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下,三峽工程如何防洪?

2021-01-08 人民政協網

6月1日至7月12日,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6次強降雨過程,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40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9%,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一位,長江流域及鄱陽湖、洞庭湖等地出現較重汛情,多地遭受洪澇災害。

汛情之下,很多人都有了疑問:「有三峽工程為何還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汛情?三峽的洩洪是不是加劇了下遊的洪災?」

那麼,三峽,這個「大國重器」,是如何防洪的呢?防洪能力到底有多大?

三峽將荊江河段防洪標準提升至百年一遇

長江之險,險在荊江。

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

很多人都對1998年的特大洪水記憶深刻。資料顯示,1998年特大洪水的洪水流量為6.3萬立方米每秒,而當年長江荊江段的防洪能力勉強能夠達到5.7萬立方米每秒,洪水流量遠超過荊江的防洪標準。

有報導稱,當年湖北宜昌以下至江西九江段長江幹支流的洪水水位均刷新當地1954年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記錄,荊江沙市段最高水位達到44.95米。並且高水位持續時間長達40餘天,導致部分破堤潰垸,損失慘重。

顯然,如果當年能將荊江河段的流量限制在5.7萬立方米每秒以內,那就能避免這場災難。

經過百年規劃,15年建設,2009年建成的三峽工程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長江上最難防洪的荊江防洪。三峽工程可以將河道內2萬立方米每秒的水留在水庫中,只剩下4.3萬立方米每秒的水下洩,這樣就能完全滿足荊江的防洪需求了。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宋原生告訴記者,「防洪,是三峽的主要功能。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遊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設計標準是「萬年一遇」洪水再加10%

但很多人對三峽的「百年一遇」「萬年一遇」也產生了懷疑。尤其是在今年的汛期,三峽真的在發揮作用嗎?

「說三峽工程能夠抵禦萬年一遇的長江洪水,是從工程本身而言。三峽工程的設計標準按可防萬年一遇洪水再加10%,即在遭遇萬年一遇的長江洪水時,工程的主體建築物不會被破壞,在遭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時,工程仍能正常運行;說三峽工程可將長江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是三峽工程對長江整體抵禦洪水能力的提升而言。」專家表示。

「三峽防洪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大壩壩址以上發生百年甚至千年的洪水,要保證下遊的荊江河段不能發生毀滅性災害,同時避免全流域洪水的疊加。」專家說。這也註定,一個三峽並不能保證整個長江流域沒有洪水的發生,但可以減輕長江流域的洪水災害。

因有太多人質疑三峽,水利工作者李葛不得不在朋友圈曬地圖科普,並留言:三峽工程最多能控制下上遊來水,宜昌以上的龍王發威,三峽的土地公也管不了啊!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7月12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便鄱陽湖水位超過1998年水位,因為三峽工程的存在,長江流域的安全度遠遠高於1998年。

175米高程防洪:凝結著政協委員的智慧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樞紐,三峽工程設計壩頂高程185米,設計最高運行水位175米,相應庫容393億立方米。

但每年的汛期來臨之前,三峽水庫水位要視長江水情洩水騰庫,確保洪水到來前「虛庫以待」,給未知的洪水留出空間。

這也是三峽防洪的第一步:攔洪。

這個空間有多大?能攔蓄多少洪水呢?

「三峽設計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從145米到175米,三峽水庫汛期的防洪庫容共有221.5億立方米。」三峽集團水庫管理部主任王海說。

按2萬方每秒的蓄水速度來計算,這個庫容足夠裝13天。

早在6月8日,三峽水庫提前削落至汛限水位145米,保障了防洪庫容充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峽工程論證之時,蓄水高程最早定的是150米。

宋原生告訴記者:「當年有關部門提出了三峽工程150米的方案,1983年全國政協民革組的孫越崎、錢偉長、覃修典等102位委員提交關於三峽工程建設的若干提案,從防洪、生態環境、經濟等各個不同的層面提出意見,總體上認為150米方案不合適,建議要對三峽工程重新論證。」

「1983年對於三峽工程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一年,因為全國政協委員們的提案,中央決定對三峽150米蓄水高程等問題重新論證,這才有了之後定下的175米水位。」宋原生說。

2019年,這份包含了102位全國政協委員智慧的提案入選政協70年有影響力重要提案。

三峽已經發揮了最大的防洪作用

按照長江委調度令,6月29日起三峽水庫出庫流量按日均3.5萬立方米每秒控制,7月2日10時,三峽迎來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削峰率高達3成;

7月6日至11日,三峽集團長江電力所屬長江幹流4座梯級電站由82臺機組全開運行減至65臺運行,共停機17臺,持續減少下洩流量,全力支持長江中下遊抗洪。

汛期以來,這樣的新聞經常見諸報端,很多人有了這樣的疑問:明明是汛期,卻看到三峽天天在洩洪,給下遊帶來了很大的威脅。

真的是這樣嗎?

