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活動,你參加哪個?

2021-02-08 大小舞臺之間

  點擊上方「大小舞臺之間」關注我們!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

今天是

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英國戲劇之父」莎士比亞

逝世400周年紀念日


也是

西班牙最偉大詩人、作家塞萬提斯

逝世400周年紀念日


今天還是世界讀書日

同時也是鼓樓西劇場2周年生日

 4月23日,全球共有146個國家及地區以不同方式舉行紀念活動。

BBC電視臺主辦的莎士比亞節將持續一整個活動季,播出由莎翁生活和工作經歷改編的作品。

從4月23日開始,BBC第2頻道將會直播來自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莎士比亞直播秀」,大衛·坦南特(David Tennant)會進行晚間主持,來紀念莎士比亞對從歌劇到爵士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的影響。


大衛·坦南特將會主持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莎士比亞直播秀」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獨具創意的活動「完整的歷程」(The Complete Walk)將在4月23日至24日與觀眾見面,威斯敏斯特和倫敦塔橋之間大約2.5英裡的路程會設置37個屏幕,播放各自10分鐘左右長短的電影,從埃及金字塔前的艷后到艾爾西諾巖礁上的哈姆雷特,這些電影片段以國際化的背景為特點,雲集了全球知名的演員們,每一部都重點展示了莎士比亞的一部作品。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圖紙

英國圖書館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展覽,題目為「扮演了十種角色的莎士比亞」,從10個至關重要的關鍵表演中探尋他成為一名文壇巨匠的路程,展出品中還包括唯一保留下來的由莎士比亞親筆寫下的劇本臺詞手稿原件。

 

倫敦交響樂團將會在巴比坎舉辦一場三重奏音樂會,開場便是由孟德爾頌(Mendelssohn)的《仲夏夜之夢》。這次演出還會包含有一部具有實驗性的作品《桌面上的莎士比亞》,藉助日常生活普通的物品來表現莎士比亞36場經典戲劇,在這一視角之下,麥克白成為了一個奶酪磨碎器,而哈姆雷特成為了一瓶墨汁。


倫敦交響樂團將會在巴比坎舉辦一場三重奏音樂會

英國電影學院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電影項目,以莎士比亞為主題,包括《哦!莎士比亞》在靜音劇院的初次亮相,研究了生產於這個時代的將近500部關於莎士比亞的電影。環球影院的音樂家和作曲家們被委任來評價這部電影,其中還有來自莎士比亞首部改編電影作品《約翰王》(1899)的剪輯短片。

蘇格蘭四大主要的文化機構將聯手在格拉斯哥慶祝莎士比亞的傳奇,BBC交響樂團、格拉斯哥藝術學院、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和格拉斯哥大學將呈現一系列戲劇表演,現場音樂秀,電影展和展覽,一切都以《仲夏夜之夢》為主題。

貝爾法斯特演出了特拉新星公司的《貝爾法斯特的暴風雨》,這是該城市曾出現過的最大規模的莎士比亞作品演出,有230名組織成員和國際人才參與其中,尤其強調了亞洲和來自非洲、加勒比海地區的56個城市。

4月22日,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江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撫州市人民政府、英國斯特拉福德區、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主辦,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支持的「共同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研討會暨『撫州文化活動周』啟動儀式」,在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斯特拉福德隆重舉行。撫州市與斯特拉福德區正式籤訂了締結友好城市關係協議,並向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贈送了莎士比亞與湯顯祖青銅塑像,塑像將放置在莎士比亞故居,還有一尊同樣的塑像放在撫州市湯顯祖紀念館,作為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結晶和永久見證。




23日上午10:00—12:00, 北京人藝在菊隱劇場舉辦「哈姆雷特——樸素而高貴的靈魂」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專題講座活動,北京人藝演員、哈姆雷特扮演者王斑與大家暢聊話劇《哈姆雷特》的創作體會。


國家話劇院正在上演根據莎士比亞名著改編的《理查三世》,4月23日晚,演出開始之前,將舉行「莎士比亞在中國——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紀念活動。

