抒性靈」,提倡張揚個性、肯定自我和回歸人性。崑曲創作作為表達新型社會理想、折射時代文藝思潮的利器,成了當時精英文化的重要代表,吸引了廣泛的社會聚焦。崑曲因而藉助時代風潮勃興,獲得如日中天的影響力、普及率和覆蓋率。
感染著新穎的社會風潮,作為時代精英的湯顯祖開始用戲曲創作來表達政治抱負、寄託人生理想、傳達審美見解。受到當時王學左派反理學、反傳統、反專制的異端思想影響,湯顯祖形成超越時代認識高點的創作思想。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高祭起「以情反理」的旗幟,歌頌愛情超越生死界域的偉大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劇中抒發了閨閣女子杜麗娘出自本性的熱愛自然、熱愛青春、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純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實現,傳達了傳統社會中被長期束縛和壓抑的女子的心聲,成為對桎梏人性千年的專制堅冰的一聲響亮爆破。湯顯祖《牡丹亭》因而產生超越前人的光亮,形成穿透歷史的輻射力,在中國戲劇史上取得如同牡丹花般堂皇富麗、雍容華貴的國花位置。湯顯祖的《南柯記》《邯鄲記》,更是透示出他對傳統文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價值實現與社會體制合理性的深入思考,充滿了對社會現實秩序的批判意識和否定精神。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是時代的扛鼎之作,將中國戲曲帶向了高深的哲學思考層次,享有一世盛譽,成為中國文學史、戲曲史上的精典作品。湯顯祖因而成為中國戲劇史空裡那顆最為耀目的明星。
二
16世紀西方戲劇的突破既體現在戲劇樣式的轉型與再造,更體現在人文思潮對戲劇價值的重視與發掘。其時發生的歐洲文藝復興使得戲劇從中世紀宗教劇、神跡劇中跨越出來,直接接續早已斷絕了的古希臘、古羅馬悲劇和喜劇傳統,形成更為成熟而現實化的舞臺演出方式,走出教堂,走向廣闊的巡演天地,成為都市和鄉鎮民眾廣泛愛好的藝術寵兒。而作為文藝復興的重要輿論陣地,戲劇的題材實現了由神到人的範圍轉變,內容轉為關注普通人的社會生活,把當時新興市民階層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的故事搬上舞臺,通過對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的熱情謳歌,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念。文藝復興的戲劇與小說、繪畫一道深入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審美觀念,推動著歐洲歷史從古代走向現代。這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歷史變革,西方戲劇發生了從內容到形式的徹底轉型,重新成為古希臘、古羅馬悲劇和喜劇那樣萬眾矚目的文藝樣式,它的結果甚至決定了今天世界戲劇的面貌。
這其間莎士比亞的出現,猶如歐洲戲劇天空中升起一顆無比璀璨的明星。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戲劇巨匠,莎士比亞把觀察與捕捉生活真諦並將其搬上舞臺的才能融於一身,以形象的感染力和思想的穿透力鍛鑄戲劇作品,建造了宏偉的戲劇大廈和琳琅滿目的人物性格畫廊,用劇作回答了時代所面對的眾多歷史與現實問題。莎士比亞通過嫻熟的結構技巧大大提升了舞臺演出的戲劇性,使得戲劇成為結構緊湊、組織精巧、內涵豐富、引人入勝的藝術樣式,受到公眾的熱烈擁戴,極大擴展了其普及率。莎士比亞劇作涵蓋了廣闊的生活內容,把處於新舊制度交替之際社會矛盾動蕩的圖景一幕幕展現在舞臺上,觸摸到了時代跳蕩的脈博,其中所蘊含的人文主義理想和鮮明時代色彩,至今令人讚嘆不已。而意識到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自己完成這個使命的無力,促成了莎士比亞著名的哈姆雷特之問:「生存,還是毀滅。」它成為對人類與人生際遇的普遍拷問。在大的歷史轉折關頭要克服猶疑不決立即付諸行動,則成為莎士比亞奉獻給文藝復興及一切時代的歷史答卷。莎士比亞的遺產被歐洲戲劇全面繼承,戲劇從此成為歐洲文藝的正宗,幾百年來不斷發揚光大,莎士比亞也成為西方文學和戲劇的集中代表,尤其成為英語文學的鼻祖。
三