據介紹,根據設計,三峽樞紐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發揮防洪作用。一是攔洪,利用三峽防洪庫容,攔蓄超過下遊安全洩量的洪水,確保下遊河道行洪安全;二是削峰,當長江下遊防汛形勢緊張時,通過三峽水庫蓄洪,將上遊來的很大洪峰削減,減少水庫出庫流量並均勻下洩;三是錯峰,在下遊洪水較大時,科學調度水庫,防止上遊洪峰與下遊洪峰相疊加,減少下遊防洪壓力。

可以說,整個汛期三峽水庫都處於隨時攔蓄洪水的狀態,並且一旦長江下遊的防汛形勢好轉,則抓住有利時機,加大出庫流量,降低水庫水位。這樣,水庫防洪庫容通過「攔蓄-控洩-攔蓄」不斷重複運用,防洪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2010年和2012年,三峽的入庫洪水流量達到了7萬立方米每秒,已經超過了1998年的洪峰流量,在三峽的調蓄下,荊江洪水位完全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水利部發布的消息顯示,7月12日12時,長江幹流城陵磯(蓮花塘)站漲至今年最高水位34.34米(低於保證水位0.06米),此後波動緩退。標誌著本次洪峰已順利通過城陵磯江段,城陵磯不超保的調度目標得以實現。水利部特別指出,在本次調度中,三峽水庫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截至7月12日晚,三峽水庫共攔蓄洪水約30億立方米,相當於減少了210多個西湖的下洩水量,降低城陵磯水位0.2米左右。截至7月15日8時,三峽水庫水位為156.1米,可用防洪庫容173億立方米,佔總防洪庫容近8成,三峽水庫有充足的能力應對下一波洪水。

「三峽已經發揮到了最大的防洪作用,真的已經盡力了!」李葛說。

後續,三峽集團將科學合理利用防洪庫容,充分發揮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梯級水庫群的巨大防洪攔蓄作用,在及時緩解三峽上遊來水防洪壓力的同時,為長江中下遊實施攔洪錯峰調度提供有力保障。

專家也指出,三峽工程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它是長江防洪工程的一部分,如今,為了長江流域的防洪,已經有如二灘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等眾多配套工程一起為防洪貢獻力量。