4月19日,「永遠行走的莎士比亞」演出季新聞發布會在繁星戲劇村正式啟動。


本次莎翁演出季是由北京戲劇家協會和繁星戲劇村共同主辦,是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年精心推出的主題演出季,也是國內首個以「莎士比亞」為主題的小劇場演出季展演。


演出預報 

4月19日—4月24日《莎翁的情書》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貳劇場

4月27日—4月30日《福斯塔夫狂想曲》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貳劇場

5月1日—5月7日《吾愛至斯》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貳劇場

5月12日—6月12日《愛在無愛城》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壹劇場

6月《奧賽羅》


4月23日下午2:30,北京繁星戲劇村5劇場,敬一丹、李野墨,趙嶺等多位演播藝術家、主持人精彩呈現莎翁著名戲劇作品選段。

4月23日晚上7:30,在酒仙橋東路10號間隔年小劇場,北京眾多著名配音演員聯袂演繹朱生豪先生經典譯文。

4月19日,「永遠行走的莎士比亞」演出季新聞發布會在繁星戲劇村正式啟動。


本次莎翁演出季是由北京戲劇家協會和繁星戲劇村共同主辦,是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年精心推出的主題演出季,也是國內首個以「莎士比亞」為主題的小劇場演出季展演。


演出預報 

4月19日—4月24日《莎翁的情書》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貳劇場

4月27日—4月30日《福斯塔夫狂想曲》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貳劇場

5月1日—5月7日《吾愛至斯》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貳劇場

5月12日—6月12日《愛在無愛城》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壹劇場

6月《奧賽羅》


 4月20日至23日,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中央芭蕾舞團在天橋劇場隆重演出了一代芭蕾巨匠約翰·克蘭科的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芭首席主演王啟敏和她曾經合作過的搭檔、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明星演員弗裡德曼·沃格爾再次攜手,以舞蹈的形式,演繹莎翁傳世愛情之作。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於23日在杭州九五劇場舉辦大型舞臺劇《寇流蘭與杜麗娘》赴英法德巡演發布會,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李爾王》媒體放映場,以及《哈姆雷特》的首場公映。

《寇流蘭與杜麗娘》讓湯祖莎翁的經典珠聯璧合,在中國當代舞臺上以女子越劇的方式加以詮釋。

應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誠邀,《寇流蘭與杜麗娘》定於7月23日在倫敦孔雀劇院舉行全球首演,之後將赴法國巴黎和德國法蘭克福巡演。7月26日,「小百花」將在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福達小鎮與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共同舉行 「夢回1616」戲劇交流活動;7月29日,為紀念中國戲劇大師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小百花」還將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與當地藝術家一起舉辦高端論壇。與此同時,「小百花」還將聯合《歐洲時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杜賽爾多夫舉行首屆中國越劇電影展海外展暨「小生這廂有禮」茅威濤經典越劇電影三部曲展映。


莎翁生死同一日


世人誰不知莎士比亞?


 年輕的莎士比亞也是小鮮肉一枚

莎士比亞無疑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

也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他是「英國戲劇之父」

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

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


莎士比亞故鄉的莎翁雕像

 

這位舉世著名的戲劇家流傳下來的作品就有

37 部戲劇、155 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

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

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

 

美劇英劇和好萊塢也對莎士比亞念念不忘

BBC的歷史劇系列《空冠王》(The Hollow Crown)

和迷你劇《莎士比亞重現》(Shakespeare Retold)

是對莎翁的英國式演繹和改編

美國如電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和熱劇《紙牌屋》(The House of Cards)

(源自《麥克白》的現代白宮故事)

都讓人感到

隨時間的流逝

莎翁離我們反而越來越近

而不是越來越遠


19世紀紐約出版的《莎士比亞作品集》

 

雖然

不少觀眾坐在劇院內

聽演員念著冗長的、詩一樣排山倒海的臺詞

就會忍不住想睡覺

 

