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1.書信箋釋的一個「樣板」:梁歸智著《周汝昌致梁歸智書信箋釋》
2.看清紅學真相的方法論佳作: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
3.精讀《紅樓夢》的「大家小書」:胡菊人著《小說紅樓》
4.永遠扯不清的問題:曾揚華著《釵黛之辨》
5.「相對精善」的《紅樓夢》評註本:《蔡義江新評紅樓夢》
6.紅學世界的整體觀照和獨特理解:喬福錦著「紅學四書」
7.悟證紅樓為哪般:劉再復著「紅樓四書」
8.《紅樓夢》譯評的一個「樣板」:林以亮著《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
9.第一部通俗易懂的脂批研究書:孫遜著《紅樓夢脂評初探》
10.為了永遠的紀念:劉廣定編著《王佩璋與紅樓夢:一代才女研紅遺珍》
11.紅學資料彙編的新成果: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彙編》
12.傳真寫夢發幽微:周汝昌著《曹雪芹小傳》
附錄
1.梁歸智:當藝術成為學術的張力
——讀《周汝昌紅學論稿》的感想
2.喬福錦:學科重建與學術轉型時代的「建檔歸宗」之作
——高淮生教授《紅學學案》讀後感
3.周生傑:為紅學研究創設新格局
——論《周汝昌紅學論稿》的科學求真精神
前 言
《紅學書評初集》的撰著基於以下兩個動因:一則受楊聯陞《漢學書評》的啟發;二則因紅學領域尚未出版一部書評著作。
楊聯陞在《書評經驗談》一文中說:「許多人認為書評不重要。我則認為一門學問之進展,常有賴於公平的評介。」(楊聯陞:《漢學書評》,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458頁。)筆者深有同感,所以立意做這樣一本小書。
談及楊聯陞的書評特點,蔣力在《漢學書評》代序中稱:「他總能在書評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可能與被評者不一致的觀點,並加以討論,還能如數家珍地概述該領域研究的歷史和現狀。這一點,與我們常見、慣見的書評有明顯的區別。而這一點,也是他對漢學研究的獨特貢獻。」(楊聯陞:《漢學書評》,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3頁。)
筆者嘗試著的將這樣特點的書評移植到紅學領域,雖學力筆力明顯不逮,然心嚮往之之心日月可鑑!況且,百年紅學史上佳著可觀,卻並無如數家珍般的書評著作與之呼應,由此言之,筆者所作紅學書評尚存「閨閣昭傳」之意。
汪榮祖在《閱讀的迴響——汪榮祖書評選集》「自序」中說:
我們不難發現屈指可數的西方學報,厚厚一大本多半三分之二都是書評,甚至還有專刊書評的學報,不僅刊登一般書評,而且發表長篇書評論文。此固然顯示彼邦學術的昌盛,更說明眾多的著作不只是由圖書館收錄,置之高閣,而是真有人仔細又認真地閱讀。
比較專業的學術著作,學報書評編者通常約請所涉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評論,不收外稿,以示謹慎。專家的專業評論足可給一般讀者與作者之參考,作者不可能也不必完全接受批評,但旁觀者的一得之見或能開啟作者百尺竿頭更上層樓的契機,未嘗不是難得的收穫。一般讀者也可以從書評中初步認識到書的內容與性質,決定是否需要費時去閱讀原書。書評的作用豈不大哉!
然而在華語世界裡書評並不發達,無論學報或雜誌鮮見書評。我於2003年回臺灣長住後,每有機會即倡言書評的重要與必要。當時主編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的陳永發研究員遂邀我出任書評編輯,使集刊每期都能刊登幾篇書評,定下範例。之後,書評也成為了臺灣學界評價學報的加分因素,但是直言不諱的評論常常會引起人情上的困擾,尤其對重視人情的華人而言,更難承受。
於是願意認真寫吃力不討好的書評者,並不很多。其實,古今中外尚無無懈可擊之書,即使舉世名著也難能白璧無瑕。(汪榮祖:《閱讀的迴響——汪榮祖書評選集》,文匯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頁。)
汪榮祖的以上說法應該引起重視,即便讀者並不少見我國內地各類期刊上刊發的書評文章,不過,「人情上的困擾」總是實情。況且,我國內地尚未見有專刊書評的學報,積年出版的眾多的學術著作難以因一篇書評的紹介而廣泛傳播,的確令人遺憾。
香港學人洪濤在回應筆者所作《看清紅學真相的方法論佳作: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2020年9月4日刊於苗懷明教授創辦的「古代小說網」)一文時這樣說:
頗感意外。《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是十二年前出版的,書評的作者高淮生教授為什麼這個時候談論一本舊書?據說,評者自發撰寫的書評不常見,十二年前就有讀者跟我說起這種情況。
2008年5月中,我收到北京一位讀者(孫勇進先生)來信,他剛看過《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信中提到:「……不知這一個月間內地紅學界對兄大作是否有何反饋。內地的學術機制,有些方面是有欠缺的,比如書評,一般都是著者找人來寫,事先約好了地方發,自發地去寫的,極少,也很難刊出。」
知道內地情況後,我對書評之事也就不抱期望了。不料,過了十二年,古代小說網刊出一篇評者自發撰寫的書評。高先生的書評相當長,文章的閱讀量接近一萬人次。
看來,不少人注意到這篇書評。也許,他們是關注『方法論』這個話題?九月七日,北京友人熱心,又來信:『你是否寫篇短文響應一下?』我想,我提供一點新資料,聊以酬答高先生的善意。(該文於2020年9月26日發布「古代小說網」)
洪濤以上表述可以印證汪榮祖的一些說法並非虛話。顯然,筆者自發撰寫的書評竟引起洪濤撰寫五千餘字的回應文章,這種情形在我國文史學界同樣是極少見的。
