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尋芳│桃之夭夭

2021-01-08 新華社客戶端

「青陽二三月,柳青復桃紅。」 三月也被稱為「桃月」。《呂氏春秋仲春記》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這一時節,春雨綿綿,桃花盛開,黃鸝鳴唱,五穀盛長,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桃是源自中國的古老樹種,也是最早的觀賞花木之一。《山海經》中記載夸父追日,臨死前擲杖化為桃林,給後人福澤。桃與桃花在詩歌中出現始於詩經。「投我以木桃,抱之以瓊瑤」,「何必穠以,華如桃李」。當然最著名的還是《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先秦的桃花明豔熱烈,灼灼動人,承載著人們對新婚女子的美好祝願。與諸多華而不實的花木相比,桃花謝後枝繁葉茂,碩果纍纍,帶給人們豐收的喜悅。正如青春貌美的新娘,婚後家庭會人丁興旺,生活美滿幸福。

魏晉的桃花落英繽紛,是亂世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一位漁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人人和平相處,處處豐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是世代文人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

桃源問津圖全卷(局部)文徵明(明)

桃花源是中國古代繪畫經久不衰的主題,南宋畫家陳居中曾有《桃源仙居圖》長卷。明代文徵明辭官後也以桃源為題作畫。畫上綠樹環抱村宇,小山穿插其中;屋內三五小友飲茶談古論今,樓下婦人攜幼問路,村中溪水潺潺,風景優美,生活悠閒。

十九歲的王維,還在追求詩與遠方。一首《桃源行》繪出他心中的淨土。「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時光逝去,峰壑已變,對再尋不見的桃源,詩人感嘆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晚年歸隱的王維,心安便是歸處。「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不必再去尋找,隱居村裡,杏樹下垂釣的我已是桃花源中人。

大唐盛世,詩人筆下的桃花風姿優美,氣質悠然。李白的桃花在東魯家中,是女兒對父親的思念。「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詩人種在樓東的桃花開了,女兒在桃樹下折花時忽然想念起父親,淚如泉湧。

杜甫的桃花在錦江江畔,飽經離亂的他剛在草堂安定下來,春日一個人去江邊尋花,走到黃師塔前,「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桃花花期短暫,春風吹開吹落,花開可愛,花落無情, 「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國破之時,流年暗換,離鄉之人恰如隨風飄舞的柳絮,逐水飄零的桃花。

崔護的桃花在城南莊院裡,「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相傳崔護落榜後,清明日獨自去長安城南散心。途中口渴,見一莊院四周花木環繞,景致優美而靜謐,叩門後一美麗女郎送出茶水。女郎容顏嬌豔,比院中桃花更美,詩人不由心生愛慕。第二年清明故地重遊時,佳人不在,桃花依舊。一樹桃花寫盡了詩人重尋不遇的失落和遺憾。喜愛大團圓的人們不滿這個結局,在孟棨所著的唐傳奇《本事詩情感》中,詩人又去了一次城南莊,遇到剛剛病逝的女子,在崔護的哭聲中,女子死而復生,兩人結為連理。這大概是最早的同人作品,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也被魯迅先生編入《唐宋傳奇》。

蘇軾的桃花在傍晚的江邊,「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

陸遊的桃花在江南的沈園裡,「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桃花落時,曾經的愛侶憔悴消瘦,自己的心境像空餘的池閣悽冷寂落。錯過終究錯過,言未盡,情未了,也只能如此了。

桃鳩圖 宋徽宗趙佶(北宋)

宋徽宗的桃花枝頭依舊立有鳥雀。這幅桃鳩圖是他26歲時所作,桃花與枝葉鉤勒精工,傅染鮮潤,花枝上的鳩鳥自然而生動,生漆點睛,卓有神採,整體色彩華麗,洋溢著悠揚的神韻,被譽為折枝花鳥畫的經典。

桃花庵詩圖

風流才子唐寅的桃花,種在桃花塢裡的桃花庵。「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他自號桃花庵主,種桃樹、賣桃花沽酒。詩人在這裡為自己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與花為鄰、以酒為友,看穿名利,享受著錢買不來的詩意人生。然而這種「看穿」也只是他追求仕途無果後無奈的選擇,灑脫叛逆的詩句下隱藏的是深沉的無奈。

春風幾度,桃花依舊。千百年來,文人筆下的桃花千姿百態,人們對桃花的感情也不斷發展變化,但無論怎麼改變,人們對桃花所展示出的濃烈的生命色彩和活潑氣息,始終是欣賞和尊崇的。(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

