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爾達諾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貼上「反孤獨」的標籤,因為他要享受孤獨的感覺。
《質數的孤獨》作者喬爾達諾
2008年,26歲的博洛尼亞大學博士生保羅·喬爾達諾發表了他的小說處女作《質數的孤獨》。小說問世後的短短幾個月裡,銷量就超過120萬冊,幾乎每50位義大利人中就有一位捧著這部小說在讀,這打破了義大利文學史上小說處女作的銷量紀錄。直到兩三年後,義大利暢銷書排行榜上依然能見到此書,然而它的知名度已非局限於義大利境內,而是被迅速翻譯成三四十種語言(其中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兩個中文譯本),在世界各地流行開來,僅2008/2009年度,它在歐洲的銷量就超過了500萬冊,對於歐洲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又過了一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入圍了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喬爾達諾本人參與了電影的創作。可以想見,現在全世界看過「質數」電影的人數要遠遠超過小說的讀者。這部小說獲得如此成功,直接原因就是它獲得了當年義大利文學的最高獎項——「斯特雷嘉獎」,成為1947年這一獎項設立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
與以往很多獲獎作品不同,《質數的孤獨》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暢銷小說。但它成為暢銷書的理由並不十分充分: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沒有懸疑、暴力、變態、情色和其他怪力亂神的內容,沒有意識形態的背景,也沒有悲天憫人的崇高,甚至沒有一個看上去像暢銷書的書名。
這部小說唯一可能形成「賣點」的就是那個「孤獨」的主題。但是,孤獨和愛情一樣,在文學裡已經盤踞了數千年之久,並不是一個容易產生新意的話題。我曾直截了當地問過喬爾達諾:「你覺得你這部小說憑什麼能這麼暢銷?」顯然同樣的問題他已經被問過很多次,即便在突襲的情況下也回答得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因為我描述了年輕人都會遇到的狀態,也就是感受到自己成為孤獨質數、與世隔絕的狀態,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否則人生就不會完整,尤其對於像我這樣成長在八九十年代的人而言,很少有時間真正思考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人思考了,寫出來了,自然會有很多人關注……」
《質數的孤獨》2011年中文版
顯然,喬爾達諾將他筆下的兩個關係像「孿生質數」一樣的男女主人公——馬蒂亞和愛麗絲——作為「80後」和「90後」孤獨感的真實載體。童年揮之不去的傷害和痛苦記憶成為他們孤獨的源點,也引發了一連串的無法挽回的故事,從內到外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在他們的心理上造成了嚴重的障礙。但他們又彼此不同:愛麗絲渴望被社會接受,卻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自卑的情緒,因此總是通過自虐的節食方式保持自己「苗條」的身材,聊以獲得一絲心理安慰;馬蒂亞主動避開人群,以天賜的稟賦和獨特的視角孤獨、冷靜地觀察著世界,並經常以自殘的方式來平復自己小時候遺失智障的孿生妹妹之後產生的負罪感。這兩個人分別在人際的邊緣上徘徊,雖偶然相遇,因內心的孤寂而相互依偎,甚至擦出了疑似愛情的火花,但卻只能像一組孿生質數——即便離得很近,也永遠無法相互觸碰。如果說一個人的孤獨值得享受,那麼兩個人之間的孤獨感就近乎殘酷了。然而就是這種極端的、不可化約的孤獨成了永遠背負在愛麗絲和馬蒂亞們身上的枷鎖。
讀過小說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從男主人公馬蒂亞身上捕捉作者的影子,這一點喬爾達諾矢口否認,他說曾經想讓馬蒂亞和他一樣學物理,這樣寫起來更為順手,但怕讀者誤認為這是自傳體小說,才讓馬蒂斯在小說中學了數學。但在現實中,喬爾達諾和馬蒂亞一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工男,而且是一位粒子物理學的博士。他就讀的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洛尼亞大學,但丁、彼德拉克、丟勒、伊拉斯謨、伽利略、哥白尼、哥爾多尼都是他的校友。在我與他的實際接觸中看到,真實的喬爾達諾平和內斂,表情和肢體語言的變化不像一般義大利人那樣豐富誇張,甚至說話時還略顯羞澀,但目光中和嘴角上卻時而閃出一絲狡黠和玩世不恭,這是馬蒂亞完全不可能具備的表情,會讓人猛然想起他歸根結底還是個義大利人。
喬爾達諾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貼上「反孤獨」的標籤,因為他要享受孤獨的感覺。他說:「我有時候非常喜歡去獨自散步,跟自然界交流也是孤獨的一種形式。我在面對很多人的時候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有點焦慮。」但他否認自己沉浸在小說中那種孤獨的痛苦之中,其實他「並不想去創作如此悲情的作品」,他的情感經歷無法完成這樣的設定,「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和戀人彼此相愛至深」。按他的話說:「他們就像粒子物理學裡一種特殊的粒子,即便彼此相隔無限遠的距離,卻依然能夠產生交流的信息,也就是說,在一個粒子身上發生任何事,無限遠端的另外一個粒子就可以馬上感受到。」喬爾達諾堅定地認為,不讓讀者過分痛苦是一位優秀小說家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即使他經歷了生活和寫作中非常強烈的痛苦,也應該控制這種情緒,而不是一味地渲染。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喬爾達諾的這一創作理念在《質數的孤獨》中隱藏得太深,或者根本就沒有表現出來,無論是人物形象的設計,還是情感的互動與堆疊,都是在烘託悲傷的氣氛,固化讀者從一開始便產生的認識,就像是韓劇中慣用的手法。似乎是為了校正讀者的這種「韓劇」印象,喬爾達諾將5年後(2013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說《人體》的場景設定在了阿富汗前線,描述了義大利維和部隊的年輕軍人靈與肉的糾葛,還用飽經滄桑的姿態玩起了黑色幽默,希望以槍炮、沙漠和對死亡的達觀態度來證實自己的成熟。不管這部作品是否超越了前者,起碼它讓喬爾達諾回到了義大利文學的陣營中,讓我們又看到了《十日談》和卡爾維諾的影子。
冷靜簡練的語言和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是喬爾達諾最為老到的地方,在挖掘人物內心世界時,他可以捕捉獨特的細節,從而放大人物的感官體驗,引起讀者的共鳴,把讀者心底裡隱隱存在的但卻一直無法表述的東西清清楚楚地說出來,一下搔到癢處。這肯定與他熟悉粒子的微觀世界有關,恐怕也與他義大利人的民族性格有關吧。每次我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都會聯想起義大利商店裡的櫥窗:看似簡簡單單的陳列,沒有過分的裝飾、機關和炫目燈光,只通過實物的鋪陳、堆疊、搭配和細節的處理來吸引過客的眼球,打動看客的心。
(作者為《質數的孤獨》中文譯者)
⊙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 回復以下 關鍵詞 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
茶之道 | 鄧麗君 | 伐木 | 英國王室 | 汪國真 | 竇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樹 | 格拉斯 | 萬曉利 | 灰姑娘 | 紙牌屋 | 美劇 | 自戀 | 米其林 | 讀書日 | 崑曲 | 真人秀 | 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