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一部解讀橫瀝百年牛墟文化的《話說橫瀝百年牛墟》書籍由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據了解,該書分十七章,共計十三萬字,選用了二百多張圖片,對橫瀝牛墟文化作了系統全面的解讀,加深了讀者對橫瀝百年牛墟和橫瀝牛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據悉,《話說橫瀝百年牛墟》一書從橫瀝牛墟的起源到橫瀝牛墟形成的社會與地理環境,從橫瀝牛墟曾六易其址到橫瀝牛墟歷經四百多年長盛不衰,再從橫瀝百年牛墟風情節到深入推動橫瀝牛文化建設,用十三萬字,系統解讀了橫瀝牛墟文化。
記者了解到,橫瀝牛墟起源於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汕尾陸豐並稱廣東「四大牛墟」。橫瀝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聲名遠播。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橫瀝牛墟成為見證橫瀝商貿繁華的「活化石」。它的長盛不衰,是一個農耕時代的文化經驗樣本。它不僅是一個交易的場所,更是一種品牌,一種商業文明的象徵。
如今,牛墟文化已經成為橫瀝人誠實守信、奮發進取、開放包容的最突出特徵。2007年,橫瀝牛墟入選東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橫瀝牛墟入選第四批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橫瀝牛墟入選「廣東老字號」企業。
「橫瀝人格外珍惜橫瀝牛墟這個金字招牌。」橫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金字招牌的背後,是一代代橫瀝人的奮鬥、積累、傳承和創新。
近年來,橫瀝鎮在深化改革的生動實踐中,弘揚「勤奮肯幹老黃牛、開拓進取拓荒牛、甘於奉獻孺子牛」的「三牛」精神,形成了「好人接力」、「好人森林」現象,被譽為「友善之城」、「大愛之都」,「小城大愛」成了橫瀝閃亮的城市品牌,這與橫瀝牛墟的文化傳承是一脈相承,同時也為嶺南傳統農耕文化的研究提供佐證。
全媒體記者 見習記者 劉維佳 記者 袁健斌 通訊員 黎梓傑
橫瀝供圖
全媒體編輯 鍾彥亮
【來源:東莞日報社i東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