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方向最重要的一本書應該怎麼讀?

2021-02-19 白楊考研必讀

《理解媒介素養:起源、範式與路徑》是中國傳媒大學媒介素養方向張豔秋老師的著作,也是了解媒介素養的必讀書目之一。

本書的前兩章分別從傳播技術和傳播內容兩個維度入手,梳理了媒介素養的歷史必然性和普遍性,第三章通過分析媒介素養與媒介生態的依存關係來探究媒介素養的現實必然性與必要性。第四章集中對媒介素養理念進行全面闡述與辨析。第五章重點梳理了媒介素養與媒介研究及受眾研究的關係。後面四章從媒介教育、媒介機構、媒介監管和媒介融合四個不同的維度對媒介素養提升路徑展開闡述。簡而言之,可以將本書探討的問題歸為以下三個:

本書一開始沒有立馬給媒介素養下一個定義,而是從傳播技術、傳播內容、媒介生態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媒介素養的必然性與必要性,也就說為什麼我們需要媒介素養。

從古至今,人們生活的世界都是充滿著龐雜、紛繁、變化的信息。信息關係到人的內部生活的本質,關係到人在社會中的生活。作者認為有效的生活是和完全充分的信息在一起,充分佔有信息是享有信息附帶權力的前提。隨著傳播技術的躍進,傳播媒介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成為決定性甚至是壟斷意義上的載體,信息成為媒介信息。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獲取、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媒介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麥克盧漢曾強調:「抗拒技術影響的唯一辦法,就是理解技術的影響。」在人類傳播史上,媒介形態不斷推陳出新,但媒介終究是信息承載與傳播介質。這是媒介不變、不易的本質。而這種本質,也決定了媒介素養的本質,即媒介素養是對信息的獲取與傳播能力。正因媒介已成為信息的主要載體,所以,媒介素養也應該包含對媒介這一載體的理解與使用。

作者藉助施拉姆的媒介社會功能說,從媒介的守望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協調功能對提升個體媒介素養的重要性進行分析。

1.媒介的守望功能即對環境的監視,媒介並不是如實地守望現實,所以就有了「真實世界」與「媒介世界」地分野,有了把關、再現、框架和建構等論述。這就需要公眾在媒介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有一個相對清醒的認識和自覺地判斷能力和習慣,在認識媒介守望功能複雜性的基礎上,選擇接受那些能為個體生活產生建設性意義的媒介信息。

2.媒介的教育功能也稱為媒介的社會化功能。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其作為信息和知識傳播媒介的優勢和劣勢,在傳播內容上也一定會良莠不齊。因此,在使用媒介方面,因噎廢食、盲目跟從,或麻木而無意識都是值得警惕的。

3.媒介的娛樂功能,作者認為不能否認娛樂化的媒介內容帶來的積極意義,但是仍需注意到媒介娛樂功能可能帶來的庸俗、無聊等負面影響。人們不恰當的媒介信息選擇或媒介使用行為,不但不會滿足對快感和娛樂的訴求,反而會造成新的疲憊、壓抑、恐慌或其他不良影響。對於個體來說,長期消極、單一、缺乏變化的媒介使用行為,與積極、豐富、適時調整的媒介使用行為相比,產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涉及媒介素養在信息獲取層面上的意識與習慣問題。

4.媒介的協調功能,傳播媒介在社會中的作用之一是通過提供多元資訊及其他媒介內容,促進社會參與及對公共事務的協商;同時,新聞媒介在引導公共輿論過程中,通過其影響力和公信度,實現對社會思想意識間的調節與相互理解。因此,對於媒介使用者來說,了解媒介協調功能,知曉媒介協調手段,對個人進行選擇與決策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借用媒介生態學的觀點,指出媒介素養應該從關心媒介個體使用者的利益,轉到關注人與媒介、人與文化、人與社會的關係。其原點不是對立式的媒介批評以及孤立的個體媒介化生存策略,應把人的感覺、體驗、思考、行動與媒介及社會文化聯動起來,以媒介環境的良性與平衡為核心目標。在媒介生態學中,媒介使用者在建構媒介環境中具有積極的社會責任,提高媒介素養是媒介生態健康發展的整體要求。