相關焦點

  • 詩畫尋芳│桐花半落
    而白居易與元稹分別後,夜間夢到好友,醒來收到這首詩,連讀三遍,悵然感懷,以詩和之,「……月下何所有,一樹紫桐花。桐花半落時,復道正相思。殷勤書背後,兼寄桐花詩。桐花詩八韻,思緒一何深。以我今朝意,憶君此夜心。」曾峰山館的一地桐花,見證了元、白二人真摯的情誼。
  • 詩畫尋芳│萱草報慈恩
    諼草就是萱草,《毛傳》訓釋「萱草令人忘憂」,詩中妻子思念外出徵戰的丈夫,希望能用萱草消除心頭的憂鬱。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中醫的認可,嵇康在《養生論》說「合歡蠲憤,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萱草春季萌發,綠葉成叢,夏季開花,清香宜人,看著它就令人忘卻煩憂。南北朝時期人們就開始在庭院種植萱草,南宋文學家宋惠連寫詩說「芳萱秀陵阿,菲質不足營,幸有忘憂用,移根託君庭。」
  • 詩畫尋芳│春風自在楊花
    這首隋朝的《送別》,已無法考證是何人所寫,但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看著眼前泊無定的楊花,聽著子規啼叫「不如歸去」,想著好友要去的地方路遠難行,滿腹愁情無法言說,恨不能與君同去。
  • 詩畫尋芳│梨花開,春帶雨
    汝陽侯穆清叔詩中描述了這一習俗,「共飲梨樹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議泛金甌。」微風中花香襲人,興濃酒酣之際,人們以梨花為頭飾,盡情歡暢。除了欣賞春日美景,清明還是人們掃墳祭祖、悼念亡人的日子。崔道融《寒食夜》「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獨貯望鄉情。」盛開的梨花成為遊子思鄉之情的催化劑,無法和親人相聚,只能一人對月望鄉。
  • 詩畫尋芳│榴花欲燃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妖豔的榴花 ,五色絲線纏繞的角粽,碧綠的菖蒲都是端午節的標誌性景象,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飲雄黃酒,蘭湯沐浴,外出踏青,歐陽修的這首《漁家傲》寫宋代閨閣女子的端午節,縱使歡樂,也有淡淡的憂愁。「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 隨筆│女兒與漫畫的不解之緣
    │序│女兒的漫畫生活 應該是從繪本閱讀開始,女兒便喜歡上了漫畫。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場大展詩意了五月的松江!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場大展詩意了五月的松江!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桃之夭夭
  • 「桃之夭夭」本是讚賞美女,為何成了「逃之夭夭」?古人腦洞太大
    在漢語詞庫中,還有一個詞是「桃之夭夭」,它和「逃之夭夭」只一字之差,但因不太常使用,所以就有一些人都將其看成是「逃之夭夭」的誤寫。桃之夭夭其實「逃之夭夭」與「桃之夭夭」一脈相承,準確來說,逃之夭夭正是從「桃之夭夭」一詞演繹而來的,兩者雖然只改變了一個「桃」字,但詞意卻天差地別。
  • JINGART搶先看│參展藝術家:蔣友梅 ─心與色的共振│耿畫廊│1F01
    ─孫曉彤,<色身覺知─寫在蔣友梅「心色之扉」個展之前>能詩、能書、能畫、能文,即是自華夏以來文人精神的展現。我們可以看到每一位文人的思想與美學觀念即是創作的養分,並且在不同創作模式上既獨樹一格、又能與他者對話。如此向內修為的東方文化精神在資訊爆炸、高速發展的全球化數位時代愈發稀少。也因此,蔣友梅的藝術在當代才顯得彌足珍貴。
  • 藍社詩會│中秋專集之一
    山外有山寬眼界,水中活水潤詩箋。閒雲野鶴心高遠,照影清波夢也甜。中秋隨感情滿中秋墨滿池,家人南北總相思。隔山隔水憑欄望,賞月賞花入夢遲。月吐氤氳化好句,花追豔色賦新詩。只要歲歲平安問,韻醉天涯共此時。醉中秋誰把清輝灑玉卮,中秋把盞正當時。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本是洞房詩,為何會誕生成語「逃之夭夭」
    這兩個例子,一個將野外亭子裡的花朵和柳樹比作除妻子之外的其它女子,一個將「春宵一刻」引申,貼切得讓人無法反駁,以致現在很多人都忘記了詩的原意。與這兩個詞句相比,本期筆者這個成語的誕生更是有些無釐頭了,它就是很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逃之夭夭。
