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山鎮(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關於酒,我似乎沒有資格說話,歷史上說酒的人太多了,什麼朝代,什麼地方都有,毎個人的周圍總有好酒者,酒,一言難盡……
諸暨向來有酒,諸暨向來好酒,諸暨人向來喜歡高度的白酒。上級沒有規定的以前,外出在浙江省範圍內調研,一問是諸暨來的客人,便肯定會上高度白酒,這好像已經形成一種共識。可能同諸暨人的性格有關係,同諸暨的風俗習慣有關係,同諸暨的地域特徵好像也有一定的關係。
我老家的陳蔡璜山地區也喜歡白酒,便是釀酒師父從鑞管裡滴滴滴滴細流出來的那種我們稱之為的燒酒。我所知道的燒酒原料多為蕃薯,我們稱之為蕃薯燒酒,老喝酒的人說蕃薯燒酒可以扛一記,何謂扛一記,斯宅有個人經常說:"一尺布補不了幾個洞,一斤酒喝得通身暖烘烘",這種暫時的暖烘烘,沒有後勁的酒,便是扛一記的意思。因為當年山區的農民衣服都很破,有人形容這件衣服可以掛二十四桿秤,便起碼有二十多個破洞。
同山燒 (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蕃薯燒酒,當時也就兩三毛錢一斤,我父親好酒,在我們高中畢業後,便家裡年年燒酒,都是蕃薯燒,凡是家裡要燒酒的這一天,父親便早早的起床,變得那麼婆婆媽媽,父親自己把酒罈子都一個個清洗乾淨,從來不到灶頭上去的父親這個時候還會很耐心的在灶間幫燒酒師傅燒火。
一蒸酒估計可以燒四五十斤白酒,正好一壇。我們家每年大概總要燒四五蒸酒。
諸暨的同山鎮有山有水有風物傳承,尤其是這裡老百姓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製酒手藝,在當地影響很大,這裡的白酒燒制由高粱為原料,高粱,在這裡叫秣秫,應該是五穀雜糧中的稷,稷,是指小米(去了殼的穀子的籽),又叫穀子、高粱、不黏的黍三種叫法。古代把稷作為百穀之長,所以帝王信奉穀物之神,也因此把天下稱為江山社稷。
用秣秫燒出來的酒,酒質上乘,度數較高,久而久之,便稱這一帶的白酒為同山燒。
同山燒以其獨特的風味頗得酒友好評。
或許是當年閉塞,或許是當年因諸暨人自大的脾氣,或許當年同山沒有一家龍頭作坊,便沒有象茅臺酒一樣打入當時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展示,如果那個時候謝小義已經有現在這樣的氣候,同山燒獲得國際金獎也有很大的希望。
酒花(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據說當時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的評獎的要求不是太高。
我第一次喝同山燒大概是九十年代初,當時住在諸暨的市府宿舍,和機關老幹部局的壽仲貴先生毗鄰而居,壽仲貴同志的老家在同山,他這個人為人豁達大度,古道熱腸,按照現在的說法是"朋友圈特別大",可能是他從那裡得知我會喝酒,一天中午回家吃飯,只見他站在一樓門口等我,手上拿著一個鹽水葡萄糖的一斤裝瓶子,說是他老家的朋友送給他喝的"同山燒",讓我嘗嘗。
謝過之後,我回家立馬就倒出半小碗,這酒花,這酒汗,這色澤,很令人喜歡。咪一口,閉上眼睛品味,從喉嚨一路辣下去,辣下去,直達胃部,嘴巴裡面一點不粘,那一個爽勁,暗暗的叫聲"好酒"!
