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情400年: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遠和近

2021-02-08 華龍網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畫像。 圖片來自網絡

  「湯顯祖是不是『中國的莎士比亞』?答案是否定的……重要的是,他無需成為莎士比亞。湯顯祖是中國的湯顯祖,這就夠了。中國人應該為自己擁有湯顯祖這樣的劇作家感到驕傲」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白旭、黃燕、袁慧晶

  400年多前,當西方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用鵝毛筆寫下十四行詩的時候,5800公裡以外的東方,湯顯祖手執毛筆書著曲詞。

  400年後,二人的戲劇在湯顯祖的故裡、江西省撫州市同臺上演,以紀念這兩位同時代的劇作家。

  今年是莎士比亞和湯顯祖去世400周年,中英兩國一起舉辦了很多紀念活動。

  當一些媒體把湯顯祖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的同時,利茲大學stage@leeds劇團藝術總監史蒂夫·安賽爾則表示,湯顯祖是中國的湯顯祖。

  「中國人應該為自己擁有湯顯祖這樣的劇作家感到驕傲。」他說。

  兩位文學巨匠的中國百年

  莎士比亞故鄉、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鎮鎮長朱麗葉·肖特認為,莎士比亞和湯顯祖不僅僅同樣在1616年去世,他們之間還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們生活在同一時期,儘管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卻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她說。「他們都寫過影射政治的作品。愛情方面,湯顯祖有《牡丹亭》,莎士比亞有《羅密歐與朱麗葉》。」

  湯顯祖生於1550年的明朝,他將自己看到的朝廷腐敗和社會對婦女的束縛寫入作品。代表作《牡丹亭》講述的就是官宦家小姐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追求戀愛自由的故事。這部作品連同《紫荊記》《邯鄲記》《南柯記》被後人統稱為「臨川四夢」,也都被改編成了戲曲。

  上世紀50年代,湯顯祖墓被發現,當地政府在墓邊修建了「牡丹亭」。「文革」中這些都遭到了破壞。

  湯顯祖第十三代孫湯廷水將族譜藏在牛糞中才保存了下來。如今,這份文物在湯顯祖紀念館的顯著位置展出。

  「文革」期間,中國的莎士比亞研究也處於停滯狀態。

  不少學者認為莎士比亞第一次出現在中文書籍中是在1839年。朱生豪是中國第一位將莎士比亞31部作品譯為中文的學者。1978年,中文版莎士比亞全集出版。

  今天,莎士比亞無疑是中國最廣為人知的西方劇作家。《威尼斯商人》的節選還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

  當莎士比亞遇上湯顯祖

  談到莎士比亞為什麼能夠在世界上如此知名,史蒂夫·安賽爾有自己的理論。

  「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是大英帝國的鼎盛時期,他的作品隨之傳播到了全世界,每個人都知道他,這一點至今都沒有改變。」他說。

  相較而言,安賽爾認為湯顯祖鮮為人知。

  1616年,湯顯祖、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相繼離世。中國今年舉行的紀念活動,共同紀念三位文學巨匠。

  「我想對於很多中國學生來講,他們可能研究莎士比亞比湯顯祖還要多。」安賽爾說。

  他本人兩年前開始接觸湯顯祖作品。英國利茲大學的一個劇團改編了湯顯祖的《南柯記》,安賽爾是藝術總監。

  《南柯記》講述的是一個人酒醉後夢到自己進入螞蟻國,娶了公主,飛黃騰達後盛極而衰,最終被驅逐的故事。

  在安賽爾的版本中,主人公成了一名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英國士兵。主要角色的演出服裝也變成了融入中國元素的西式禮服。

  「我們讓這個古老的故事更加『現代化』了。」安賽爾說。「把它變成了一個現在的故事,但情節還是湯顯祖寫的那樣。我們希望這樣的改編能夠讓年輕觀眾接受。」

  今年7月,這部中西合璧、時長45分鐘的戲劇在利茲首演,後來又在世界知名藝術節愛丁堡藝術節演出了八次,「反響非常熱烈。」

  安賽爾說,他在利茲大學讀戲劇的時候,曾學習過英格蘭戲劇、德國戲劇、俄羅斯戲劇甚至日本戲劇,卻獨獨沒有中國戲劇。

  「而實際上,中國戲劇已存在數千年,」安賽爾說,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中國和西方曾彼此隔絕,缺乏相互了解。