可是

隨著劇情進展

就被他筆下的人性感動

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有如此力量

能引起全世界觀眾的共鳴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英文版書影

莎士比亞的戲

就像一個開放的容器

怎麼爭論都不會有定論

莎士比亞的劇

不是被陳列在博物館裡的古老對開本

而是一個有生命力的、不斷自我豐富的

戲劇對話的場域

供應著終極意義上的戲劇原型

 

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

我們要用最特別的方式

致敬莎士比亞

「自然,自然!沒有比莎士比亞的人物更自然的了!」

——歌德《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

莎士比亞7歲時被送到當地的一個文法學校念書,在那裡讀了6年的書。因父親破產,他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

1577年,被父親從學校接回,不得已幫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生意。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


有傳言說,莎士比亞曾在一個叫託馬斯·露西的富裕財主兼地方行政長官的土地上偷獵,結果被露西的管家發現,他為此挨了揍。

出於報復,他寫了一首譏諷大財主的打油詩。這首詩沒過多久便傳遍了整個鄉村。大財主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人用這首打油詩來嘲笑他。

託馬斯鄉紳非常惱火,於是就想懲罰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因此被迫離開斯特拉福德小鎮,到倫敦避難。

1582年11月,時年18歲的莎士比亞與一位農民的女兒——時年27歲的安妮·海瑟薇結婚。(與美國80後女星安妮海瑟薇同名同姓,兩者真的沒有任何關聯哦)次年長女出生,3年後又生龍鳳雙胞胎。

媳婦安妮·海瑟薇是一位典型的「賢內助」,曾長期在家鄉一人撫養莎翁的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但這並不意味著莎翁不愛妻子。據一個叫約翰的人擁有的史料表明,每年莎士比亞都會回家住上一段時間。1613年退休之後,莎翁就返回老家與妻子一起生活。


莎士比亞還在斯特拉福德小鎮居住時,就對戲劇表演已經非常熟悉。經常有一些旅行劇團到斯特拉福德小鎮表演。

1586或1587年他到了倫敦,他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最終成為劇院股東。莎士比亞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


莎士比亞手稿


莎士比亞手稿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其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倫敦天鵝劇院手繪圖,莎翁戲劇常在此上演



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20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老家。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裡。

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52歲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他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6份籤名和《託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的3頁手稿。


莎士比亞故居

莎翁曾發現其二女婿有婚外情,並使其他女人懷孕。並因此導致其夫婦二人被逐離教會。對此,莎翁頗為不滿,並於在1615年3月25日修改了著名的「莎士比亞遺囑」,只給二女兒300英鎊的遺產份額,相比其大女兒,莎翁對次女顯得異常吝嗇。在修改後的遺囑中,二女婿完全被剝奪了莎翁產業承繼權利。之後,莎翁把大部分財富留給了其長女一家。只留給其妻一張「次好」的床。


莎士比亞遺囑

狹斯丕爾的翻譯是信雅達嚴復大師翻的,而現在常用的莎士比亞是百日維新梁啓超的翻譯。虎門銷煙林則徐編譯的版本是沙士比河;維新雙傑康有為則稱呼為昔士比亞;醉心麻將的胡適大師在日記中則稱作蕭士璧。

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裡這樣寫道:「經典作品帶著先前解釋的氣息走向我們,背後拖著它們經過文化或多種文化(或只是多種語言和風俗)時留下的足跡」,它「表現了整個宇宙」。

「整個宇宙」——莎士比亞的作品是浩瀚的。他的劇本裡不僅有政治與歷史,還有自然科學(統計顯示,他描寫了超過200種的植物和130種的動物),涉獵過服裝、烹飪,研究過佔星術、煉丹術以及軍事科學,但這些知識不能確保他不會過時。也許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了人:他刻畫了英國人、歐洲人和美洲人,還塑造了豐富和普遍性的人,創造了諸多各異的人之本質,洞察了人的內心世界與思想道德情操,思考過人生的真諦。