記得後來到杭州工作後,有一次中午喝了同山燒,下午上班時,在電梯上碰到一個老領導,他直面對我說,整個電梯的橋廂都那麼香,中午是不是喝同山燒了,笑死我了……
浙江不少地區都有自己釀的白酒,金華磐安的金癭子酒,武義谷燒,紹興的糟燒等,顏色都是清澈透明的,而只有諸暨同山燒酒是略帶淡紅色的,那種淺粉色的感覺,大過眼癮,怪不得後來的同山燒酒被文人們冠以"同山醉美"。
同山燒(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由醉美聯想到數千年前的吳越戰爭,蘇州河畔燈紅酒綠的夫差餐桌上,大概總少不了美女家鄉的同山燒一一"醉美酒"。色香味型,秀色可餐,加上美女的色藝雙全,這江山社稷最後便色如土灰。
我後來問了壽仲貴先生關於同山燒的色,他說是釀酒師在燒制完成後用高粱杆子和高粱葉子,按一定比例浸泡在高粱酒中,一段時間後,色澤就顯示出來了,絕對不是色素,你放心大膽的喝!
高城頭村,是同山鎮政府所在地,我九十年代初去過一次,印象最深的是深山之中有這麼一處較為熱鬧的場所,據說到貴州的茅臺鎮,一腳踏進去便滿滿的酒香,同山的高城頭有沒有酒香呢?我還真的不記得了!應該有吧!
同山鎮這裡的人們大多姓壽,壽姓來自它的老祖宗彭祖,說是活到一百五十歲,後人便姓壽。壽姓人性格豪放,為人熱情,我有不少壽姓的朋友,似乎是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可以不必設防。
壽是個稀有的姓。浙江諸暨同山鎮、江藻鎮墨城塢村為壽姓聚居地。同山鎮唐仁村為全諸暨48個壽氏聚居村共同祭祖地,有壽氏宗祠,仙師殿、古涼亭,涼亭上面是魁星閣,象徵著當時文運昌盛,這樣的建築風格在諸暨非常少見。這個地方我至今尙未去過,下次找機會一定要去開開眼界,一定要約幾個好友喝一頓同山燒!
安華水庫掠影
前幾天,杭州好友梁培甫兄約我和蔡景富先生去同山玩,說是玩,其實是喝酒,喝同山燒,剛剛我們幾個人都在老家諸暨,便一路疾馳,直奔同山,在一個叫安華水庫的地方便扎了下來。
我在諸暨市級機關工作的幾年中,每年的防洪抗險季節,領導都會派我到安華水庫蹲點幫助工作,記得水庫裡面有個黃書記,讓我儘管放心地在水庫值班室中睡覺,一有險情,他會立馬叫我,當時沒有閒情逸緻的欣賞水庫風景,所以記憶不深,不過現在的安華水庫同過去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安華水庫,應該更名為同山湖,或者安華湖,湖水清澈透明,四邊青山倒映入湖,沿湖一條遊道,時而點綴著竹亭條凳,非常舒適的感覺。
安華水庫掠影
回顧同山,總是斷斷續續的感覺,斷斷續續,好像燒酒師父鑞管中的同山酒,點點滴滴才是真正的傳統美酒,中央電視臺每晩七點正的新聞聯播節目前五秒廣告,值幾個億,幾個億的錢,要多少噸酒?即使是茅臺五糧液,從井中抽水機打,要多少辰光?紹興黃酒五年陳,十年陳,現在都是用高科技的雷射照一照幾年,照一照再幾年。只有我們老家的同山燒,還原汁原味的保持著那種老祖宗的手藝,向人們傾訴著它的過去曾經的故事。
我以為同山燒似乎已經到了應該火紅的時候了,這安華水庫的大壩上,應該有一面令杭京衢高速公路上的過往客人都看到的旗幟,上書"同山燒"三個大字。
在前面同山鎮的城門上,同山鎮怎麼會在這裡設計了一個城門?噢,原來有個高城頭村!
這個城門極有《三國演義》中白門樓的味道,白門樓,曹操,劉備,呂布大勢所屬的地方,很有另類的意義。
是不是也可以在這裡設計一條廣告語:"三碗不過崗,千年同山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