  「這樣的演出開啟了一道閘門,中國與世界正越走越近。」他說。

  安賽爾認為,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藝術、飲食和哲學思想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偉大的中國作家和藝術家將更多地為人所知,」他說,「因為他們的作品激動人心、令人玩味,而且是之前不為我們所知的。」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周育德也持相似的觀點。「一百年前,這樣的文化交流是無法想像的。」他說。

  一個多世紀前,中國被列強瓜分,國力薄弱,儘管有著五千年的璀璨文明,經濟、軍事和科技卻全面落後於西方國家。

  「現在,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夠和西方國家平等地對話。」他說。

  中國戲曲協會湯顯祖研究分會副會長鄒元江說,目前世界上有十幾個《牡丹亭》演出本,1998年起,歌劇《牡丹亭》在維也納、巴黎、羅馬、倫敦、舊金山等地上演。2004年以來,該劇的崑曲青春版登上了歐美各國的舞臺。

  文化的傳承與自信

  9月24日,在撫州的湯顯祖紀念公園夢園,安賽爾與利茲大學的學生演員一起排練《南柯記》。

  很少見過外國人現場表演戲劇的當地人,興致勃勃地聚在一邊看熱鬧,有的全程在用手機錄像、拍照,有的操著當地方言熱烈地討論演員們來自哪裡。

  該劇主角康喬治是利茲大學大四學生,專業是亞太問題研究,學習中文三年。為了參演《南柯記》,他和其他演員花了大量時間學習語言和中國的戲曲動作。

  他說,自己很喜歡湯顯祖的作品,但在排練這部劇之前,因為語言太難懂,他覺得那些作品「難以接近」。

  在他的同學喬納森·道賽特看來,語言並不是唯一的問題。

  「在英國當代的劇場裡,人們更喜歡一些前衛的演出。」他說。「人們會把觀眾視為演出的一部分,而中國的戲劇則更多地保持了傳統和文化的東西。」

  他建議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找一個平衡點,而安賽爾則認為,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

  在湯顯祖藝術節的官方手冊及當地媒體的宣傳中,與莎翁相提並論的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湯翁」。而事實上,在中國,這種稱呼並不常見,一些古代名人更多地被尊稱為「公」,比如「包公」。中國對外友好協會主辦的《友聲》雜誌9月刊登的幾篇紀念、研討湯顯祖的文章則一致稱其「湯公」。

  「湯顯祖是不是『中國的莎士比亞』?答案是否定的。」安賽爾說。「不過,將二人對比以說明世上不僅僅是莎士比亞創作了偉大的作品,這樣的聯繫是有意義的。」

  「重要的是,他無需成為莎士比亞。湯顯祖是中國的湯顯祖,這就夠了。」他說。「中國人應該為自己擁有湯顯祖這樣的劇作家感到驕傲。」

  已經可以用中文交流的康喬治決定放棄自己之前的金融職業計劃,轉而希望從事中英文化交流。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初報導,英國推出了一個千萬英鎊的中文學習計劃,5000名英國學生將每周學習至少8小時的中文。

  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福德鎮議長蘇珊·亞當斯是去年才聽說湯顯祖的名字的,但展望未來的交流合作,她顯得很有信心。

  「我們有非常好的基礎。」她說。「中國越來越開放,在英國學校開設有中文課程。我們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多。」