這部紅學書評選取了12位學者的紅學著作(包括編著、彙編)研讀評議,諸如梁歸智著《周汝昌致梁歸智書信箋釋》、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胡菊人著《小說紅樓》、曾揚華著《釵黛之辨》、蔡義江著《蔡義江新評紅樓夢》、喬福錦著「紅學四書」(《石頭記箋證》《紅樓夢之精神世界》《石頭記版本考辨》《紅學概論》)、劉再復著「紅樓四書」(《紅樓夢悟》《共悟紅樓》《紅樓人三十種解讀》《紅樓哲學筆記》)、林以亮(宋淇)著《〈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孫遜著《紅樓夢脂評初探》、劉廣定編著《王佩璋與紅樓夢:一代才女研紅遺珍》、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彙編》、周汝昌著《曹雪芹小傳》等等。
這12位學者的紅學著作(包括編著、彙編)涵蓋了紅學的諸多方面,諸如紅學文獻、紅學批評、紅學公案、紅學方法論、紅學概論、曹學、紅學史以及《紅樓夢》外譯等等。當然,尚有一些方面因篇幅所限並未涉及,有待後續吧!
這部紅學書評取名《昨夜的星辰:紅學書評初集》,其意味大抵包括兩個方面:既雲「初集」,應有後續;既雲「昨夜的星辰」,該是已然裝點著紅學史的夜空。
值得一說的是,「昨夜的星辰」取意李商隱的《無題》詩: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筆者從《無題》第一句中僅取「昨夜星辰」而不取「昨夜風」的考量不過是因為紅學領域的「風雨」往往並非有利於人心聚合,風雨驟降而不止則極易造就「爛泥潭」矣!
總之,這部紅學書評小冊子如果能夠起到一定的導讀作用,即幫助讀者更有效地閱讀《紅樓夢》以及更全面、更準確地了解紅學的真面貌、真精神,那就達到筆者寫作的目的了。
後 記
這部《紅學書評初集》寫作於2020年7月至9月間,它與2017年12月出版的《周汝昌紅學論稿》的寫作時間大抵相同。如果算上2017年5月出版的《紅學叢稿新編》以及2019年12月出版的《港臺及海外紅學學案》《名家與紅樓夢研究》兩部書稿,筆者在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已經出版了5部書稿,這5部書稿均交由責編徐家春操辦。此間,我們的合作一直很愉快。
筆者自2010年夏秋之際從事紅學學案寫作至今已經10年,其間,《港臺及海外紅學學案》結稿修訂之際插入了《周汝昌紅學論稿》的寫作,《民國紅學學案》寫作尚未過半則又插入了《紅學書評初集》的寫作,由此可見,筆者喜歡不斷嘗試去做新課題。
當然,這5部書稿均貫穿紅學學術史這一條紅線。一些了解筆者學術工作的師友曾如是說:《周汝昌紅學論稿》可謂紅學學案的一種範本;《紅學書評初集》堪稱另一種紅學學案。筆者欣然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它們應該可以看作紅學學案課題的子課題吧!
《紅學書評初集》結集出版之前已經在苗懷明教授創辦的「古代小說網」(「古代小說研究」公眾號)發布過幾篇書評,諸如《梁歸智著<周汝昌致梁歸智書信箋釋>評議》《看清紅學真相的方法論佳作: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精讀<紅樓夢>的「大家小書」:胡菊人著<小說紅樓>》《〈紅樓夢〉譯評的一個「樣板」:林以亮著《〈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學人洪濤在讀過《看清紅學真相的方法論佳作: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一文之後寫了一篇回應文章由苗懷明教授發布於2020年9月26日「古代小說網」,筆者頗感意外。
筆者在寫作《紅學書評初集》期間曾口佔一首五絕《立秋第二日》:
蟻穴多枯草,
秋光照葉鮮。
何人尋此地,
小坐伴寒蟬。
這首小詩姑且可以看作彼時心境的一種寫照吧!
2020年10月16日於古彭槐園書屋
作者簡介
高淮生,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教授,紅學史新範式即「紅學學案」的建構者,人文社科諸學科學術史新範式即「現代學案」的倡導者,《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現代學案」欄目主持人。
出版學術著作:
1.《紅樓夢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獨著);
2.《紅學學案》(新華出版社2013年,獨著);
3.《紅樓夢叢論新稿》(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6,獨著);
4.《紅學叢稿新編》(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7,獨著);
5.《周汝昌紅學論稿》(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7,獨著);
6.《紅學學案啟思錄》(朝夕出版社2019年,獨著);
7.《港臺及海外紅學學案》(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20,獨著);
8.《現代學案選粹》(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9,主編);
9.《名家與紅樓夢研究》(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20年,獨著);
10.《昨夜的星辰——紅學書評初集》(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20年,獨著)。
主持學術課題:
「港臺及海外紅學學案」獲得2016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