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 劉姍姍 喻鉲
寒冬時節,不少年輕人青睞各種取暖神器,例如暖足貼、暖手寶、暖腳寶等。然而使用不當可能引發低溫燙傷。記者日前從江城一些大醫院獲悉,今年入冬來,一些醫院皮膚科收治的年輕人因使用各種取暖神器造成的低溫燙傷增加,較去年增近兩成。
16歲女孩用暖手寶燙傷手指
16歲漢口女孩周銘(化名)是名高中生,冬天上課時手冷,她買了個小型暖手寶,只有巴掌大,握在手裡,溫度為60℃,可發熱四五個小時。她常一手握著暖手寶,一手翻書、做筆記,一坐就是半天。
近日,她發現左手手指被燙出兩個小水泡,她覺得是小事,自己用針將水泡挑破,用紗布包紮起來。沒想到幾天後水泡處變得紅腫、化膿,她這才告訴了家長。母親趕緊帶她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皮膚科求診,醫生詳細檢查和詢問後診斷,患者此前的水泡是低溫燙傷導致,並進行了對症處理。醫生說,燙傷後要及時消炎處理,這樣傷口才好得快,在沒有消毒的情況下自行將水泡弄破,反而易致傷口感染。
該院皮膚科主任高英介紹,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當皮膚接觸60℃的熱源持續超過5分鐘,接觸44℃熱源且持續6個小時,就可能對皮膚造成損傷。有些取暖設備剛開始接觸時不覺得燙,也不會有強烈疼痛感,但接觸得久了,熱量持續積累就可能造成低溫燙傷。相比高溫燙傷,低溫燙傷易被忽視,會導致皮膚出現紅腫、水泡、脫皮等,看起來好像不是很嚴重、面積不大,實際上已傷害到真皮甚至皮下組織,嚴重時可能造成深部組織壞死。
不少年輕人取暖不當致低溫燙傷
近日,記者採訪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等多家醫院了解到,今年,因低溫燙傷來就診的年輕人數量有所增加,較去年增近兩成。
高英表示,入冬以來,武漢市中心醫院皮膚科陸續接診了數十例低溫燙傷患者,以前因此來就診的很少有年輕人,多是糖尿病或者下肢感覺較差的老年人,但今年她發現有不少年輕白領甚至學生中招。詢問原因後發現,不少就診者此前都曾使用一些新型取暖設備。
對此,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覃莉也表示贊同。她說,自己也曾經接診過一些年輕市民,因為身上貼著自發熱的暖寶寶睡著了,醒來後發現皮膚火辣辣地疼,到醫院發現是低溫燙傷。她提醒,如今自發熱貼很多,深受年輕人追捧。一些年輕人貼的時間過長,或貼著睡覺,就可能出現低溫燙傷。
昨日,記者在網絡購物平臺上搜索發現,冬季的取暖神器五花八門,如充電的暖手寶、暖腳寶、熱水袋,自發熱的暖寶寶、暖宮貼、暖足貼等。記者詢問了十幾家網店,在一家月銷量2000多個的毛絨暖腳寶的網店,當被問到該暖腳寶燙不燙時、晚上睡覺是否可以用時,工作人員表示發熱溫度大概為65℃,可持續發熱3個小時,且晚上睡覺也可以用;在一家賣暖足貼的網店,工作人員表示,該暖足貼可貼在腳踝和腳背,不能貼在腳底,最高溫度63℃,平均溫度40℃,可持續發熱6-8個小時。然而記者採訪中發現,對於可能出現的低溫燙傷風險,9成以上受訪網店的產品簡介和工作人員介紹中均未有提及。
任何取暖設備都別睡覺時通宵使用
如何預防低溫燙傷?高英提醒,年輕人在使用取暖設備時一定要選擇正規產品。熱水袋使用時最好帶布套或用毛巾等包裹,做好隔離防護;充電式熱水袋和暖手寶,注意不要邊充電邊使用,定期檢查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及時更換。使用暖寶寶貼時,不要長時間貼在同一部位,不能直接接觸皮膚,最好貼在貼身衣褲外面。
覃莉也表示,糖尿病患者、血管神經病變者、老年人、嬰幼兒和兒童等,最好不用使用如熱水袋、暖寶寶貼、暖手寶、電熱毯等接觸式的取暖方式,最好通過使用空調、暖氣等來調節室溫,達到取暖目的。
多名受訪專家提醒,無論是哪種取暖設備,都不要在睡覺時通宵使用,最好在清醒時用,睡覺前記得關掉或取出。市民發現低溫燙傷後,可採用冷水衝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進行局部冷敷降溫,持續時間最好達20分鐘以上。一般燙傷後會出現水泡,不要自行挑破,保持乾燥清潔。千萬不要輕信偏方,不要在創面上塗抹牙膏、醬油等或用帶顏色的藥水,這不僅可能造成傷口感染、加重燙傷病情,還影響醫生對燙傷程度的判斷。出現低溫燙傷一定不能輕視,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