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尋芳│榴花欲燃

2020-12-25 新華社客戶端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仲夏五月,榴花如霞,盛開處,萬綠叢中紅似火,攜一縷芬芳,帶人們走進驕陽似火的夏。

石榴原產中亞地區,漢代時傳入我國。「何年安石國,萬裡貢榴花。迢遞河源邊,因依漢使搓。」據張華的《博物志》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榴以歸,名為安石榴。」安石就是今天的伊朗。因從外邦來,也被稱為海榴,取海外所產之意,南朝江總有「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之句。

西晉潘嶽專門做《安石榴賦》,盛讚石榴的美味,「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石榴花進入文壇還要更早,建安才子曹植曾贊石榴花華光燦爛,「石榴植前庭,綠葉搖縹青。丹華灼烈烈,璀璨有光榮。」

唐朝時,女皇武則天特別喜愛石榴,長安一度出現 「榴花遍近郊」的盛況。石榴花熱烈奔放的風格與包容開放的盛世大唐相類,詩人爭相吟詠,留下無數佳作。韓愈筆下的石榴花就美得招搖熱烈,恍如灼日,耀眼奪目,「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照眼明」三字生動傳神,以至後代多有詩人借來詠榴花。比如黃庭堅「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陸遊更是偏愛此典,留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百葉盆榴照眼明,桐陰初密暑猶清」等佳句。

「交龍成錦鬥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 石榴花顏色鮮紅,花瓣輕薄,整朵花呈筒狀,宛若古時舞女的裙裾。自南朝詩人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中寫「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後,人們就開始以石榴裙稱呼女子喜愛的紅裙。到了唐朝,石榴裙成為最流行的女子裙裝。武則天在感業寺與李治重逢時,也曾「開箱驗取石榴裙」,以裙上斑斑淚痕訴說相思之情。杜甫祖父杜審言的「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寫出大唐女子馬上的颯爽英姿。

石榴五月開花,恰逢端午,在很多端午節的詩詞中都能看到它火紅的身影。「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妖豔的榴花 ,五色絲線纏繞的角粽,碧綠的菖蒲都是端午節的標誌性景象,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飲雄黃酒,蘭湯沐浴,外出踏青,歐陽修的這首《漁家傲》寫宋代閨閣女子的端午節,縱使歡樂,也有淡淡的憂愁。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陸遊的端午節就熱鬧得多,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人們包粽子,插艾草,忙著儲藥、配藥方,以求一年平安無病。詩人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寫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字裡行間的閒適愜意,仿佛就浮現在人們眼前。

《午瑞圖》,郎世寧(清)

端午時,古人常以時令花卉插瓶清供。郎世寧的這幅《午瑞圖》是專為端午節所繪,畫中清瓷高瓶中插著時令的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託盤裡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瓷瓶的另一旁,節日氣氛濃烈。這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能令觀者清晰地體會到西方油畫的技巧。

《花籃圖》李嵩(南宋)

在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靜物畫」,比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竹籃編織精巧,裡面放滿了各色鮮花,有秋葵、梔子、百合、廣玉蘭等,火紅的石榴花在一眾素色花卉中格外引人注意。畫家以高超的繪畫技巧在平面中展示了三維空間的立體感,構圖精妙,對自然、生命的熱愛油然絹上。

石榴是夏天的心臟,伴著艾草和粽葉的清香,驕陽下灼灼盛開的石榴花,正在孕育著一粒粒晶瑩的生命,只待秋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