莎士比亞全集

北京人藝的舞臺上,一共演過三部莎翁戲,全部由英若誠翻譯。他用詩化的語言,加上符合中國觀眾的接受習慣,使莎翁戲在國內得以成功傳播,這反映了英若誠的藝術敏感與見識,他為傳播世界優秀的文化遺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53年, 英若誠翻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的《奧賽羅導演計劃》出版,此書由當時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出版,至今仍是表演藝術上的一部經典著作。


1981年春,北京人藝邀請英國著名話劇導演託比▪羅伯森來華執導英若誠的譯本——莎翁名劇《請君入甕》(原譯《一報還一報》),這是人藝歷史上排演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的劇作。

骷髏頭為舞美設計——英國著名戲劇家阿倫•拜瑞特繪製

1981年北京人藝《請君入甕》演出劇照

2007年,北京人藝上演《大將軍寇流蘭》,導演林兆華、易立明,這是英若誠先生最後一部譯作。



2008年,北京人藝與日本四季劇團合作,推出了「混血」版《哈姆雷特》,劇本以英若誠先生的譯本為基礎。

「我們不僅僅需要莎士比亞,我們更加需要我們自己對莎士比亞的認知,這才是經典的價值所在。每個人都有詮釋莎士比亞的權利,當然每個人也都有評價這種詮釋的權利,所謂永遠的莎士比亞,並不是莎士比亞本身,而是我們賦予了莎士比亞什麼。正如布萊希特所言,有能力這樣做的人才有權利這樣做。我們必須重新詮釋,否則我們無法超越。」

——林兆華

莎士比亞何以如此永恆

沈林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世界各國的戲劇節上,全球許多都市的舞臺上,此時此刻,莎士比亞戲劇都在上演。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僅穿越了幾個世紀,而且超越了很多疆界。莎士比亞何以如此「永恆」和「普世」?或如波蘭戲劇教授楊克特所說,「莎士比亞如同生活之本身、世界之本體」?


  譯者給了作品新生

200多年前,曾任英國羅切斯特主教和威斯敏斯特大主教的阿特伯裡就向桂冠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坦言:「昨晚翻閱莎士比亞劇本,不明白的地方多達百處。坦率說,我看不懂。就是喬叟最難懂的東西也比這些場景好理解。這還不光是因為編輯錯誤,而是作者的晦澀。」這話出自阿特伯裡這位英國的飽學之士,可見莎士比亞死後不滿百年,他作品中的某些部分就連他的英倫同胞也需要靠注釋才能讀懂了。

今天我們能很好地讀懂莎士比亞的原文,這其實是藉助了一批學者們的校勘和闡釋工作的。然而,就是現代學術版的莎士比亞,儘管其中行行詩句都經得起當代校勘學的嚴格考驗,也仍有一些字行存在疑義和歧義。

莎士比亞的詩當初的確是寫給普通人看的,只是今天以英語為母語的普通讀者已經感覺不到那種親切了。其猥褻雙關語的匠心,英國人要等到一位帕特裡奇老先生為他們啟蒙方才學會領略。然而,需要解說的說笑畢竟難引人發笑。所以喬治·斯坦納談到莎士比亞的詩歌時說:「腳註越做越長,詞彙表越來越不可少……詩歌就失去了最直接的衝擊力。」

人們可能會說詩歌的各種比喻不能板上釘釘似的一一坐實。別說外國人,就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也會看出莎士比亞詩行不同層次的含義,做不同的解釋。然而,對於翻譯者,解釋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把握其豐富性。雙關語完全是利用一種語言的發音,譯出來,或者徹底黯然失色,或者全靠譯者另起爐灶。也就是說,莎士比亞在外國所取得的文學成就,必然取決於譯者對他的成功再現。很多國家的文學史上都有這樣的例子,譯者在為本國讀者重現年代久遠的外國作家時,也給了他們新生。


