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樂之城》裡看到大張偉,再次對這個「嘻哈少年」產生了好感。
大張偉的作品《世界上最幸福的病》在創作過程中,跟導演伊能靜在作品的表達方面產生了強烈的衝突。
大張偉的創作立意是:「主角從小得了一種怪病,臉上只會有笑容,他也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快樂,他覺得能讓大家快樂,自己就會感到很幸福,但是依然有人不理解,不認可,甚至被否定。」而伊能靜導演對故事的想法是「想要主角最後留下眼淚,煽動觀眾的情緒,讓作品有更深刻的表達」。
大張偉反對說:「我不想「深刻」,我不喜歡深刻,也不喜歡文藝,我希望故事表達的就是一個笑話。」
最後還是王菲的一席話點醒了伊能靜,她這樣評價大張偉:「他就是讓別人感到快樂,就是一直要表達快樂,所以他明白,儘管生活是苦的,但是他願意用笑去面對,去解決。」
從大張偉在節目中的表現來看,通過人格類型觀察的角度,他的性格類型是表演者ESFP。(判斷一個人的人格類型需要深入交流、需要長期的觀察探索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這裡僅就其在節目中的表現做初步的感知和判斷,並不一定是其真正的人格類型)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SP技藝者家族中的表演者ESFP。
表演者ESFP極具表現力
因為很強的外在表現力,他們通常很有個人特色,也就是在人群中你通常能一眼看到他,並記住他。這一點大張偉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往看大老師的節目,覺得他就是一個行走的「段子手」,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觀眾的笑神經。
但是在幻樂之城中,他第一次吐露心聲,「就是想把快樂帶給大家」。當然有人不接受他傳遞過來的快樂時,他也會不理解,會傷心,但是這並不能阻止他。
他的音樂風格、主持風格,以及他在百變大咖秀裡面的模仿秀,都在傳遞「快樂」,他不喜歡沉重的東西。
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怎樣的,以前我總是覺得「深沉」才是深刻的,才是真正的藝術。「快樂」是膚淺的,就是娛樂大眾,跟藝術不搭邊。但是自從了解了ESFP,我改變了這種看法。他們有自己對於藝術的看法、追求和執著。
真的很喜歡大張偉在各種節目裡那種「我不管你們,我就是要你們笑」 的蔑視一切的勁兒。
他們喜歡熱鬧,不喜歡獨處
表演者ESFP們總是精力充沛,給人的感覺無拘無束,只要跟別人呆在一起,他們就能營造一種歡快的氛圍,讓周圍的人徹底的放鬆,他們是最稱職的玩伴。
如果你想辦一個以「狂歡」為主題的paty,一定要記得邀請幾位ESFP。
他們活潑熱情,詼諧幽默,善良健談。世界是他們的舞臺,他們就是要表演,就是要周圍的人快樂,有時甚至會表現得滑稽。
獨處反而會讓他們局促不安。
他們把外向型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表演者ESFP的第一天賦Se
ESFP們的主要精神活動Se,也就是他們的第一天賦外向使用感覺S。
他們擅長感知現實世界事物的細節。
所以他們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迅速抓住被模仿者神態、語氣、著裝等特點。
他們大多數也會走在時尚的前沿,對服裝、服飾、色彩很敏感,也有自己獨特的審美。
他們關注的點就是「現在」、「這兒」,在當下的這一刻要快樂,要體驗,要刺激,而對未來和可能產生的後果沒有那麼關心。
天生的表演者ESFP們也立志成為大藝術家,他們大多數認為自己極具藝術家氣質,只是每個追求的藝術的人的道路註定是坎坷的。被人否定時,特別是不被主流價值觀肯定時,最是傷心。
但是我最佩服藝術家的一點就是,他們永遠遵從自己的內心,從未改變。
記得楊迪(諧星)在某節目中說:「我小時候看相聲一類的節目,覺得兩個人能在一個小舞臺上,給那麼多人帶來快樂,我就很嚮往,希望自己也可以走上那樣的舞臺。」,然後他就就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珍視每一次舞臺表演的機會。
誰能說這種願望「膚淺」呢?誰能說這種追求就沒有價值呢?