  • 【詩畫中國】泰山之雄傲神州——馮錦屏泰山水墨系列詩畫欣賞
    潛心研究詩書畫印,形成獨特的個性風格,被譽為「真正隱在民間的藝術大家」,入編國家名片「郵票上的十大書畫藝術大家」,多幅作品被紀念館、人民政府、國家領導人及海內外相關機構和個人收藏……他的藝術作品,就像無聲的詩,有情的畫,春天的歌。       今年夏天,馮錦屏先生應山東泰安某單位之邀考察,同時馮錦屏泰山創作基地在泰山風景區玉泉堂隆重揭牌! 馮先生回京後特創作了泰山組畫系列20幅。
  • 武漢加油│吳潔容:為我們熱愛的塵世祈禱(組詩)
    詩/春天遲遲未歸,但已在路上他們說,這是一隻蝙蝠闖下的禍端他們說,這是一黑天鵝從頭頂飛過播下的預言天災抑或人禍,還不是深究的時候我每天刷新著五色版圖驚悚地聽著那些數字的呻吟看一隻雄雞變幻莫測看一顆顆流星墜落夜空看一隻只手掌從千瘡百孔的肺裡拼命伸出雲夢澤還在傳說裡沉睡那隻詩中出走的黃鶴音訊茫茫
  • 《大秦賦》中嫪毐念詩句「桃之夭夭」來討趙姬歡心,編劇挺有水平
    在這一幕中,趙姬心情不錯地看著庭院內孩子嬉鬧。嫪毐走了過來,拿了一顆桃子,並念了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他解釋說:這桃子又鮮又美,女人吃了會貌美、有風韻。看到趙姬挺開心了,他又特意提起:「這是一名男子在迎娶貌美妻子時念的詩」。我們先來看看全詩,然後再來分析為何說他番詮釋是很有情商的:《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 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你可知其背後的深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便交代了她結婚的時令,是桃花盛開的時候,也就是春天。我們需要知道桃樹的一個特點,它是先開花再長葉的。「夭夭」一詞,意蘊豐富。《毛傳》將它解釋為「其少壯也」,形容桃花茂盛的樣子,是指桃樹此時的柔媚之態;錢鍾書先生認為「夭夭」是指花笑,代指新娘子甜甜的笑容;朱熹認為「夭」是「姣好貌」,滿樹都是鮮嫩的桃花,多麼水靈動人啊,用來比喻新娘既年輕又漂亮。
  • 畫一頭龍│感謝你們的奇思妙想 恐龍機器人奉上~
    6月在微博話題舉辦了一期長達30天的#畫一頭龍#微博活動告一段落,成百上千的玩家參與了我們,投上了自己親手繪畫的參選作品。整個活動期間這個趣味十足的話題也獲得了上千萬的閱讀量。在畫龍活動正式結束後,我們也從超多的來稿中,根據創意趣味等各方面挑選了20幅畫在微博進行了評選。
  • 《詩經》中一首千古流傳的詩,乃千古第一首把女人比作花的詩!
    這首詩的全文如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e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zhen)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首詩的第一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已經成了千古絕唱,據說這是我們的祖先,第一首用桃花比喻女子的詩篇。
  • 李萬瑞│蓮花香座
    關注請點擊上面的藍字♂濰坊讀書│階苔有香│工作札記階苔有香<<蓮花香座/李萬瑞
  • 詩傳畫情,詩畫合一——方金爐花鳥畫賞析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色,詩畫合一能使畫面增添更多的意境。晁補之曾言:「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度。」方金爐喜歡讀詩,寫詩,他對詩畫合一的領悟與理解頗有獨到之處。欣賞方金爐的花鳥畫讓我們聯想到陶淵明的「田園詩」,作品中反映出他平淡歸真,熱愛生活的精神訴求。
  • 隱者│為周星馳、《大護法》畫電影海報的插畫師土豆男爵
    但是前不久他為電影《大護法》畫了宣傳海報更早的時候他還與周星馳合作為《西遊伏妖篇》畫電影海報做商業美術時他也學著根據客戶要求一步步調整自己的創作思路這是一個磨人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他說老了後會回家鄉過寧靜的生活但是現在還想多學點東西藝多不壓身有了技藝,可做的選擇會更多編輯│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