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報導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希望就在上海,在李政道研究所,能夠產生物理學的重大突破,找到統一的理論,讓我們能夠解釋宇宙形成的原理,也能夠解釋粒子的奧秘。這是全世界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共同的渴望。」昨天,李政道研究所所長、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朗克·維爾切克接受記者採訪,而他寄予厚望能夠為全世界帶來物理學研究重大突破的李政道研究所的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室天體物理、拓撲超導量子計算三大實驗平臺昨天也在張江科學城啟動建設。
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總佔地約41畝,建築面積約56000平方米,預計2020年6月完成基本建設。圖為實驗樓效果圖。(上海交大供圖)
伴隨著打樁機的轟鳴聲,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昨天在張江科學城正式啟動建設。本報記者袁婧攝
按規劃,三大實驗平臺所在的實驗樓總佔地約41畝,建築面積約56000平方米,預計2020年6月完成基本建設。李政道先生也特地發來賀信:「正系祖國經濟發展日益強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我深信建設一個國際化的頂級基礎科學研究所定將大幅提升祖國的科技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期盼研究所建成後在張江科學城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為上海早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重要支撐。」
前期三個方向已招好掌門人,三大實驗平臺分別開展前瞻研究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發展規劃,李政道研究所將針對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這三個方向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尋找宇宙中極大和極小間的關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規律。維爾切克說: 「這三個方向也廣泛地反映了李政道先生的科研興趣。」
目前,粒子與核物理研究部負責人為國家千人計劃學者何小剛教授,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部負責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景益鵬教授,量子基礎科學研究部負責人為國家千人計劃學者顧威教授。
維爾切克昨天用一系列科學問題解釋了李政道研究所的聚焦:宇宙如何產生?恆星與星系如何形成?在太陽系之外有何種行星與衛星存在,它們是否孕育生命?什麼是暗物質,什麼導致宇宙暗物質總重量是普通物質的6倍?如何整合對於物理基本規律深刻但碎片化、局部的理解,來形成統一、完整的理論?如何利用量子理論預測物質的特性,以便預測物質的新型相變並且設計具備特殊性質的材料?如何利用量子理論構建增強型通訊網絡,以及更強大的計算機?
李政道研究所前期重點建設的三個實驗平臺中,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平臺將建設30噸級的液氙粒子探測基礎設施;實驗室天體物理實驗平臺將利用高能量密度雷射在實驗室再現和研究特定情況下天體的物理變化過程,並研究軸子的產生;拓撲超導量子計算實驗平臺將研究拓撲超導材料、研製拓撲超導量子計算器件,為拓撲量子比特計算的科學問題進行基礎性、前瞻性的探索研究。
作為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李政道研究所將努力產生一批對人類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學成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並致力於為世界科技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李政道研究所將成為優秀年輕科學家的集聚之地
「按照計劃,李政道研究所除了吸引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學家以外,到2020年還將培養40位李政道青年學者。研究所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青年才俊使其成為成熟、獨立的科研人員。」維爾切克說。
事實上,2016年11月掛牌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運行至今,已經舉辦了10多場國際頂尖物理學家的學術會議,數十名年輕人被送到世界各地的頂級研究機構參加物理和天文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日前剛剛結束的星系巡天研討會更是匯集了全世界最知名的科學家和最有潛力的年輕人。
「我去年拜訪李政道先生,他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他在物理學領域開拓性的研究,還有他一直心繫中國,提攜和幫助年輕的中國學生並發掘他們的科研潛力。」維爾切克說,「上世紀80年代,他創立和領導了CUSPEA項目,為有天賦的中國年輕學者赴美接受研究生教育提供機會。很多CUSPEA學子後來都擁有了輝煌的事業,還有一些成了世界頂尖的學者。近年來,他又通過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與中國高校的聯合項目,指導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我們也將遵循李政道先生的足跡前進。」
李政道研究所成立了以維爾切克領銜的科學事務委員會。科學事務委員會每兩周就會舉行一次與學術相關的討論,內容涉及研究所的研究規劃、研究團隊的建設規劃、研究人員的引進標準和程序、學術交流活動的組織等。
據維爾切克介紹,研究所目前仍然在繼續招募頂級物理學家和優秀青年科研人員,開拓新興前沿科研領域,並擴大研究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目前,研究所已匯集20餘位知名科學家和青年學者,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國家千人計劃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5人、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上海千人計劃1人、青年千人計劃3人,越來越多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成為李政道研究所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