相關焦點

  • 詩畫尋芳│梨花開,春帶雨
    汝陽侯穆清叔詩中描述了這一習俗,「共飲梨樹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議泛金甌。」微風中花香襲人,興濃酒酣之際,人們以梨花為頭飾,盡情歡暢。除了欣賞春日美景,清明還是人們掃墳祭祖、悼念亡人的日子。崔道融《寒食夜》「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獨貯望鄉情。」盛開的梨花成為遊子思鄉之情的催化劑,無法和親人相聚,只能一人對月望鄉。
  • 詩畫尋芳│春風自在楊花
    這首隋朝的《送別》,已無法考證是何人所寫,但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看著眼前泊無定的楊花,聽著子規啼叫「不如歸去」,想著好友要去的地方路遠難行,滿腹愁情無法言說,恨不能與君同去。
  • 詩畫尋芳│桃之夭夭
    畫上綠樹環抱村宇,小山穿插其中;屋內三五小友飲茶談古論今,樓下婦人攜幼問路,村中溪水潺潺,風景優美,生活悠閒。十九歲的王維,還在追求詩與遠方。一首《桃源行》繪出他心中的淨土。「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時光逝去,峰壑已變,對再尋不見的桃源,詩人感嘆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晚年歸隱的王維,心安便是歸處。「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 詩畫尋芳│桐花半落
    而白居易與元稹分別後,夜間夢到好友,醒來收到這首詩,連讀三遍,悵然感懷,以詩和之,「……月下何所有,一樹紫桐花。桐花半落時,復道正相思。殷勤書背後,兼寄桐花詩。桐花詩八韻,思緒一何深。以我今朝意,憶君此夜心。」曾峰山館的一地桐花,見證了元、白二人真摯的情誼。
  • 詩畫尋芳│萱草報慈恩
    諼草就是萱草,《毛傳》訓釋「萱草令人忘憂」,詩中妻子思念外出徵戰的丈夫,希望能用萱草消除心頭的憂鬱。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中醫的認可,嵇康在《養生論》說「合歡蠲憤,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萱草春季萌發,綠葉成叢,夏季開花,清香宜人,看著它就令人忘卻煩憂。南北朝時期人們就開始在庭院種植萱草,南宋文學家宋惠連寫詩說「芳萱秀陵阿,菲質不足營,幸有忘憂用,移根託君庭。」
  • 【詩畫中國】泰山之雄傲神州——馮錦屏泰山水墨系列詩畫欣賞
    潛心研究詩書畫印,形成獨特的個性風格,被譽為「真正隱在民間的藝術大家」,入編國家名片「郵票上的十大書畫藝術大家」,多幅作品被紀念館、人民政府、國家領導人及海內外相關機構和個人收藏……他的藝術作品,就像無聲的詩,有情的畫,春天的歌。       今年夏天,馮錦屏先生應山東泰安某單位之邀考察,同時馮錦屏泰山創作基地在泰山風景區玉泉堂隆重揭牌! 馮先生回京後特創作了泰山組畫系列20幅。
  • 春春欲動丨詩畫西湖美景,來自幼兒園老師的「送春天」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玲玲 通訊員 秦舒立【晚潮·春春欲動】收到一組特別來稿,有詩有畫還配朗誦,她們說想以這樣的方式送春天,「願這西湖美景帶來希望,願那同遊之日不負春光。」她們是來自杭州市行知幼兒園的教師們,用自己的詩歌、自己的畫作、自己的聲音,來「春春欲動」。
  • 元代高僧題在畫上的詩,畫上只有一棵松一盤棋,詩卻道盡人生輸贏
    一幅好畫,配上一首好詩,才叫完美!事實上在古代,一幅名家之作,經常會被主人家拿去向詩壇大師求首詩,這種詩就叫題畫詩。如果有幸,能得到名家題詩,這畫的身價自然暴漲。但最令人尷尬的是,往往畫作沒流傳下來,題畫詩卻流傳了千年,不知道主人家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 遣懷 ——秋語畫詩
    前兩句再現詩人蹉跎時日、沉迷聲色的生活狀況;後兩句抒發感慨,表現悔悟、自責以及欲將振作之意。全詩表面上是抒寫自己對往昔揚州幕僚生活的追憶與感慨,實際上發洩自己對現實的滿腹牢騷,對自己處境的不滿。此詩流傳很廣,在後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賞。」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
  • 十首題畫詩:題畫詩得之不易,欲工尤難,貴在詩傳畫外意
    在詩人眼中詩與畫總是密不可分,它們妙合而凝,契合無間,渾然一體,是一幅美術作品的構圖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畫非常講究「意境」,往往畫中題詩,詩畫互補,使意境更加深遠。再在畫面加蓋紅印章,使中國畫集詩、書畫、印於一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使人在讀詩看畫、看畫賞詩之中,充分享受藝術美。
  • 巴茅:一片丹江草欲燃
