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 魔法學校的哥哥姐姐!」
「。。。。」
順著某麻瓜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一群身穿黑色長袍的大學生正在擺pose,拍畢業照。
來,咱坐下來聊一聊這些「巫師長袍」---學位服(academic dress)。
學位服的歷史要追溯到中世紀的西歐。 十二世紀時,隨著基督教的發展,修道院和教區學校出現。教士與僧侶們在這裡接受被稱為「七藝」(seven liberal arts)的學習課程。「七藝」包括語法(grammar),修辭(rhetoric),邏輯(logic),算術(arithmetic),幾何 (geometry),音樂(music),天文(astronomy)。
在義大利,這些教區的老師被稱為博士(Doctor,來源於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師);在巴黎,他們則被稱為碩士(Master,來源於拉丁文magister,意即師傅)。 這些中世紀的教區學校也就是現代大學的雛形。
(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成立於1088年,被公認為西方最古老的大學)
在中世紀的歐洲,寒冷透風的建築使得人們不得不都披上長及地板並連著坎肩(hood)的長袍(gown/robe)。這些長袍的材料和顏色由人們的財富和社會地位決定。
由於早期大學中的老師和學生大都是教士和僧侶,因此,他們上課穿得便是在修道院裡常穿得黑色長袍。於是,這種修道院的黑色長袍便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學位服。
不同國家(地區)的學位服樣式各有特色。其中,以英國和義大利為代表的歐派和以美國為代表的美派是兩大主要流派。
在英格蘭亨利八世時代,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首先開始規範學位服飾。學位服主要包括學位帽(cap)、 學位袍(gown), 佩戴在學位袍外面的套頭三角兜形垂布(hood)和流蘇(tassel)。
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學子率先穿上了學位服。18世紀時,學生們每天上課都需要穿著這種學位服。 然而,南北大戰後,學生們則只在畢業典禮等重大儀式上才會穿它。
19世紀末,美國逐步規範了不同學院的學位服的主題色。作為教堂中常用的紅色被運用在了神學院的學位服上。醫學院選用了草藥的顏色---綠色,而法學院則選用了莊重的紫色。
很久以前,為了讓參加畢業典禮的親朋好友能在黑壓壓的一片學位帽中認出自己來,學生們會在帽頂上做些文章。如今,這項活動則演變成了美帝大學生們比拼腦洞大小,彰顯個性的機會。
上個世紀初,耶穌會在中國建立教會學校的同時把學位服引進了中國。199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北京服裝學院一起對我國的學位服進行了規範。
(1934年,錢學森在上海交大獲學士學位)
我國的學位服設計基本符合國際慣例,同時有所創新,例如在袖口處繡有長城圖案,袍的前襟紐扣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如意"扣。
素材提供:陸美霞
本期編輯:趙超
圖文校核:馮麗媛、潘琪
來稿請投:zzuliwlc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