  文本適合舞臺的因素

梁實秋認為,莎士比亞作品的恆久魅力是由於他的人物刻畫體現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性本質。梁實秋終生堅持的這一意見其來有自,也是莎士比亞評論歷史發展的結果。1765年,詹森博士出版他編輯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時,在序言中發表的最重要的觀點就是莎士比亞展示了自然本來的樣子。詹森解釋說:莎士比亞筆下的世界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集中體現,莎士比亞的主人公就是真正的人的高度概括;莎士比亞看得真切,寫得忠實,所以他的劇作是生活的圖形、人類經驗的縮影。詹森的「自然」,被梁實秋執拗地讀解為「人性」。於是,莎士比亞的成就也就成為按所謂人性的真實創造了有真實感的人物。這些人物以其所謂真實的人性,超越了階級成分、民族身份、文化傳統、歷史局限,感動了千秋萬代的人類。

莎士比亞劇作一些不符合現代戲劇審美的特點,比如脫離性格的冗長獨白、正面人物有失謙遜的自我讚頌、反面人物令人詫異的自我詆毀,究其成因,恐怕還與莎士比亞劇本情節往往從舊敘述體文學借用有關,借用最多的當屬霍林希德的《編年史》和普魯塔克的《英雄傳》。此外,莎士比亞幼年耳濡目染的是道德劇、神跡劇和節日慶典這些中世紀的「遺存物」,及至自己為舞臺創作新劇本時又借用舊的敘述體作品;他寫作時又逸興遄飛,即便天縱英才,創新過程中從敘述體到代言體的轉變容或有些閃失,第一人稱語氣便留下些許第三人稱的蛛絲馬跡。但說句公道話,那些故事情節難道就沒有幫助莎士比亞獲得無與倫比的普世性和永恆性?然而,莎士比亞若是套上了《伯爾尼公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公約)的枷鎖,他詩意的想像就永遠無法飛翔。

也許應該說,莎士比亞的劇情如果確實具有某種獨特的超時空魅力的話,那首先得力於他有一雙慧眼,在英國和外國其他作家創造的情節中發現了適合舞臺的因素。現有莎士比亞劇本中不可考的東西,和他那無從考究的非語言表達,將永遠留下一塊空白,而這也恰恰為各路舞臺藝術天才提供了一個廣大無邊的演練場。


  常演常新的莎劇

後世導演試圖創造一種不同於莎士比亞戲劇文學的舞臺藝術,這的確是精明之舉。首先,因為英語的普及、學校課程的要求,以及隨之而來的莎士比亞研究的體制化,莎士比亞已經在令人敬仰的西方文學大師中獨佔鰲頭,成為高尚、純粹或卓越藝術的同義詞了。其次,對莎士比亞的興趣經過系統培植,鞏固了莎士比亞無可匹敵的聲譽,使之成為大家最熟悉的劇作家。因為熟悉,戲劇藝術家才可以輕鬆地施展身手,搞些創新。

其中的道理可能是這樣的。觀看一個不熟悉的劇本的演出,導演給我們什麼我們接受什麼。觀看是了解和理解故事情節和舞臺形象的過程。一旦通過演出或閱讀熟悉了劇本內容,再次觀看,觀眾不再是被動聆聽不曾知曉的故事,就具備了至少一項「二度創作」必備的條件。觀眾具備條件質疑導演的舞臺行動的所指是否準確,意即他對原初劇本的翻譯是否能做到「信」「達」「雅」。一個劇本常演常新,可能產生這樣的結果。觀眾一邊看臺上別人的闡述,一邊對比自己的劇本閱讀理解。對於想像更活躍、舞臺經驗更豐富的觀眾,甚至是對比自己沒有展現在舞臺上的導演構思。這樣的觀看就不再是被動的、單方向的接受,而接近於雙方切磋。

