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仲夏五月,榴花如霞,盛開處,萬綠叢中紅似火,攜一縷芬芳,帶人們走進驕陽似火的夏。
石榴原產中亞地區,漢代時傳入我國。「何年安石國,萬裡貢榴花。迢遞河源邊,因依漢使搓。」據張華的《博物志》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榴以歸,名為安石榴。」安石就是今天的伊朗。因從外邦來,也被稱為海榴,取海外所產之意,南朝江總有「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之句。
西晉潘嶽專門做《安石榴賦》,盛讚石榴的美味,「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石榴花進入文壇還要更早,建安才子曹植曾贊石榴花華光燦爛,「石榴植前庭,綠葉搖縹青。丹華灼烈烈,璀璨有光榮。」
唐朝時,女皇武則天特別喜愛石榴,長安一度出現 「榴花遍近郊」的盛況。石榴花熱烈奔放的風格與包容開放的盛世大唐相類,詩人爭相吟詠,留下無數佳作。韓愈筆下的石榴花就美得招搖熱烈,恍如灼日,耀眼奪目,「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照眼明」三字生動傳神,以至後代多有詩人借來詠榴花。比如黃庭堅「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陸遊更是偏愛此典,留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百葉盆榴照眼明,桐陰初密暑猶清」等佳句。
「交龍成錦鬥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 石榴花顏色鮮紅,花瓣輕薄,整朵花呈筒狀,宛若古時舞女的裙裾。自南朝詩人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中寫「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後,人們就開始以石榴裙稱呼女子喜愛的紅裙。到了唐朝,石榴裙成為最流行的女子裙裝。武則天在感業寺與李治重逢時,也曾「開箱驗取石榴裙」,以裙上斑斑淚痕訴說相思之情。杜甫祖父杜審言的「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寫出大唐女子馬上的颯爽英姿。
石榴五月開花,恰逢端午,在很多端午節的詩詞中都能看到它火紅的身影。「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妖豔的榴花 ,五色絲線纏繞的角粽,碧綠的菖蒲都是端午節的標誌性景象,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飲雄黃酒,蘭湯沐浴,外出踏青,歐陽修的這首《漁家傲》寫宋代閨閣女子的端午節,縱使歡樂,也有淡淡的憂愁。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陸遊的端午節就熱鬧得多,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人們包粽子,插艾草,忙著儲藥、配藥方,以求一年平安無病。詩人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寫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字裡行間的閒適愜意,仿佛就浮現在人們眼前。
《午瑞圖》,郎世寧(清)
端午時,古人常以時令花卉插瓶清供。郎世寧的這幅《午瑞圖》是專為端午節所繪,畫中清瓷高瓶中插著時令的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託盤裡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瓷瓶的另一旁,節日氣氛濃烈。這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能令觀者清晰地體會到西方油畫的技巧。
《花籃圖》李嵩(南宋)
在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靜物畫」,比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竹籃編織精巧,裡面放滿了各色鮮花,有秋葵、梔子、百合、廣玉蘭等,火紅的石榴花在一眾素色花卉中格外引人注意。畫家以高超的繪畫技巧在平面中展示了三維空間的立體感,構圖精妙,對自然、生命的熱愛油然絹上。
石榴是夏天的心臟,伴著艾草和粽葉的清香,驕陽下灼灼盛開的石榴花,正在孕育著一粒粒晶瑩的生命,只待秋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