兩位戲劇家的文化背景、歷史環境和時代認知完全不同,人生價值實現和意義追尋的方向也不同,因而其人生道路迥異。
湯顯祖是一位對封建社會有著多種貢獻的士大夫文人,並非僅只是一位劇作家。湯顯祖有著憂國憂民、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並在為官從政的實踐上作出自己的建樹:減免苛政,扶助農桑,興教勸學,縱囚放牒,上《論輔臣科臣疏》條陳時政、切指利弊而震動朝野,顯現了被儒文化塑造的典型士大夫情懷。他更在人生理想上有自己的追尋,在思想領地裡有自己的卓絕見解,在文藝創作中有自己的獨特觀念。湯顯祖一生作詩為文,高倡他所發明的「情」的理論,也都有獨闢溪徑的閃光,在文學界獨樹一幟,而劇本創作只是他業餘為之的個人愛好結晶。儘管寫戲給湯顯祖帶來名聲,卻無法改變他仕途蹭蹬、晚景悽涼的命運。莎士比亞則是一位職業戲劇家兼詩人。他以戲劇為安身立命的工具,終生從事戲劇事業,從演出到導演到創作都進行過豐富實踐。他從戲劇獲得自己的價值認可與榮譽,同時也獲得生活來源和社會地位,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戲劇家。
湯顯祖的戲劇題材範圍比較狹窄。作為一個正統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現對象只是他熟悉的科舉官宦生活,表達的是傳統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時代脈動,代表了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他的影響力因而也局限於文人圈。混跡市井的莎士比亞則代表市民文化的崛起,他的戲劇題材包羅萬象,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外交、商業、民俗……那個時代所擁有的一切,幾乎都可以在莎士比亞劇作中找到投影。在他的戲劇大廈中,擁擠著帝王、貴族、富商、平民、流浪漢社會各色人等,他們一起工作著、努力著、掙扎著,充分體現了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和完整性。莎士比亞劇作從而成為當時英國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受到廣泛社會階層的注目與愛好。
湯顯祖遵循曲牌體戲曲規範進行創作,運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詞工具,投注精力的重點是按照嚴格的文詞曲律格範進行曲牌填詞。他嫻熟駕馭傳統的文言曲詞技巧,在詩詞曲創作方面達到了歷史高峰,受到同時代和後世文人的極高讚譽。然而,他畢竟只是士大夫高雅文化的代理人,廣大普通民眾則缺乏對其曲詞的理解和共鳴基礎。莎士比亞有著熔鑄生活詞彙的天賦,他的劇作廣泛採用當時蓬勃興起的市井民間語言,把民謠、俗語、俚語、古諺語、滑稽隱語大量吸收進來,其語詞中運用的比喻、隱寓、雙關語集當時英語之大成。他運用的詞彙量高達兩萬多個,遠超一般人數千常用語詞的範圍。莎劇語言影響了當時和後世的語言習慣,其用詞和語句許多成為後世成語、典故和格言的來源。莎士比亞戲劇用語因而開現代英語之先河,對今天英語世界的影響深遠。
上述種種,決定了湯顯祖劇作屬於中國古典藝術的範疇,而莎士比亞戲劇則成為西方現代文學藝術遺產。
四
16世紀同時出現在東半球的中國和西半球的英國、在各自戲劇突破中形成高峰的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儘管都是人類寶貴遺產,都不只屬於他們的時代而屬於所有的時代,也不只屬於他們的國家而屬於全人類,後世卻遭遇了不同的文化際遇,構成其文化命運的反差。
湯顯祖身後,演出「四夢」的崑曲由於只流行在士大夫文人中,脫離平民趣味,不被「下裡巴人」欣賞,很快被後起的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所取代。《牡丹亭》成為文人手中把玩的雅物,其中倡導的「至情」觀念更非普通人所易於理解並產生共鳴,因而從清代開始就不能進行全本演出,只有《春香鬧學》、《遊園驚夢》、《拾畫叫畫》等零散折出流傳在舞臺上,成為小眾的崑曲舞臺上的保留劇目。經歷了20世紀初年的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現代文化直接承接了西方文化而與自身傳統脫節,中國戲曲遭到時代的輕視和忽略,崑曲成為遺響,湯顯祖則成了中國傳統戲劇的殘存記憶。
