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一代講究
足不出戶「逛商場」挑產品
「老」一代更享受
一個電話送貨到家
操作便捷門檻低
使得老年消費者更偏愛電視購物
然而,節目中的購物陷阱
也為消費者所詬病
現在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終於出手整治了
……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12月25日通報,針對監看發現部分電視購物頻道播出的收藏類購物節目存在虛假宣傳等違規問題,廣電總局近期組織有關省局開展全國電視購物頻道收藏類購物節目專項清查整治工作。目前,涉及19個購物頻道有違規問題的23檔收藏類購物節目已全部停播,同時停止了相關違規商品銷售。
廣電總局強調,各電視購物頻道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廣電總局相關管理規定,堅決把牢商品準入、商品宣傳、節目制播、產品售後等各環節各關口,堅決維護消費者權益,促進電視購物頻道誠信經營和健康發展。
今天
小編就帶您一起來細數
電視購物裡的那些「坑」
傍大牌、提身價,利用消費者「李逵」「李鬼」分不清楚來誤導消費,也是電視購物節目的常見套路。特別一些酒類商品在宣傳中,屢屢用簡化的地名、廠家來宣傳自己的商品,從而誤導消費者。比如將「茅臺鎮」各小酒廠生產的酒,故意引導消費者將其理解成「茅臺」酒,而故意模糊實際生產廠家,只用產地簡稱宣傳自己商品的同時,用超低的價格誘使消費者購買!這種傍大牌,提高自己的身價的做法,是電視購物節目最常見的套路,極大地誤導了一部分消費人群。
煽動性的語言,誇張的表情,是電視購物吸引消費者的常見套路。而一旦這種套路應運到對產品功能、功效的介紹中,過分的誇張可能涉嫌虛假宣傳。由於消費者在挑選商品時無法接觸到實物,只能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語音介紹了解商品信息,現實生活中,電視購物節目正是抓住這一特點,故意誇大商品性能、質量,誤導消費。
很多商家宣傳自己的商品或同類商品價格時,都把商品建議零售價和市場推廣價虛標的很高,而市場上根本找不到這個實際成交價格,商家通過大肆宣傳所售商品是目前的超低價格、便宜划算,讓消費者心動,覺得撿到了大便宜,這也是電視購物節目中常見的吸引觀眾眼球的手段。然而過分的低價買到手的往往不是理想中的商品。因此,消費者在電視購物時,一定不能光圖便宜,不要輕易購買明顯低於市場價的商品,這很有可能是賣家吸引消費者的誘餌或者虛標降價、打折幅度,給消費者造成物超所值的錯覺。
為了增加宣傳內容的可信度,一些電視購物節目會僱用演員扮演角色,如請一些所謂廠家代表或者總經理來站臺,滿口承諾給消費者最大的折扣,看起來十分誠懇,甚至讓消費者感到商家在虧錢甩賣,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廠家」「消費者」「專家」等,身份並不一定真實,也未必了解產品或者使用過相關產品。更多的就是在消費者面前上演溫情戲,誘惑消費者「入戲」。
退貨和換貨,都是消費者在消費購物中的重要權利。誠信交易中,商家會明確告知商品如果存在問題的,具體的退換貨方式。而對於不誠信的商家來說,在消費者發現問題要求退貨時,往往要麼藉口商品已使用,拒絕退貨;要麼不理不睬,或採取拖延戰術,有的商家A地發貨,B地售後,讓消費者疲於奔波,最後不了了之。電視購物節目中,經常存在有意無意不告知退換貨方式的情形。
「限時搶購、限量銷售」的稀缺心理效應也是商家的常用套路。其實很多所謂「限時」「限量」,是商家為了給消費者造成商品緊俏,錯過就可能買不到的假象,而使用的「噱頭」。電視購物節目中設置的購物「倒計時」和「商品實時變動信息」往往本身就不起什麼作用,消費者只要打電話都可以買得到,這只是「忽悠」消費者的一種方式!
一些商家宣稱只要撥打訂購電話,就會把商品免費送上門。消費者在實際購物中,雖然撥打電話後確實有快遞公司把商品送貨到家,但往往會被索要一定的「配送費」,也就是所謂的「免費」,僅僅指商品的免費,但配送費並不免!即通過所謂的「配送費」,來要求消費者變相支付貨款!請消費者一定要記住,不能貪圖小便宜,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以上這些7類消費陷阱,
往往讓消費者,
特別是老年消費者防不勝防,
極易掉進商家「圈套」。
消費者在進行電視購物時一定要謹慎,仔細甄別、理性消費,購買前確認清楚節目(廣告)是哪家電視臺播出;
收到貨物後當場驗收,有破損等問題應拒絕籤收:購買後留存好購物憑證,當發現商品與宣傳不一致時,第一時間與商家交涉,交涉不成及時撥打12315或向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投訴;
發現存在涉嫌虛假宣傳、產品質量不合格等違法行為的,向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市場監管部門將依法調查處理,嚴格追究其違法責任。
|來源: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江蘇市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