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21:15 |溫州鹿城發布
夏送伏茶、冬施熱粥的紅日亭,堪稱溫州民間慈善的代名詞,已成為全國道德志願文化地標。一群志願者踐行著城市文明,刻寫偉大時代的凡人善舉,演繹著人性溫暖,彰顯推進幸福城市前進的精神力量。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央視電影頻道精心安排「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展播,於11月16日至27日集中播放一批反映全國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以及不懈奮鬥的時代精神的優秀國產影片。同名電影《紅日亭》入選此次展播十五部影片之一、四部首播影片之一、五部浙江元素影片之一。
11月24日上午8點,電影《紅日亭》登陸央視電影頻道CCTV6,同時在電影網www.1905.com全球發布。
「我當了回群眾演員!」
義工分享開心一刻
一碗熱粥、一杯伏茶,溫暖一座城。紅日亭是鹿城的慈善地標、道德高地,也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國學雷鋒示範點」。同名電影《紅日亭》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創作,表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一主題思想,從慈善的視角映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號角。得知影片《紅日亭》將在央視電影頻道展播,紅日亭的志願者們和周邊群眾奔走相告,大家早早搬好小板凳,要在紅日亭的電視大屏前坐等影片開播。
電影《紅日亭》以溫州紅日亭公益施粥為背景,講述紅日亭義工高春梅幫助從盜竊團夥中脫身的弱智少年阿國,引導他走上正道的真實故事。影片在講述故事的同時,記錄了志願者們的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深刻詮釋了溫州這座「溫暖之城」的大愛精神。該片由鹿城區委宣傳部監製,鹿城區慈善總會、溫州一心智業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這部電影拍得很真實,很令人感動。畫面裡展現的很多劇情就是我們義工平時的舉動。電影我事先已經看了三次,每次觀看都難掩激動,我看到很多人都是邊看邊流眼淚,拍得真的很好。志願者們談論得最多的是,今後要加倍努力接續愛心,為溫州這座溫暖之城增光添彩。」紅日亭負責人孫蘭香介紹說,他們早早全部準備好了,紅日亭門口的大屏幕一到點就準時開播,讓大家都能在第一時間欣賞到《紅日亭》電影,「很多人知道了這個消息都說一定要來看看。我們上午7點半開始供應早點,每天早上前來用餐的有三四百人,加上周邊群眾,屆時現場肯定熱鬧非凡。」
《紅日亭》電影開拍後,一幫紅日亭義工都有參與拍攝的經歷。蔡豔原是社區工作人員,她的阿姨是第一批在紅日亭服務的老人,在老人身體力行的感召下,她毅然離開社區來到紅日亭幫忙,一幹就是六七年。「我可以說是第二代紅日亭義工了。他們說我是勞碌命,說你為什麼不休息,我覺得服務別人自己就很快樂。」蔡豔十分開心地分享自己的「觸電」經歷,她說自己有一個洗碗的鏡頭還有一句臺詞,算是一名群眾演員了。
「拍電影的時候,我也有鏡頭,擇菜、燒早飯,作為會計,我還有接過捐款放進愛心箱裡的鏡頭。」今年83歲的石秀琴阿婆自豪地說。年逾花甲甚至已到耄耋之年,依然如少年般充滿活力和生機,熱心公益甘於奉獻。紅日亭正是因為這一群可敬、可愛的老人,有了溫情的靈魂。
「沒想到會拍成電影!」
阿婆回憶公益人生
「那時候就像是擺家家一樣地幹起來,沒想到紅日亭的事情會拍成電影,還要在央視展播,這讓我們都很有信心、很感動。得知電影將在央視播放,大家都說一定要過來看看。」黃碎嬌阿婆動情地說道。阿婆今年70歲,也是第一批在紅日亭服務的老人,《紅日亭》要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消息傳來,讓她回憶起了十幾年來一幫老人們在榕樹下,不管颳風下雨,不怕寒冬酷暑,始終堅守,為路人施熱粥送伏茶的過往。
1972年,因為不忍心看到夏日裡滿頭大汗的路人渴了直接舀河水生飲,當地五六位老人合計,開始在紅日亭免費燒茶給大家喝。漸漸地,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座贈茶的亭子。
曾經的紅日亭,不過是一個簡易的鋼結構棚架,老人們就擠在小小的棚架裡為路人送粥煮茶。在夏天,老人們一般兩班輪流燒制伏茶,他們凌晨3時30分就要開始做準備工作,多的時候要燒兩三噸水,冒著高溫酷暑,有時一直要忙到下午5時,工作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在冬天,老人們頂著寒風冒著嚴寒,每天40多公斤大米,淘米、燒水,大火熬煮,洗菜分盤,為孤寡老人、流浪者、清潔工等送上熱騰騰的白粥和小菜。其間,還會根據傳統節日,免費向路人供應芥菜飯、清明餅、端午粽、月餅、湯圓等特色食物。