  然而,對鄉村醫生湯廷水來講,跟一個外國人講話還是件無法想像的事。採訪中,他一直在講村子裡的情況。

  「我把和湯顯祖有關的物件都上交國家了。」他說。

  「我們村子裡的人像我這樣都沒有太多文化。作為這樣一個大人物的後人,我們感到挺慚愧。」

相關焦點

  • 新戲《皆大歡喜》:這個莎士比亞很湯顯祖
    2016年,恰逢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和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一中一西兩位戲劇大家逝世400周年。
  • 水袖與蓬裙的邂逅 ——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 國際博物館日特輯
    誰是第一位把莎士比亞帶到中國的呢?他就是外國傳教士慕威廉。1856年,慕威廉在其翻譯的上海墨海書院刊印的《大英國志》中首次提到莎士比亞。1894年,嚴復在他翻譯的《天演論》的《進微》篇中提到這個戲劇詩人。
  • 湯顯祖為什麼拼不過莎士比亞?
    一中一西,都是戲劇家,同一年去世,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都被自己的國家甚至世界範圍的人記住了足足400年,這已經充分證明他們驚人的傳世能量。
  • 「跨越時空的對話」——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展在雪梨...
    新華社雪梨9月9日專電(匡林)由中國文化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跨越時空的對話』——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展」8日在雪梨中國文化中心開幕。  整個展覽分為3個部分,呈現了「湯莎」兩人生活時代和作品的異同,展示了湯顯祖代表作《臨川四夢》以及崑曲之美,同時以書籍、影音資料等媒介為觀眾深入了解湯顯祖相關著作搭建了互動平臺。
  •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16世紀戲劇雙星的文化際遇
    莎士比亞       16世紀中西戲劇都有一個強勁突破,一個象徵性符號是它們代表性劇作家的謝幕年份相同:湯顯祖、莎士比亞甚至塞萬提斯都是1616年,當然塞萬提斯不以戲劇而以小說著稱
  •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 ——16世紀戲劇雙星的文化際遇
    16世紀中西戲劇都有一個強勁突破,一個象徵性符號是它們代表性劇作家的謝幕年份相同:湯顯祖、莎士比亞甚至塞萬提斯都是1616年,當然塞萬提斯不以戲劇而以小說著稱。中西戲劇16世紀的突破形式、方向和內涵有著很大的不同,後世更是遇到了完全不同的歷史遭際,因而造成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文化命運的極大差異。四百年後的今天,中西攜手紀念這兩位文化偉人、16世紀的戲劇雙星,頗有耐人尋味的文化意味。
  • 轟轟烈烈的「湯莎」紀念年結束了,接著做什麼?
    「2016上海國際湯顯祖·莎士比亞戲劇節」10月7日在滬開幕以來,102場戲劇作品,共吸引觀眾超過4萬人次。這是12月21日來自「『驚情四百年』——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專題研討會」的數據。 戲劇節包括以湯顯祖、莎士比亞作品和人生為主題的「湯莎戲劇作品展演」、展示湯顯祖四大劇作合集的「臨川四夢」、反映戲曲創新力量的「2016『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以及圍繞兩位文學巨匠開展的「湯莎專題研討會」及延伸活動。在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鍾璟看來,「湯顯祖、莎士比亞的作品歷經幾百年依然不斷演出,充分說明體現價值引領和時代關切的作品的生命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 解讀湯顯祖400年前做的四個夢
    請點上面藍字"世界湯氏宗親總會"關注 新聞 | 源流 | 祖訓 | 族譜 | 尋根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兩位戲劇大師,同在1616年逝世。日本著名戲曲史專家青木正兒曾將他們相提並論,此後,湯顯祖也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2016,進入兩位大師逝世400周年的紀念活動年。為此,「2016湯顯祖·莎士比亞廣州戲劇文化年」隨即拉開帷幕。今天小格特意撥打了「周公」的解夢熱線,率先為大家解讀一番崑曲名作——湯顯祖《臨川四夢》。
  • 劍橋大學啟動湯顯祖作品翻譯工程
    劍橋大學啟動湯顯祖作品翻譯工程本報訊(記者 郭佳)2018湯顯祖國際戲劇交流月將於今年9月28日至10月底在江西省撫州市舉辦。這是繼2016年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紀念活動以來,撫州連續三年舉辦與湯顯祖有關的文化紀念活動。
  • 全球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活動,你參加哪個?
    4月22日,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江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撫州市人民政府、英國斯特拉福德區、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主辦,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支持的「共同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研討會暨『撫州文化活動周』啟動儀式」,在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斯特拉福德隆重舉行。
