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素養:起源、範式與路徑》是中國傳媒大學媒介素養方向張豔秋老師的著作,也是了解媒介素養的必讀書目之一。
本書的前兩章分別從傳播技術和傳播內容兩個維度入手,梳理了媒介素養的歷史必然性和普遍性,第三章通過分析媒介素養與媒介生態的依存關係來探究媒介素養的現實必然性與必要性。第四章集中對媒介素養理念進行全面闡述與辨析。第五章重點梳理了媒介素養與媒介研究及受眾研究的關係。後面四章從媒介教育、媒介機構、媒介監管和媒介融合四個不同的維度對媒介素養提升路徑展開闡述。簡而言之,可以將本書探討的問題歸為以下三個:
本書一開始沒有立馬給媒介素養下一個定義,而是從傳播技術、傳播內容、媒介生態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媒介素養的必然性與必要性,也就說為什麼我們需要媒介素養。
從古至今,人們生活的世界都是充滿著龐雜、紛繁、變化的信息。信息關係到人的內部生活的本質,關係到人在社會中的生活。作者認為有效的生活是和完全充分的信息在一起,充分佔有信息是享有信息附帶權力的前提。隨著傳播技術的躍進,傳播媒介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成為決定性甚至是壟斷意義上的載體,信息成為媒介信息。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獲取、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媒介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麥克盧漢曾強調:「抗拒技術影響的唯一辦法,就是理解技術的影響。」在人類傳播史上,媒介形態不斷推陳出新,但媒介終究是信息承載與傳播介質。這是媒介不變、不易的本質。而這種本質,也決定了媒介素養的本質,即媒介素養是對信息的獲取與傳播能力。正因媒介已成為信息的主要載體,所以,媒介素養也應該包含對媒介這一載體的理解與使用。
作者藉助施拉姆的媒介社會功能說,從媒介的守望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協調功能對提升個體媒介素養的重要性進行分析。
1.媒介的守望功能即對環境的監視,媒介並不是如實地守望現實,所以就有了「真實世界」與「媒介世界」地分野,有了把關、再現、框架和建構等論述。這就需要公眾在媒介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有一個相對清醒的認識和自覺地判斷能力和習慣,在認識媒介守望功能複雜性的基礎上,選擇接受那些能為個體生活產生建設性意義的媒介信息。
2.媒介的教育功能也稱為媒介的社會化功能。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其作為信息和知識傳播媒介的優勢和劣勢,在傳播內容上也一定會良莠不齊。因此,在使用媒介方面,因噎廢食、盲目跟從,或麻木而無意識都是值得警惕的。
3.媒介的娛樂功能,作者認為不能否認娛樂化的媒介內容帶來的積極意義,但是仍需注意到媒介娛樂功能可能帶來的庸俗、無聊等負面影響。人們不恰當的媒介信息選擇或媒介使用行為,不但不會滿足對快感和娛樂的訴求,反而會造成新的疲憊、壓抑、恐慌或其他不良影響。對於個體來說,長期消極、單一、缺乏變化的媒介使用行為,與積極、豐富、適時調整的媒介使用行為相比,產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涉及媒介素養在信息獲取層面上的意識與習慣問題。
4.媒介的協調功能,傳播媒介在社會中的作用之一是通過提供多元資訊及其他媒介內容,促進社會參與及對公共事務的協商;同時,新聞媒介在引導公共輿論過程中,通過其影響力和公信度,實現對社會思想意識間的調節與相互理解。因此,對於媒介使用者來說,了解媒介協調功能,知曉媒介協調手段,對個人進行選擇與決策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借用媒介生態學的觀點,指出媒介素養應該從關心媒介個體使用者的利益,轉到關注人與媒介、人與文化、人與社會的關係。其原點不是對立式的媒介批評以及孤立的個體媒介化生存策略,應把人的感覺、體驗、思考、行動與媒介及社會文化聯動起來,以媒介環境的良性與平衡為核心目標。在媒介生態學中,媒介使用者在建構媒介環境中具有積極的社會責任,提高媒介素養是媒介生態健康發展的整體要求。
在對媒介素養的必要性與必然性進行分析之後,作者開始論述什麼是媒介素養。作者認為,在大眾傳播時代,媒介素養不是一種全新的素養,也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字讀寫能力的擴充,媒介素養與媒介傳播技術的進步總是如影如隨,媒介技術的發展及不同媒介間特質的差異,決定了媒介素養的內涵與外延、必然與變化。