如今棚架不再,紅日亭已頗具規模,成為溫州家喻戶曉的一個溫暖地標。從開始時的五六人,到現在固定參與服務的三十餘人,再到閒暇時趕來幫襯的不計其數的志願者,越來越多的市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忙忙碌碌的身影成為城市裡的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紅日亭的柴、米、油、水、電等日常開支大部分來自市民的捐款。不少市民覺得,在得到了紅日亭的溫暖饋贈後,自己也有義務為它添磚加瓦。甚至於,老人把自己準備做壽的錢拿來,學生把過生日的錢拿來,年輕人把喬遷的錢拿來,請環衛工人、孤寡老人、低保戶等特殊群體吃一頓長壽麵,這也已成為鹿城一種日常風尚。
與此同時,在「紅日亭」精神的感召下,鹿城民間慈善越發蓬勃發展,諸如紅日亭、三樂亭這樣的公益品牌不斷湧現。鹿城區選取以紅日亭為代表的86家伏茶點成立了「愛心鹿城聯盟」,並發布了聯盟統一標識。這一聯盟集結了全區志願者和熱心市民,定期舉辦各類慈善公益活動,如每年四時八節,86家愛心伏茶點共同為市民提供免費時令小吃。
據鹿城區文明中心不完全統計,僅紅日亭老人群體,平均每年赴各地開展扶貧幫困、幫老助老、助殘送醫等義工服務460餘場,服務社區50餘個,惠及人數18.68萬人,捐助善款70餘萬元。
「這群老人感動了我!」
的哥傾吐改行初衷
《紅日亭》電影中的「阿國」,其原型人物陳建光已經離開紅日亭兩年多了,這也讓黃碎嬌阿婆等老義工感慨不已。「阿國,我們都叫他建光,以前在這一帶流浪,我們就收留了他。他在紅日亭裡天天搬凳子搬桌子,做一些老人們幹不動的事,非常勤勞。」
紅日亭剛開始煮粥的時候,由於志願者中都是老人,部分重體力活兒沒法幹,陳建光就每天負責把一些物資從倉庫和廚房拉到紅日亭,需要橫穿環城路。在夏天最熱的時候,一天十幾噸的伏茶,他從早到晚需要拉30多趟。孫蘭香感慨地說:「建光的腦子雖然比不過一般人,但是很聽話,是我們大家的孩子,現在他被哥哥叫回老家照顧年邁的媽媽,已經離開兩年多時間。」
陳建光返回老家了,紅日亭的愛心仍風雨無阻。讓老人們意想不到的是,一名普通的哥走進了紅日亭,扛起了「阿國」的活計。
「我是被這群老人們感動的,才下定決心不開車了,改行直接來紅日亭義務幫忙。」52歲的沙定友,原是一名夜班計程車司機,業餘時間也參與義工活動,來紅日亭幫忙時看著老人們日日忙碌的辛苦身影,他默默記在了心中。2018年陳建光返鄉後,他就來接了班,義務為老人們開車運輸,幫忙幹一些重活、累活。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接到通知紅日亭也暫時關門了。但作為全國學雷鋒示範點、溫州市慈善地標,紅日亭第一時間響應區委區政府號召,積極投入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定友來了給我們幫了很大的忙。那段時間,他每天開車幫我們運送愛心餐。」孫蘭香說道。
從正月初一開始,紅日亭的愛心義工們每天起早貪黑,忙到深夜,做好愛心餐,沙定友就開車送到防疫執勤點和卡口的工作人員手裡,先是在附近的五馬街道、廣化街道和濱江街道,後來擴展到南匯街道、蒲鞋市街道,為70餘個卡點送去香噴噴的早飯、熱騰騰的宵夜,風雨無阻,堅持到農曆五月初。在二月初二傳統節日裡,紅日亭還專門準備了香噴噴的芥菜飯,送給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將愛心志願活動與傳統美食結合,傳遞濃濃情誼,為抗疫勇士獻上一份美味和溫馨。
「只要一線工作人員有需要,我們就堅持送夜宵。需求量很大的時候,我們就分成三支送餐隊伍,兵分三路。」孫蘭香說,戰「疫」有你,關愛有我,從疫情開始到取得階段性的勝利,紅日亭的義工們一直用實際行動支持一線抗疫工作。「我們相信,這份愛心與溫暖是可以被傳遞的。」
當得知社區卡口人員緊張後,紅日亭還主動組成一支志願服務隊,在瓦市巷農貿市場的卡口,配合轄區防控監督組,向進菜場的市民宣傳注意防疫事項,告知市民要戴口罩,並幫忙測體溫。
當得知受疫情影響,農田裡的蔬菜運不出去,紅日亭從龍灣、永嘉田頭採摘購買新鮮蔬菜,打包免費配送至醫務工作者家屬、各社區卡點、敬老院和城市環衛工人手中。
當得知有市民和一線工作者物資緊缺時,義工們把庫存的口罩免費發給社區居民和一線人員,並積極與海外聯繫迅速籌集到一批防疫物資,交由區防疫指揮中心和區文明中心安排到需要的地方。
雖然都是普通人,但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紅日亭的義工們也是一群逆行者,他們用實際行動傳遞愛心孕育溫暖,個個都是「平凡英雄」。
來源:溫州鹿城發布
資料:鹿城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宇慧
編輯:芸芸
責編:雪瓊
分享、點讚、在看三連,
讓更多人看到!
16061373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