  • 歌劇《湯顯祖》音樂會世界巡演首站四月登陸澳洲
    海外網2月15日電 由上海音樂學院傾情打造呈獻的原創歌劇《湯顯祖》音樂會版世界巡演首站將於2019年4月登陸澳大利亞,分別於4月5日、7日在墨爾本演奏中心和雪梨歌劇院與澳大利亞觀眾見面,屆時兩地將輪番颳起「中國風」,該巡演由澳豐文化承辦。
  • 《驚情400年》陰森詭異的吸血鬼傳說
    Hello,影迷朋友們,晚上好,今天,小道為大家帶來的是經典恐怖《驚情400年》!公元1462年,土耳其人入侵君士坦丁堡,並威脅到整個基督教。羅馬尼亞大將軍德古拉伯爵臨危受命徵討,不料就在他獲勝之時,城內謠言四起, 盛傳他已戰死沙場。
  • 朱 虹: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湯顯祖畫像湯顯祖(1550年—1616年),中國明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2015年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英國時,專門講到了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莎士比亞和湯顯祖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如同東西方雙峰並峙的文學巨人,輝映世界。巧合的是,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2016年9月,中央專門在北京召開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座談會,高度評價湯顯祖是我國文藝史上的一座豐碑,他創作的以《牡丹亭》為代表的「臨川四夢」等作品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
  • 一場始於400年前的驚情,結束於今晚
    加裡·奧德曼在《驚情四百年》中的扮相是最經典的德古拉形象之一在1992年的電影《驚情四百年》中,德古拉是15世紀羅馬尼亞的一位大將,臨危受命參與保衛基督教的戰爭。不料就在他獲勝之時,他的妻子聽信謠言以為他已戰死,悲痛之下投河自盡。德古拉的愛人由薇諾娜·瑞德出演/電影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布萊姆·斯託克於1897年創作的小說《德古拉》。
  • 一場始於400年前的驚情,結束於今晚
    加裡·奧德曼在《驚情四百年》中的扮相是最經典的德古拉形象之一在1992年的電影《驚情四百年》中,德古拉是15世紀羅馬尼亞的一位大將,臨危受命參與保衛基督教的戰爭。小說出版後旋即風靡全球,「德古拉」也成為了吸血鬼之父班師回朝的德古拉看到的竟是愛人的屍體,所以他遷怒於上帝,轉而投身邪惡勢力以吸食鮮血為生,成了一個擁有不死之身的吸血鬼,在人間一蟄伏就是400年。故事輾轉到了1897年的倫敦,德古拉的妻子已轉世成一個叫「米娜」的家庭教師,一場關於「愛」與「救贖」的大戲即將上演。
  • 夏志清:湯顯祖不能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許多中國學者卻認為可以
    這個轉接,引發了湯顯祖對另一作品的意念;他一定費了不少時間和心血,去搜索一個能夠證明愛足以超越生死的言情故事,後來終於在通俗筆記小說裡找到了一則題名《杜麗娘慕色還魂》的文本。它雖然缺少文學價值,但湯顯祖還是採用了。這篇故事收在晚明刻印的《重刻增補燕居筆記》內,現有兩套,分存東京內閣文庫及北京大學圖書館。《燕居筆記》是明代文言短篇傳奇小說選集。二十二卷。
  • 周安林 | 莎士比亞故居裡的中國人
    景區布局規劃為莎士比亞出生地、莎士比亞新宮、霍爾農莊、安妮·海瑟薇小屋、瑪麗·雅頓農場等若干個景點。因為心切,顧不上欣賞小鎮的中世紀風情。急匆匆,直奔莎士比亞故居而去。這是一棟兩層樓的木屋。1564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亞出生在這裡。(莎士比亞的具體出生日期不詳。他是1564年4月26日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特的聖三一教堂受洗禮。
  • 全世界昨天都在紀念莎士比亞 在杭州小百花有場與莎翁「對話」
    浙江在線04月24日訊 (通訊員 陸姝穎 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 昨天這個日子,有點特別——世界讀書日,也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日,其實這一天,也是莎翁的452歲生日——是的,生死同一天,註定這是一個傳奇的大叔。  據英國領事館統計,全球共用146個國家及地區以不同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
  • 外教社授權英國布魯姆斯伯裡出版《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
    央廣網上海8月23日消息(記者楊靜)在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這兩位東西方的戲劇巨匠逝世401周年之際,兩位大師的作品將首次以英文版的形式在同一國際出版集團出版。在剛剛開幕的第24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湯顯祖戲劇全集》(英文版)一書版權成功授權給英國布魯姆斯伯裡出版集團(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雙方代表在書展現場籤署版權授權合同。
  • 一場始於400年前的驚情,見你所見,愛你所愛
    加裡·奧德曼在《驚情四百年》中的扮相是最經典的德古拉形象之一在1992年的電影《驚情四百年》中,德古拉是15世紀羅馬尼亞的一位大將,臨危受命參與保衛基督教的戰爭。不料就在他獲勝之時,他的妻子聽信謠言以為他已戰死,悲痛之下投河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