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小天使在後臺問十點君,「你家老妹兒什麼時候再寫寫懸疑哇」。
(你們怎麼知道要懸疑,找老妹兒的?)
但是說到懸疑,十點君也是瘋狂愛好者來著的。
是時候把壓箱底的高能懸疑電影拉出來溜一圈,展現展現我真正的實力了。
韓國版的這版海報,意味深長
豆瓣8.5,好於95%懸疑片。
導演是法國鬼才弗朗索瓦·歐容,有人把他比作希區柯克或夏布洛爾的衣缽繼承者。
曾憑藉《八美圖》、《泳池謀殺案》等懸疑片驚豔世界影壇。
《八美圖》劇照
黑暗驚心是他的電影標籤,不過這次的《登堂入室》卻大不一樣。
這部歐容,超漂亮的。
怎麼漂亮法?
一個詞,高級。
一個簡單的「偷窺」故事在他手裡,變成了一部質感醇厚的硬皮小說。
撲面而來的章回小說閱讀感,將現實的真相和虛構的故事糅雜在一起,曲徑通幽,直扣人心。
電影的主角,是一個16歲的男孩 ——克勞德。
媽媽在他還小的時候,就因為爸爸半身癱瘓離家出走。
也許是不幸的童年,導致克勞德對平凡的家庭生活,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因此他便闖入自己的好朋友 ——拉斐爾的家裡。
躲在「拉斐爾朋友」這個身份之下,暗自「偷窺」著這個家庭的一切。
克勞德最愛的活動,是每次幫數學成績差的拉斐爾講完習題,並布置好作業後,踮著腳偷偷遊蕩。
一邊貼著樓上的牆角行走,一邊聽著樓下的說話聲。
特別是拉斐爾媽媽的說話聲。
克勞德最喜歡躲在樓梯的狹縫裡,聆聽客廳裡媽媽的抱怨。
關於工作的、關於生活的。
關於自己兒子的朋友 —— 克勞德是什麼樣人的。
我總覺得他怪怪的。
我不喜歡他來家裡。
他也喜歡闖進媽媽的更衣室裡,觸摸鞋櫃,翻找衣服,掀開櫥鏡。
撫摸媽媽那些捨不得丟的殘肢娃娃。
觀察著媽媽在這個家裡存在過的每一個縫隙,就像在觀察自己渴求的生活一樣。
每天遊走在被發現邊緣的克勞德,將這個家裡發生的故事,撰寫成了小說,當作作業交給了語文老師吉爾曼。
他是班裡交上去的作業裡,難得的一個夠得上B+評價的。
沒有拼寫錯誤,和其他人相比,詞彙豐富得多。
吉爾曼原本以為,這不過是一篇扭曲的、帶有不道德內容的文章。
卻沒想到這個B+的學生,在每篇作文最精彩的地方,都會像連載小說一般寫上一個「未完待續」的落款。
這個單詞就像是鉤子一樣,一點一點地蠶食吉爾曼的內心。
他對文章的態度,從不甚在意,到每天每天跟妻子討論文章內容。
到最後為了能看到後續,開始向克勞德「乞討」文章。
甚至在克勞德差點因為輔導不利,不能待在這個家繼續「偷窺」時,不顧師德地為他偷來了數學試卷。
他太渴望能夠看到這個「未完待續」故事的走向了。
這個故事裡,躲在陰暗處的少年,最終會被發現嗎?
在他被發現之前,還會有什麼故事嗎?
克勞德對著拉斐爾的媽媽,到底抱著什麼樣的情感呢?
他是想要替代拉斐爾嗎?
那拉斐爾呢?
他知道克勞德對自己家庭的覬覦嗎?
他當初領著克勞德進門,是因為友誼,還是別的什麼呢?
他又為什麼要吻克勞德?