莎士比亞演出培養了一批對莎士比亞爛熟於心的觀眾,他們不用花費精力去了解劇本故事,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表達方式上,看導演如何再現莎士比亞。演莎士比亞時,導演、舞臺設計和演員爭相在藝術創造上壓倒別人,他們也非如此不可。莎士比亞戲劇已經成了眾多戲劇藝術家磨礪風格、推陳出新的展示窗。莎士比亞的戲劇已然是判斷演員、設計者和導演藝術水準的標尺。其他任何劇本都無法像莎士比亞的戲劇這樣為導演的大膽嘗新提供平臺。

莎士比亞至今流傳,是眼前明擺著的事實,不需證明。莎士比亞之所以至今流傳,是因為莎士比亞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則是梁實秋等提出的一個解釋,一個有待證明的解釋。一個不說我們就明白的解釋。

然而,莎士比亞的劇作集中也頗有一些僅是留存,而不再流行。莎士比亞花費十年心血寫成十部英國歷史劇,描畫金雀花和都鐸王朝的帝王將相、風雲人物,今天見之舞臺的不過其中一二。莎士比亞當年寫這些歷史人物的時候心情激蕩,時過境遷,今日觀眾同劇中人表達的「人性」感情上已覺隔礙。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這個意義上,莎士比亞寫的不是表現永恆不變人性的史詩劇,而是時事劇。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

大小舞臺之間

微信號:daxiaowutaizhijian

 