在對媒介素養的必要性與必然性進行分析之後,作者開始論述什麼是媒介素養。作者認為,在大眾傳播時代,媒介素養不是一種全新的素養,也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字讀寫能力的擴充,媒介素養與媒介傳播技術的進步總是如影如隨,媒介技術的發展及不同媒介間特質的差異,決定了媒介素養的內涵與外延、必然與變化。

作者支持利文斯通教授對媒介素養的定義,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索尼婭·利文斯通教授認為,媒介素養是在各種媒介語境下近用、分析、評判和創作信息的能力。其中,近用是指對媒介的接近、接觸與使用;分析是最核心的組成;評判指評估與判斷;創作是生產、創造、製作、表達、傳播等層面的意思。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也對媒介素養與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與批評之間的關係進行剖析,指出批判性思維也是媒介素養中的分析、評判的能力主要構成。但是批判不等同於批評,批判性思維雖然包括發現不足、比較真相、查找弱點等否定性含義,但它同樣也關注優點和長處等肯定性含義。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批判性地提問,即學會質疑與選擇。簡而言之,批判性思維就是理智地決定你要信什麼或不信什麼。

媒介素養研究分野成為兩大範式。

一是媒介素養研究的保護主義範式,在這一範式下,他們認為媒介素養可以作為一種抵禦與辨識能力,幫助人們免受媒介的影響。保護主義範式的媒介素養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模式,一種為「接種」免疫模式,該模式通過幫助學生獲得對媒介的辨識及批判能力,來幫助他們抵禦大眾媒介的有害影響,將媒介素養作為解決諸多與媒介相關的社會問題的一種路徑。

二是去神秘化模式,這一模式的做法是列出一套工具化的概念,來幫助學生通過揭露媒介內容所隱含的意識形態,除去媒介信息的潛在影響與控制。不難看出,這一範式所持的是強大效果論,對受眾的主動性和解讀能力缺乏信心。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媒介素養研究出現了一種有別於保護主義範式的研究傾向。該範式的學者們認為,媒介素養不僅僅是簡單的幾個層次,而是轉向認為,媒介素養包含更多類型的技能和綜合能力。認為媒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媒介素養不僅僅是個體素養,它更具有社會性和文化性,是一種基於社會生活的實踐。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學者們逐漸認識到,人們在作為媒介消費者的同時,也可以是媒介生產者及聯合創作者。在這一認識下,媒介素養被認為是一種準備性的經驗,有助於幫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媒介語境下,更好地利用媒介。準備範式的媒介素養強調公眾以自主權來建立其與媒介及社會的關係,從而超越了「保護」這個單一向度。

在文章的最後四章,作者就怎樣培養、提升媒介素養展開闡述。

(一)通過媒介教育提高學生對媒介如何運作、如何生產意義、如何組織、如何建構現實等方面的理解力和欣賞力。同時,媒介教育也要提高學生的媒介創作能力。具體而言,在對象上是一種全民教育,在跨度上是終身教育,在方法上是體驗教育,在渠道上是立體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自我教育相結合,彼此間形成互動,搭建出立體式的媒介教育框架。

(二)通過媒介機構參與培養媒介素養,如:商業性的媒介機構、公共媒體等。

(三)通過媒介監管機構,媒介監管機構應該超越傳統以媒介審查為主的監管,把促進公眾媒介素養作為其新的職責,從而形成了新的共同監管模式。

在文章的最後一章,作者指出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公眾如何從中獲益並獲得釋放,已成為媒介素養研究與行動要解決的新課題和努力的新方向。並認為數字鴻溝、參與式文化、網絡安全這三個重要議題,比較整齊地勾勒出了媒介素養行動在培養公眾參與到數位化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沿著這一思路,或許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在當前智能傳播的背景下,公眾如何從中獲益並獲得釋放,如何通過媒介素養行動幫助公眾更好的融入智能化、智慧化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這是當前媒介素養研究需要解決的新課題與新方向。

對本書的學習到這裡就結束了!總體而言,張豔秋老師的這本書邏輯清晰,非常易於理解。相信通過對於此書的閱讀,你對媒介素養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理解,不會僅僅簡單停留在喊口號——「提升受眾媒介素養」這一層面了。本書的第四、五章是需要大家進行重點閱讀的章節。這兩章對媒介素養的定義及其學術歸屬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總而言之,通過閱讀此書,你會明白媒介素養並不是一顆萬能藥,但如果缺少媒介素養卻是萬萬不能的。