作者支持利文斯通教授對媒介素養的定義,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索尼婭·利文斯通教授認為,媒介素養是在各種媒介語境下近用、分析、評判和創作信息的能力。其中,近用是指對媒介的接近、接觸與使用;分析是最核心的組成;評判指評估與判斷;創作是生產、創造、製作、表達、傳播等層面的意思。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也對媒介素養與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與批評之間的關係進行剖析,指出批判性思維也是媒介素養中的分析、評判的能力主要構成。但是批判不等同於批評,批判性思維雖然包括發現不足、比較真相、查找弱點等否定性含義,但它同樣也關注優點和長處等肯定性含義。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批判性地提問,即學會質疑與選擇。簡而言之,批判性思維就是理智地決定你要信什麼或不信什麼。
媒介素養研究分野成為兩大範式。
一是媒介素養研究的保護主義範式,在這一範式下,他們認為媒介素養可以作為一種抵禦與辨識能力,幫助人們免受媒介的影響。保護主義範式的媒介素養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模式,一種為「接種」免疫模式,該模式通過幫助學生獲得對媒介的辨識及批判能力,來幫助他們抵禦大眾媒介的有害影響,將媒介素養作為解決諸多與媒介相關的社會問題的一種路徑。
二是去神秘化模式,這一模式的做法是列出一套工具化的概念,來幫助學生通過揭露媒介內容所隱含的意識形態,除去媒介信息的潛在影響與控制。不難看出,這一範式所持的是強大效果論,對受眾的主動性和解讀能力缺乏信心。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媒介素養研究出現了一種有別於保護主義範式的研究傾向。該範式的學者們認為,媒介素養不僅僅是簡單的幾個層次,而是轉向認為,媒介素養包含更多類型的技能和綜合能力。認為媒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媒介素養不僅僅是個體素養,它更具有社會性和文化性,是一種基於社會生活的實踐。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學者們逐漸認識到,人們在作為媒介消費者的同時,也可以是媒介生產者及聯合創作者。在這一認識下,媒介素養被認為是一種準備性的經驗,有助於幫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媒介語境下,更好地利用媒介。準備範式的媒介素養強調公眾以自主權來建立其與媒介及社會的關係,從而超越了「保護」這個單一向度。
在文章的最後四章,作者就怎樣培養、提升媒介素養展開闡述。
(一)通過媒介教育提高學生對媒介如何運作、如何生產意義、如何組織、如何建構現實等方面的理解力和欣賞力。同時,媒介教育也要提高學生的媒介創作能力。具體而言,在對象上是一種全民教育,在跨度上是終身教育,在方法上是體驗教育,在渠道上是立體教育,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自我教育相結合,彼此間形成互動,搭建出立體式的媒介教育框架。
(二)通過媒介機構參與培養媒介素養,如:商業性的媒介機構、公共媒體等。
(三)通過媒介監管機構,媒介監管機構應該超越傳統以媒介審查為主的監管,把促進公眾媒介素養作為其新的職責,從而形成了新的共同監管模式。
在文章的最後一章,作者指出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公眾如何從中獲益並獲得釋放,已成為媒介素養研究與行動要解決的新課題和努力的新方向。並認為數字鴻溝、參與式文化、網絡安全這三個重要議題,比較整齊地勾勒出了媒介素養行動在培養公眾參與到數位化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沿著這一思路,或許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在當前智能傳播的背景下,公眾如何從中獲益並獲得釋放,如何通過媒介素養行動幫助公眾更好的融入智能化、智慧化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這是當前媒介素養研究需要解決的新課題與新方向。
對本書的學習到這裡就結束了!總體而言,張豔秋老師的這本書邏輯清晰,非常易於理解。相信通過對於此書的閱讀,你對媒介素養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理解,不會僅僅簡單停留在喊口號——「提升受眾媒介素養」這一層面了。本書的第四、五章是需要大家進行重點閱讀的章節。這兩章對媒介素養的定義及其學術歸屬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總而言之,通過閱讀此書,你會明白媒介素養並不是一顆萬能藥,但如果缺少媒介素養卻是萬萬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