小舞臺是演出,大舞臺是人生。

之間是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還有各種所思所想。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國家話劇院舉辦系列活動 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專電(記者白瀛)4月23日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國家話劇院當日在京舉行系列活動予以紀念:上演莎翁歷史劇《理查三世》,舉辦「莎士比亞在中國」主題展覽,發布藝術叢書的首部《合璧——〈理查三世〉的中國意象》。
  • 「跨越時空的對話」——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展在雪梨...
    新華社雪梨9月9日專電(匡林)由中國文化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跨越時空的對話』——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展」8日在雪梨中國文化中心開幕。  雪梨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趙立說,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作為16至17世紀中、英兩國文學界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當時產生巨大影響,甚至還影響著當今的藝術創作。舉辦上述活動不僅是為了紀念他們在世界文學領域作出的巨大貢獻,還在於擴大中國文化名人和傳統藝術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文明互融。
  • 全世界昨天都在紀念莎士比亞 在杭州小百花有場與莎翁「對話」
    浙江在線04月24日訊 (通訊員 陸姝穎 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 昨天這個日子,有點特別——世界讀書日,也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日,其實這一天,也是莎翁的452歲生日——是的,生死同一天,註定這是一個傳奇的大叔。  據英國領事館統計,全球共用146個國家及地區以不同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
  • 永恆的莎士比亞 「甘道夫「遠渡重洋陪你去看上影節「莎翁影史」
    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活動在世界各地舉行之際,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攜手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
  • 水袖與蓬裙的邂逅 ——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 國際博物館日特輯
    下面就讓我們一同重溫「說不盡的莎士比亞殿堂」。1902年,梁啓超第一個把Shakespeare翻譯成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亞。1903年,上海達文書社出版一書《澥外奇譚》,這是蘭姆兄妹改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最早的中文譯本,共翻譯了10個故事。1904年,蔣觀雲在《新民叢報》發表的《中國之演劇界》一文中,盛讚莎翁巨作的社會意義。
  • 活動預告 莎士比亞文學的「中國行」
    2016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
  • 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這40個日常用語都出自他!
    2016年4月23日:這一天,是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你是否曾因「好事過頭」(too much of a good thing)而經受宿醉折磨,或因一個笑話而「忍俊不禁」(in stitches)? 這些日常用語都出自已經離世400年的莎翁,可見,如今莎士比亞仍具有廣泛影響。
  • 莎士比亞名句票選 臺科大首選是《哈姆雷特》的...
    系列活動將學校22個柱子貼上莎士比亞名句,讓同學們從22個名句中票選出最喜歡的句子。(臺科大提供)華夏經緯網4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為紀念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 全球各地都有各式遊行和戲劇活動,臺灣科技大學也特別舉辦「一代劇翁,哪句最莎?」讓學生票選最喜歡的經典名句,和全球一起瘋莎翁;另配合通識課讓學生演出音樂劇,重新詮釋《哈姆雷特》、《仲夏夜之夢》等莎士比亞經典名劇。
  • 莎士比亞說:愛情是盲目的
    2016年4月23日,是英國文杰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昨日,紀念活動在莎士比亞出生地英格蘭中部城市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小鎮舉行
  • 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 四大悲劇,四大喜劇匯總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 20道題來測試你是否真的懂莎士比亞 莎翁逝世400周年
    微信ID:ibookreview『每個早晨,與535000人一起閱讀』你真的懂莎士比亞嗎
  • 燒腦圖再度來襲 你能找到莎士比亞嗎?(組圖)
    在最新「燒腦圖」中,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被藏在其創作的經典角色中,包括哈姆雷特、羅密歐和朱麗葉、麥克白夫人以及奧塞羅等。答案在最後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6日報導,為了紀念世界上最著名的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逝世400周年,英國25歲插畫家薩利-安·赫倫(Sally-Ann Heron)創作一幅新的「燒腦圖」。
  • 紀念邵逸夫逝世七周年暨「第7個銅像」捐贈活動
    2021年1月7日,是我國偉大的慈善家和電影家邵逸夫逝世七周年紀念日,寧波邵逸夫文化研究會、寧波大學邵逸夫文化研究中心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及自願捐贈邵逸夫銅像的愛心人士百餘人,共同集會參加紀念邵逸夫逝世七周年暨「第7個銅像」活動,深切緬懷邵逸夫先生。
  • 北京、上海、南京、中山等地各界人士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3月12日,上海香山路,孫中山故居內舉辦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活動。 新民晚報 圖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的日子。
  • 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2020-11-16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驚情400年: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遠和近
    中國人應該為自己擁有湯顯祖這樣的劇作家感到驕傲」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白旭、黃燕、袁慧晶  400年多前,當西方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用鵝毛筆寫下十四行詩的時候,5800公裡以外的東方,湯顯祖手執毛筆書著曲詞。  400年後,二人的戲劇在湯顯祖的故裡、江西省撫州市同臺上演,以紀念這兩位同時代的劇作家。
  • 世界上最壯觀紙鶴展,張國榮逝世十周年紀念日,有1900119隻紙鶴
    對於2003年愚人節去世的Leslie張的粉絲來說,愚人節是一個悲傷的日子,在今年張逝世16周年之際,唐磊貼出的紀念品讓很多人潸然淚下,日本粉絲帶來了1339隻金紙鶴來紀念他,你還記得世界上最大的紙鶴展覽嗎?
  • 「錢偉長星」閃耀太空 紀念錢偉長逝世十周年活動在滬舉行
    上海大學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上海7月30日電 (記者 許婧)今年是中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錢偉長先生逝世十周年。30日,「錢偉長星」命名儀式暨錢偉長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活動在上海大學舉行。
  • 轟轟烈烈的「湯莎」紀念年結束了,接著做什麼?
    「2016上海國際湯顯祖·莎士比亞戲劇節」10月7日在滬開幕以來,102場戲劇作品,共吸引觀眾超過4萬人次。這是12月21日來自「『驚情四百年』——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專題研討會」的數據。 戲劇節包括以湯顯祖、莎士比亞作品和人生為主題的「湯莎戲劇作品展演」、展示湯顯祖四大劇作合集的「臨川四夢」、反映戲曲創新力量的「2016『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以及圍繞兩位文學巨匠開展的「湯莎專題研討會」及延伸活動。在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鍾璟看來,「湯顯祖、莎士比亞的作品歷經幾百年依然不斷演出,充分說明體現價值引領和時代關切的作品的生命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 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
    莎士比亞在中國      450年前的今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藝術大師威廉·莎士比亞誕生在英國中部艾瑪河畔的斯特拉斯福小鎮。  「莎士比亞不是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歲月。」英國15世紀作家本·瓊生的這句名言,預言了莎士比亞風靡全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