    公社(現在叫鄉鎮)要把樣板戲《沙家浜》移植為川劇,便讓我充當了「舞美」,除了給道具上色外,最大的工作是置景,譬如在硬紙板上畫出「春來」茶館、偽軍司令部的院牆什麼的,畫好後剪出輪廓,支撐著立在舞臺上,代表某個場景,這是沒有幻燈打天幕而用的土辦法。畫的背景板面積最大的是蘆葦蕩,我也把老家涪江邊的漫無邊際的巴茅當成了蘆葦,因為太熟悉,所以還畫得得手應心。
  • 詩傳畫情,詩畫合一——方金爐花鳥畫賞析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色,詩畫合一能使畫面增添更多的意境。晁補之曾言:「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度。」方金爐喜歡讀詩,寫詩,他對詩畫合一的領悟與理解頗有獨到之處。欣賞方金爐的花鳥畫讓我們聯想到陶淵明的「田園詩」,作品中反映出他平淡歸真,熱愛生活的精神訴求。
  •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尋芳西關老街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主題系列文藝作品徵集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聯指導,「學習強國」湖北學習平臺主辦,聚焦湖北人文風光、靈山秀水、民俗活動和特色旅遊文化活動,寫美文、畫美景、拍美片。文學作品丨尋芳西關老街秦巴山下,神農架北面,有個「山林四塞,有如房室」古稱房州的地方,叫房縣。房縣有條古老的街,叫西關老街,分為下西關、中西關、小西關三段。西關歷來有「川陝鎖鑰」之稱,是古鹽道、茶馬古道必經之地。歷時三年修舊如舊的西關老街,有了一個新的詩意的名字,叫西關印象,它成了千裡房縣一張芳香詩意、魅力四射的靚麗名片,吸引了八方遊客。
  • 這些絕美的成語,原來都藏在詩裡!
    這些絕美的成語,原來都藏在詩裡!萬紫千紅出處:朱熹《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這幾首詩,我賭你只知道半句!
    《集杭州俗語詩》——黃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 有緣千裡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痴。 《自遣》——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 這100首經典禪詩,可書可畫
    (分庵主開悟詩)「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唐。張彥遠6、圈梅畫法(二)7、點梅畫花式8、寫意梅花(一)9、寫意梅花(扇面)10、寫意梅花(月夜圖)11、寫意梅花(雪景圖)12、寫意梅花(瓶花)13、梅花小創作結業報名或諮詢請加微信
  • 李沁露背詩畫造型曝光,仙氣十足,太美了!
    站在透心涼的水裡,表面還要佯裝鎮定,但是,露背詩畫造型也太適合李沁了,古風古韻,清新又文藝!原來李沁露背詩畫造型躺在巖石上的照片,內心os是「我是誰我在哪」,剛剛下過暴雨的小河,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透心涼了。
  • 華少、張紹剛、胡海泉、酈波、尚雯婕開啟遠方之旅《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周日開播
    在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浙江衛視首創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探尋「浙江詩路文化帶」,開啟一段段妙趣橫生的文化之旅。節目將於本周日(8月9日)晚21:30開播,今天節目組發布了第一期新昌站預告視頻。詩仙李白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一段夢中遊記,千古傳唱,同時也讓人們對天姥山所在的浙江省新昌種下了許多嚮往。
  • 朱熹的一首詩流傳久遠,看似歌詠春天,卻暗含深意和哲理
    下面這首詩雖然也是描寫春天的好詩,不僅流傳久遠,而且詩感強烈,讀來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詩其實還有更深的含義,同時哲理性也很強。原文:《春日》 宋代 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是宋朝人,從小聰慧過人,十九歲就考中進士。
  • 浙江衛視首創文旅實踐節目《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推進浙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希林「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縱觀歷史……從晉代至清代,無數文人在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和大運河詩路四條詩路上留下詩詞名篇;而從地理角度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