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獲得第56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五項大獎。
也是當年金馬獎觀眾票選的最佳影片。
《陽光普照》這個電影名,太有欺騙性了,這不是一部充滿陽光的電影,反而有點壓抑和陰暗。
生活不是直線的,有陰暗,有破碎,有悲傷,有人死,有人生,有遺憾,有重生,有無法改變的命運,有繼續活著的理由。
電影裡的菜頭、阿豪、阿和都是一種新的電影人物角度,在別的電影裡沒有見過。
父親阿文,一輩子不喜歡小兒子阿和,但是他為了這個小兒子,卻可以殺人。
菜頭為了義氣可以幫助阿和把黑輪的手砍掉,但是菜頭在阿和的父親阿文看來他就是禍害兒子阿和的源頭,最終還是阿文殺了菜頭。
最複雜的是大兒子阿豪,學習好,陽光帥氣,父親阿文最愛的兒子,但最後因為抑鬱症跳樓自殺了。
阿文是一個駕校老師,他最愛講的就是「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花心》好聽。
華人的父子關係都是緊張的,沒有學會輕鬆自在的互動,這是一種悲哀。
最後大兒子阿豪自殺了。
小兒子阿和進了少管所。
菜頭丟了命。
印象最深刻的是菜頭。
菜頭就是個不良少年,街頭霸王。
菜頭也是一個可憐的人,家裡沒有親人,只有一個老邁的奶奶,他出事後,奶奶也被送到了養老院,他沒有任何人幫助他,如果他不殘忍不狡詐些,這個底層世界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菜頭是出於義氣幫助阿和才把別人打傷,自己坐牢了,出獄後,阿和把他當麻煩,阿和的父親阿文也把他當麻煩,但是他又是一個講義氣的人,他是怕阿和被老闆罵說車裡有煙味,才下車抽菸的,但也給了阿文開車撞傷他又殺死他的機會。
這就是底層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阿文夫妻兩和兩個孩子阿豪和阿和之間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彼此,這就是東方父母孩子間的隔閡,沒有親密無間,只有誤會糾纏,相愛相殺。
哥哥阿豪在弟弟阿和眼裡是一切都比他強的哥哥,學習好,懂禮貌。
但是哥哥阿豪有一套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他覺得自己沒有可以休息的地方,他無處可逃,他跟老師吵過嘴,他帶著小玉去少管所見阿和,這些都跟他乖乖男的形象不符合。
這也導致了他的抑鬱和自殺,因為他的價值觀和他的表現是矛盾的。
弟弟阿和從小學開始不喜歡上學,初中開始進入拳擊隊,然後開始經常打架,然後直接進入了少管所。父母是不知道他為何成了這樣,是不是在學校受過欺負,這些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兒子不爭氣,總是給自己丟臉。
弟弟阿和瘦瘦小小,被黑輪欺負,菜頭為阿和出頭一出手就把黑輪的手砍下來了。
後來阿和在少管所被欺負,他只能把對方幹倒才能不被欺負。
阿和出獄後,在街頭輕鬆打開了路邊的一輛自行車,母親看的目瞪口呆,說你什麼時候學會的?阿和說早會了。
自己的孩子,父母不了解,是不是也是一種悲哀。
自從大兒子自殺後,他才開始接受小兒子,因為也沒有選擇了。
華人的父子之間只有撫養和鞭策,沒有愛和溝通。
我們總唱《感恩的心》,總唱《陽光總在風雨後》,總唱《從頭再來》,這些正能量的歌曲,總可以朗朗上口,但走不進內心,也解決不了現實的問題。
阿豪學習這麼好,但是他第一次沒有考上第一志願,他的第一次高考失敗了,他是一個復讀生。
社會是叢林法則,當家庭也是的時候,孩子還有可以躲藏的地方嗎。
希望我們每個家庭都是孩子的避風港,那裡有食物,有期待,有愛,也有寬容。
司馬光說:「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被找到。」
因為在外面勇敢十足正在砸缸的司馬光不是真正的自己,那個是偽裝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躲藏在水缸陰暗處瑟瑟發抖的司馬光,因為司馬光畢竟是個孩子,他沒有那麼偉大正確光榮。
根據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考證說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司馬光所在的宋朝不可能燒制出能裝下孩子那麼大的缸的技術。
阿豪講這個故事說的是司馬光,實際說的也是自己。
表面上他是個陽光帥氣積極向上的三好學生,實際上他內心已經對這個世界很失望很悲觀,他內心已經油盡燈枯了。
阿豪受到父親的寵愛和重視,阿豪長得陽光帥氣,聰明好學,但背負的壓力也大,要為這個家庭出人頭地,他承受不了這個壓力。
弟弟阿和不受父親愛戴,長得瘦瘦小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的抗擊打能力,抗挫折能力得到了提升,他反而會活得很好。
所以小孩子多受點挫折沒壞處。
老人說身體有點小病小災是好事,病毒有個出口,人不容易得大病。
現在想想,很有道理。
阿豪太剛強了,容易折斷,阿豪太陽光了,容易心理出現問題。
人不要太完美,這樣才能磕磕絆絆活到老。
《陽光普照》是2019年最好的華語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