相關焦點

  • 東方衛視主播:媒介素養應儘快成為「網絡原住民」的必修課!
    如果說體育、美育尚能為大眾理解,那麼「媒介素養教育」儼然是個陌生詞彙了。為什麼說「網絡原住民」們亟需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應往哪些方向努力?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找到了東方衛視資深媒體人於飛。▲於飛,東方衛視新聞主播。
  • 【央視評論】馬航新聞真假之辯標誌媒介素養提升
    在馬航航班失聯到此刻已經超過
  • 易言堂丨從合影「翻車」現場說說官員需要的媒介素養
    圖為唐山市官員看望抗疫歸來的醫護人員併合影好傢夥,這下可炸了鍋,官員又站到了前面,一時間輿情洶湧。在抗疫英雄凱旋之時,官員還這樣官本位?後來,開灤方面有了回應,說是因為抗疫英雄需要隔離,不能離開酒店,所以官員們就站在了前面。這個解釋,合不合理?筆者覺得合理,而且很有可能就是這樣。但是網友是否都相信?不會,因為很多人對這個回應又懟上了。
  • 信息社會搭車客指南:讀《網絡素養:數字公民、集體智慧和聯網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在社會化媒體的浪潮中隨波逐流?這本書就是我經驗的總結。我認為,無論是在人類文明的宏觀層面,還是在個體的微觀層面,學會在網絡空間裡保持專注都至關重要。21世紀的頭十年,電子晶片和網絡數倍地延展了人的思想,數十億的人因此變得更加強大。這十年裡,人們開始在口袋裡揣上多媒體工具,國際信息網絡開始遍及全球。
  • 「全家共讀一本書」獲獎書評欣賞(一)
    一本書中看世界,一本書中讀人生。
  • 小說應該怎麼讀?故事應該怎麼講?
    凡能認字的人,想必都會讀小說,凡能講話的人,想必都會講故事。這兩項技能是人的基本技能,上過學的都會,有什麼高深的嗎?對教人如何讀小說和教人如何講故事的書,我最開始是不屑一顧的,但還是忍不住讀了畢飛宇的《小說課》和許榮哲的《故事課》,蠻有收穫的。畢飛宇的小說,我讀過《玉米》和《青衣》,都是中短篇,都是女人的故事,都比較壓抑。為什麼讀壓抑的故事呢?
  • 如何讀好一本書?「樊登讀書」創始人的秘訣是……丨21讀書
    在選書時,我們應當關注的是,這本書或者這本書的作者,是不是在朝科學性的方向做努力。2 有建設性的好書值得讀除了科學性之外,評判圖書的重要角度,就是這本書是否具備建設性。關於此點評判的標準是:讀完一本書後,你會有什麼樣的感悟和啟發。
  • 【憲法宣傳周】這本書,我們都應該好好讀
    【憲法宣傳周】這本書,我們都應該好好讀 2020-12-04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讀好一本書》推薦導讀
    所以,當我的人生最迷茫的時候,也是我瘋狂閱讀的時候。      2004年的一段時間,每天下班以後,我都會到供職公司旁邊的一間書店,點一杯售價兩元的可樂,然後認真地在書店中讀上幾個小時,等書店打烊時,我才念念不舍地離開書店。
  • 《天才捕手》:沒有什麼比一本書更重要
    珀金斯深度參與一本書的全過程,對於那些作家,他有許多不同的建議:菲茨傑拉德的文字不需要修改,但他的拖延症很成問題;海明威的問題是過度修改,改著改著就失去了方向;至於沃爾夫,每修改一次,他就會多寫出更多的離題千裡的新文字……書名的選擇,人物的出場,伏筆的運用,場景的取捨,章節的增刪,關鍵詞的使用,這些都是帕金斯的長處。要知道,要是沒有他,《了不起的蓋茨比》只能叫《西卵的特裡馬洛》了。
  • 買了書又讀不完?比讀完一本書更有用的,是拆掉它
    第一點:一本書必須要讀完嗎?第二點:培訓式學習為什麼比讀書學習貴那麼多?貴在哪?第三點:知識不值錢,片面追求「乾貨」是一種病。一本書必須要讀完嗎?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沒必要!應該先確認自己讀書目的,然後選擇不同的書,使用不同的讀法。
  • 共讀一本書,思想碰撞出新知!濟南市天橋區開展聞韶讀書會
    在「聞韶讀書會」中,老師們共同閱讀《插上翅膀,貼地飛行》一書,探討自己對於教育教學研究和教書育人方面的見解。隨後,老師們通過閱讀《論語》,從經典名著中尋找方向,為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借鑑。在詩詞鑑賞活動中,老師們通過朗誦經典詩文,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文之美,陶冶高尚情操,促進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 青少年如何提高網絡素養?