這一同性之吻,在歐容的許多電影中都曾出現過,代表著青春和欲望的啟蒙。
一般人對於這樣的突發狀況會避而不談,可克勞德卻將這帶有情色意味的畫面寫進了文章裡。
這些對於他來說,似乎不是什麼難以啟齒的事情。
可吉爾曼卻很疑惑。他搞不懂克勞德,到底想要寫一部什麼樣的小說。
《八美圖》劇照
為了消除老師的疑惑,繼續給自己的文章提出建議,克勞德修改了自己的文章。
故事回到了朋友吻自己的「前一幕」。
留宿在拉斐爾家的克勞德,躺在客房的床上,窗外雨聲雷聲交替轟鳴。
他深夜走出房間,打開媽媽的房間,在圍觀了一場父親與母親的香豔性生活後,躺入了這對熟睡的夫妻之間。
他想:
暴風雨的時候,是不是所有孩子都想,鑽進爸媽的被窩中?
這個被窩,對他來說,是母愛的安全感嗎?
他在爸爸和拉斐爾都不在的周六裡,闖進家裡與媽媽獨處,並將自己悲慘的身世在恰當的時機告訴了媽媽,也是希望能夠建立起親情的紐帶嗎?
我九歲的時候她(媽媽)離開了。
克勞德的話顯然擊中了媽媽的要害,激起了她的同情心。
可如果是母愛,那為什麼在每個章節之中,關於媽媽艾斯特「玲瓏曲線」的描述,會不斷地出現。
雙腿、脖子、輕撫,這些詞彙充滿了對「欲」的渴望。
他甚至在爸爸與艾斯特爭吵到快離婚時,故意遞上了一封充滿曖昧情感的信件。
這又是為什麼呢?
而故事中發生的這一切,都是來源於克勞德文章的描述。
如果他的文章,可以因為老師的不高興而更改故事走向,那這些描述是真實的還是編造的?
他所呈現的故事,是否也只是給吉爾曼看的假象?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會不會是為了將吉爾曼誘入「偷窺」的深淵,通過偷窺他,而去偷窺拉斐爾一家,直到最後和他成為一樣的偷窺者?
有些人就是這樣,透過門縫偷窺別人的生活。
而熒幕前的我們,跟吉爾曼如此相像。
因為每一件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窺私慾之下的產物。
而觀眾們,在透過門縫窺探劇中人時,其實也在被導演窺探著。
隨著畫面的徐徐展開,一起跳進了這層層遞進式的偷窺循環中。
這個循環故事,原本就極其簡單。
不過是一名少年為了鍛鍊自己的寫作技能,將自己闖入他人家裡偷窺的事情寫成文章,並發給自己的老師,以期翼獲得修改意見。
卻被歐容用高級的手法,做成一道接一道的美食,讓你一邊吃一邊讚嘆。
特別是老師吉爾曼在這一過程中的轉變。
在故事走向開始偏離時,他忍不住幹涉克勞德的文章。
不斷地出現在小說的畫面之中。
他不再是故事的旁觀者,而是作為執筆者介入了這部連載小說中。
克勞德就像魚鉤上的誘餌,不僅將拉斐爾、艾斯特勾入釘中,還將吉爾曼這條魚,一步一步帶上岸。
其實在電影中,出現了三次關於故事該怎麼往下走的大綱。
第一次是吉爾曼剛收到克勞德的連載時,放不下他寫作天賦時進行的輔導。
「一個角色,想要得到什麼,在達到目的之前必然會有障礙。」
第二次是克勞德給吉爾曼,解釋自己的小說脈絡時的描述。
克勞德這個角色想得到艾斯特,但障礙出現了。
第三次,則是在觀眾,在我們的手裡。
有著一流文學品味的好老師吉爾曼;
擁有成熟曲線滿足我性幻想的艾斯特;
將我視為最好朋友並親吻我的拉斐爾;
以及平凡卻溫馨的這一家。
如果讓我們自己來畫,克勞德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
他的阻礙又會是什麼?
也許直到畫面最後定格,觀眾才會恍然大悟,自始至終墜入彀中的,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