莎士比亞戲劇不同,應和著文藝復興的聲勢,在17世紀陸續傳入德、法、意、俄和北歐諸國,對歐洲各國戲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不可忽視的是,莎士比亞戲劇還捲入了一個巨大的歷史際遇:隨英語世界擴張和世界文化的西潮東漸之風浸潤到各大洲,最終傳遍了全球。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後的歐洲殖民熱潮,攜帶著歐洲戲劇開始向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播散,形成全球範圍的西方戲劇文化圈,莎士比亞戲劇也隨著英語覆蓋地域的劇增,迅速膨脹為世界性的戲劇遺產。而印度、中國、日本和南亞這些有著自己古老戲劇傳統的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語種的國家,也都逐步在自己的舞臺上引進了西方戲劇樣式,而用本國語言來演出,同時也按照西方式樣建造起眾多的劇院供使用。西方戲劇尤其是英語戲劇於是在20世紀成為全球性文化現象,莎士比亞則成為其共同的標杆。幾百年來,莎士比亞劇作成為世界戲劇舞臺上最為盛演的內容,可以說有劇院就有莎士比亞,各國劇院也都以上演莎士比亞劇作為榮。莎士比亞成為被各國專家學者研究最多的戲劇家,「莎學」成為國際「顯學」,莎士比亞的劇本則進入大、中、小學教科書而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和文學藝術積澱。
新文化運動的碩果之一是中國劇壇引進了話劇樣式和莎士比亞戲劇,以後莎士比亞戲劇又被中國戲曲諸多劇種反覆移植和改編上演。而湯顯祖劇作翻譯到西方和在西方演出,只是近若干年的事情。由於現代教育的西式格局,也由於現代漢語與文言曲詞的距離過大,今天我國民眾知道和了解莎士比亞的人比湯顯祖還多,接受莎士比亞劇作也比接受湯顯祖劇作更為便捷容易。
五
然而上述文化趨勢正在得到扭轉。20世紀整個體現為西方強勢消減和東方弱勢回升的過程。首先是西方科學主義與技術至上原則在孕育出強大工業文明的同時,日益感到無法解除現代人的精神焦慮,西方文化陷入新世界困境後出現自省意識,其思維中慣性保持的西方視點受到撼動,開始主動傾聽和接近和諧寧靜的東方文化,西方舞臺上的現代派戲劇實驗則從東方和中國戲曲汲取到了靈感與動力。20世紀30年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出訪歐美,在西方劇壇引起一片驚嘆之聲是其表徵,它表明西方戲劇開始接納並關注東方戲劇。
新世紀伊始,隨著中國的強勁崛起,東方以穩重而快速的上升態勢有力扭轉了世界格局,全球文化流向開始發生逆轉。於是,東西方文化藝術將有希望重新進入平等對話與彼此靜心傾聽的心境。這種新的社會氛圍為東西方文化的勾通提供了合宜條件,用高下來區分文明的勢能型思維被每一種文明都有其存在合理性的理解所代替。於是,中國戲曲不必再繼續用西方的眼光來對位,它將徹底擺脫自身一百數十年來的心理尷尬而平靜地走向未來。
人類要了解自己的傳統基因和共同文化來源,認識到湯顯祖「四夢」和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日本世阿彌的傳統能劇,都與莎士比亞戲劇一樣同屬於全人類的文化和戲劇遺產。中國戲曲從而受到世界日漸提升的重視,崑曲則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代表。崑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是把東方哲學精神與美學趣味結合、經過悠久的過程逐漸蒸餾、凝結為純美的舞臺藝術產物,是中國古典藝術的極致。人類現代藝術尋源,必須經過這裡。湯顯祖由此受到歷史的重新矚目,有希望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信使而獲得重生。
在新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的雙向努力中,今天世界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這兩位戲劇大師逝世400周年,促使我們從他們的劇作共同關心人類情感和命運的角度,體味其經典作品的深刻人文內涵,重新認識人類智慧和人類情感的本源,也品味中西文化的差異與各自審美特徵,了解我們共同和不同的歷史傳統,把握中西戲劇不同的樣式品性與美學原則,從而確立人類文化藝術豐富性、多樣性和異質性的認識。未來世界文化的前景,將取決於時代的這種努力。
原載於《南大戲劇論叢》第十二卷 2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