記者:王菡娟

編輯:魏芯蕊

相關焦點

  • 三峽工程如何抵禦「洪荒之力」?
    帶我們了解三峽工程和水庫群如何抵禦「洪荒之力」?(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馬建華)●「洪荒之力」來襲,如果沒有三峽工程,今年汛情如何?「我不敢想!」三峽工程本身有明確的防洪任務,自2003年三峽工程投入運用後,荊江兩岸的防洪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10年、2012年、2016年都出現了比1998年更大的洪峰,但正因為我們有了技術手段——以三峽為骨幹的水庫群聯合調度、攔洪削峰,保證了江漢平原安瀾,大大減輕了中下遊地區防洪壓力。
  • 後三峽時代的長江防洪:過度依賴三峽?短板在哪裡?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原所長程曉陶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通常講的長江流域大洪水,有多種表現:一種叫「下大洪水」,降雨帶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通常發生在6月份;另一種叫「上大洪水」,主要在長江上遊的四川、重慶一帶,一般發生在七八月份。
  • 三峽工程的8個年度漢字
    「火種」▲疫情防控期間,運行人員密切關注三峽電站運行工況(三峽集團長江電力供圖)年夜飯還未上桌衝鋒的號角就已響起200多名黨員逆行出徵一個個熱血紅手印摁下綠色電能的生產「加速鍵」▲三峽電站左岸廠房內景 攝影:張偉國在抗疫最艱難的時刻三峽電站持續加大機組出力和調峰量
  • 三峽工程,又破一項世界記錄
    本文轉自【新華社】;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18日發布消息稱,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的情況下,三峽工程2020年發電量已於11月15日8時20分達到1031億千瓦時,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電站於
  • 今年洪水有點大,武漢已到警戒水位,三峽大壩有何防洪作用
    這4天時間可以為下遊的防洪安排提供巨大的緩衝空間。 當然,一旦洪水到達了防洪限制水位以上,三峽大壩為了自身的安全就不得不向下洩洪。 》三峽大壩作用是消滅頻繁的小規模水患,並且降低最大洪水的危害。
  • 為守護長江貢獻三峽力量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作為開發和治理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三峽水庫在此次防洪中通過攔洪、削峰、錯峰的方式,大大緩解了下遊壓力,為守護長江貢獻了三峽力量。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約等於5個太湖的水量。能夠抵擋這樣大的水量,源於三峽大壩堅實的身軀。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這種壩型被稱為最結實的壩型。「千年大計、國運所系」。
  • 三峽工程的8個年度漢字,你能想到幾個?
    ▲三峽電站運行人員對著黨旗立下「抗疫保電」誓言(三峽集團長江電力供圖)三峽工程2020年度漢字之二(點擊下方空白處查看)防防洪度汛>三峽工程全年持續安全穩定運行>三峽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
  • 【地評線】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匯聚更為壯闊的力量
    11月1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
  • 繼三峽工程之後,國內又一投資超百億的工程,國人有好日子過了!
    三峽工程已經建成多年,但是吸引世界目光的還是經常被人提起。其實,如今國內許多工程的規模和難度都不亞於三峽工程,但當時的社會環境卻讓三峽工程變得廣為人知。結合相關工程建設,其實三峽大壩移民工程設計中,大部分都是移民,現在還不錯。自三峽工程後,國內又一項投資上百億元的工程,國人過得好極了!
  • 繼三峽工程之後,國內又一投資超百億的工程,半數國人成為受益人
    雖然三峽工程建好已經過去多年了,但是舉世矚目的它還是總被人們提起。其實國內現在不少工程的規模和難度都不亞於三峽工程,但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三峽工程眾人皆知。而且除了相關的工程建設,其實三峽工程中設計的移民工程更是一項持久戰,大部分的移民現在都過的不錯。
  • 高峽出平湖 當驚世界殊——寫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中國水利報通訊員 張偉革攝 □中國水利報記者陳萌它是長江中下遊防洪的關鍵性工程;它擁有迄今為止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它對發揮長江航運優勢、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經過廣大建設者不懈努力,三峽工程已經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經受了13年試驗性蓄水檢驗,持續保持安全高效運行,綜合效益全面發揮,百萬移民妥善安置。日前,三峽工程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完成!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明。
  • 一分鐘了解三峽水電站
    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專家的影響下,各方多支持高壩方案。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佔了主流,因而低壩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於為重慶改善航運條件的考慮,各方最終同意建設中壩。三峽大壩移民移民歷來是世界難題,三峽庫區移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建設工程。任務艱巨、千頭萬緒。
  • 有了三峽為何防汛還這麼緊張?你的問題,這裡一一解答!
    目前汛情如何?接下來的水雨情又會怎麼樣?受強降雨影響,近日長江上遊幹流及三峽區間來水明顯增加,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7月17日10時達到5萬立方米/秒。根據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此次來水達到洪水編號標準,至此「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在長江上遊形成。
  • 夏日已至,又到了臺媒黑三峽的季節
    夏季是長江流域的主汛期,持續性的強降雨很容易造成沿岸多條中小支流及部分縣市出現洪水,建造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正是為了防洪,而為應對上遊的持續來水,三峽樞紐開閘洩洪更是正常之舉。然而,在一些臺媒和「節目嘉賓」眼裡,這些卻成了他們拿三峽大壩造謠的絕佳機會,年復一年,可謂屢試不爽。
  • 三峽工程上半年運行情況咋樣?美圖來匯報
    2020年上半年,三峽工程運行良好,航運、發電及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顯著,為長江中下遊地區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發揮了積極作用。上半年,三峽水庫累計來水1499.47億立方米,較建庫以來均值偏多12.4%,較多年平均值偏豐14.3%。
  • 我國的防洪搶險能力如何?
    北京年平均降雨量是630毫米,婺源這一個點,6月份以來下了北京三年的雨。同時,洪水比較集中。今年6月以來,珠江的西江、北江以及黃河上遊、長江和太湖都發生了1號洪水。現在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全線超警,中間洞庭湖還出現過超保,太湖超警,接近4.45米,根據預報還將持續上漲,甚至有可能超過4.65米,4.65米是太湖的保證水位。
  • 2020三峽大壩變形是真的嗎有圖片?官媒專家回應
    「我的科研工作主要和房屋建築相關,和三峽大壩等水利水電工程沒有直接關係,也沒有發表過任何和三峽大壩相關的言論。」黃小坤表示。  監測表明三峽工程運行安全可靠  去年7月,針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所謂大壩扭曲變形的傳聞和圖片,相關專家已經進行了解疑釋惑,小新也做了科普。沒想到,一年後這個「舊梗」又被重新翻出來炒作。
  • 榨菜吃多了想喝三峽水?「榨菜哥」黃世聰又來造謠三峽大壩
    作者:Ammo 隨著梅雨季節的來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也進入了連續降雨的狀態,在持續降雨中,三峽大壩的水位也在不斷上漲,超過了防洪限制水位將近兩米,對此,臺灣「榨菜哥」黃世聰忍不住進行調侃,引來了大陸人民的一陣嘲笑。
  • 直擊現場:三峽樞紐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開啟11孔洩洪
    三峽工程在長江綜合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體現在兩方面:所處位置關鍵:長江中下遊洪水主要由上遊的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和中下遊的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組成。其中長江上遊洪水是長江中下遊洪水的主要來源。三峽工程位於宜昌以上西陵峽口,扼長江上遊洪水進入中下遊平原的咽喉,能對長江上遊洪水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三峽工程所處位置關鍵,具有不可替代性。
  • 這些水利工程是怎樣調蓄洪水的?
    讓我們一起了解下這些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請水利專家為我們答疑解惑。7月19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到4.6萬立方米/秒,較本輪洪水的峰值6.1萬立方米/秒下降了1.5萬立方米/秒。「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平穩通過三峽大壩。  三峽工程的建成,標誌著以三峽工程為骨幹的長江中下遊防洪體系基本形成。百年一遇的洪水使用三峽防洪庫容調蓄即可抵禦,千年一遇洪水需要配合使用分蓄洪區,使用荊江分蓄洪區的概率降至原來的1/10,大大降低了洪水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