    家長態度不同的背後正是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這個焦點話題。其實,放眼全球,網絡素養教育並非新鮮事。朱永新介紹說,在英國,在網絡普及之前,與網絡素養教育相近的媒介素養教育就已得到關注。如今,英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已經相當成熟,覆蓋了從小學到大學教育全過程。「提升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共同努力,緊密聯動。」朱永新說。
  • 媒介素養 | 為你「直擊」《恐怖直播》現場
    在影片前面,伊英華主播一開始就給人一種自私的感覺。為了升職,為了獲得利益,為了獨家新聞,在接到電話和確認來電人的身份後,拒絕報警,還和臺長進行利益交易。在剛開始「麥克風」在電臺主播伊英華手上,通過與這名來電人的交談直播來獲得信息、選擇信息、傳播信息,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
  • 讀100本書,和把1本書讀100遍,哪個更有幫助?
    文/更讀書社這兩天在豆瓣看到一個話題:讀100本書,和把1本書讀100遍,哪個更有幫助?圖源網絡這個說法明顯有誇張的成分,因為把書讀上100遍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也無從證明是讀100本書好,還是1本書讀100遍好。所以換個說法,100本書和100遍的問題其實還是大量閱讀和精讀的問題。
  • 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讀一本書
    今天,釀酒直接借鑑這條推送談談閱讀這件事,標題就為: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讀一本書。人為什麼要閱讀?我想先給大家看一張圖片。有時候閱讀一本書,能掌握其中一個觀點,熟練應用一個方法就足夠。這些認知,如同那根可以撬動地球的槓桿,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你的一生。《王者速度法》於我便是這樣的一本書,書中介紹了不少的閱讀方法,但在這裡,我只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核心觀點:書是我們的僕人,我們是國王。很簡單的一句讓我克服了對書的恐懼,不會再因為讀不完一本書而自責,也不會因為囤書而懊悔。
  • 與比爾·蓋茨同讀一本書
    不妨將以下書單放進收藏,閒暇時光,與比爾·蓋茨同讀一本書,來一場精神上的同行。《擁抱可能》伊迪絲·伊娃·埃格爾(Edith Eva Eger)這本書是作者的人生記錄與心靈撫慰指南。作者埃格爾在16歲時,和家人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難以想像的可怕經歷,充斥著她的青春年華。至此之後,她移居美國,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
  • 讀一本書,愛一座城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讀到了某一本書而渴望去某一個地方走走、看看,有人因為讀到《帶一本書去西安》而想去西安,有人因為讀到《南京傳》而想去南京……書裡敘述得那樣精彩,讓人的內心對那座城市不免充滿嚮往,甚至還沒走進去就覺得自己會愛上那個地方。
  • 假期每天讀本書:《幸福的最小行動》
    」 → 點選「設為星標 ★ 」《幸福的最小行動》各位傾聽似水年華的讀者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的假期每天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幸福的最小行動》。原著 | 劉軒    聲音 | 韓丹幸福是什麼?恰到好處的財富?完美合拍的愛人?簡單平淡的生活?逐漸完成的理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那到底該怎樣獲得這些幸福呢?在《幸福的最小行動》一書中,作者劉軒告訴我們:不斷積累「小改變」,就一定會有「大幸運」。
  • 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教你怎樣高效快速地閱讀一本書
    導語: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教你怎樣高效快速的閱讀一本書。讀書是自我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讓心智變的成熟最有效的方法。很多人抱怨拿起書看著看著就跑調,讀了很久反反覆覆還是那幾頁,一本書讀下來沒有小半年也快一個月了。想找一種方法既能掌握書中的精華,又能快速地閱讀,這是很多愛讀書的我們最理想的讀書狀態。到底該怎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